陳芳
摘 要: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幫助健全人格,同時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小學階段是學生的啟蒙期,在這一階段之前,學生的具體行為習慣還未完全養成,因此,在這一階段采用什么方式進行教學以至于讓學生有最好的發展空間已經成為目前的主要研究問題。
關鍵詞:小學教學;養成教育;責任心;傳統美德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3-01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3.070
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思維習慣以及行為習慣的教育,在小學教學中占主導作用。習慣是一種定型性行為,其既不是先天養成的,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培養出來的,而是通過長時間反復練習語言、行為、思維等生活方式最終在大腦中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小學階段是學生接收系統化學習的初期,同時也是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形成良好的習慣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小學教學中引入養成教育無論是對與學生學習方面還是做人方面都會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任用責任心強,以身作則的教師
很多學生從幼兒班過渡到小學時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在這段時間內,就需要一個責任心強,以身作則的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是一個神圣的存在,堪比于父母,有的時候學生甚至更聽從教師的話,在這個時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因此教師應該發揮良好的帶頭作用,在學生面前對自身行為進行規范。
經實踐研究發現,板書潦草的教師,其學生的字大多都“龍飛鳳舞”;而板書很端正的教師,教出的學生字型都有板有眼,這足以說明教師對學生影響力的巨大。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首先自己應該做到,如不隨地扔垃圾,最后走時注意門窗是否全部關好,教師在做這些的同時,學生會予以關注,并會逐漸學習,從而在教師的帶領下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引用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喚醒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意識
由于學生剛剛進入系統化學習的初級階段,并不具備養成良好習慣的意識,教師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讓學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中華民族有很多傳統美德的故事,如孔融讓梨、聞雞起舞、鑿壁偷光等,這些故事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不僅能夠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還能讓學生養成熱愛學習,懂得分享的良好習慣。
由于目前大多家庭都是典型的三口之家模式,學生大多飽受父母的寵愛,在人格以及為人處事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往往不會為他人考慮,做任何事情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這樣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為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應采取一定的措施,教師應對學生的心理狀況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據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然后從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中篩選出最適合對學生最有幫助的故事,在課前幾分鐘為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對這些故事進行理解,并寫出一份讀后感,教師通過對學生讀后感的閱讀在進行下一步具體的教學,并以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習慣意識作為最終的教學目標。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一)課內習慣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上課做小動作的現象,教師在這個時候應該以引導的方式代替批評責罵對學生進行幫助。如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可以在授課時走到這位學生旁邊,直到學生注意到教師的存在,將注意力放回到課堂之中。在對學生課內習慣的培養過程中,往往更注重對學生學習行為習慣以及聽課習慣的培養。
行為習慣主要包括上課回答問題時學生所需要做的事情,如舉手示意,舉手的姿勢以及站起來回答問題時發音的高低,教師首先要告訴學生為什么要舉手,給學生進行示范,同時給予糾正。然后在平時課堂提問中讓學生進行反復練習,最后形成一種行為習慣。
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多肯定、多表揚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強烈的自尊心以及需要被肯定的需要,適當的贊揚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信心,對學生的發展非常有利。
(二)課外習慣
課外習慣的培養既包括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又包括對學生文明禮儀方面的培養。在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中,要制定“養成教育”的教育體系,讓其在教育過程中發揮推動劑的作用,促進教育的發展。
1.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嚴格的班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規對學生有一定的約束能力,學生犯了錯誤也有相應的懲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培養學生承擔責任的意識。
2.家校互動。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聯系在小學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學生在學校和在家中判若兩人,為使教師對學生有更為全面的理解,應加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溝通。
3.樹立榜樣。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雖然認真負責的教師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但畢竟不是同齡人之間的,學生對教師只會更加尊重,而不會產生競爭意識。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多夸獎一些在日常表現良好的學生,讓這類學生成為班級中的榜樣,表現不好的學生為成為教師贊揚的對象,也會約束自己平時的行為習慣,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
四、養成教育理論的滲透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為更好促進學生的發展,應將養成教育理論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讓養成教育成為聯系各個學科之間的密切關系的一種方式。為使其與學科聯系更加密切,首先教師應該明確小學教育的教學目標,并清楚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在素質教育發展的背景下加強對學生養成教育的培養。其次,教師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上進行改進和創新,摒棄傳統的教學手段,使養成教育理論滲透到學科之中;最后教師注重對學生的考察,觀察學生日常的行為習慣是否得到改善提高,確定這種教學方式是否有效,是否能夠更加廣泛地應用。
養成教育在小學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自身的觀念,同時注重開展學生養成教育工作,改變傳統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課堂中不再“昏昏欲睡”,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能夠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責任編輯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