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芳
摘 要: 隨著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加強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已成為大力發展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戰略選擇,校企合作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已經從規模發展陸續進入內涵發展階段,但校企合作總體上說還處于初級階段,校企合作如何適應職業教育的發展形勢,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 校企合作 職業教育 勞動力短缺
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基層、為生產一線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殊使命。校企合作正是培養這類人才最恰當、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徑,也是最經濟、最實惠的方式和途徑。通過校企合作,學校、企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對學校而言,可以幫助學生把書本知識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從而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對企業而言,可以大大縮短員工和企業的磨合期,降低企業員工的培訓成本和勞動成本。
一、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現狀
目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雖然已經開拓了良好局面,為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行業特點的職業教育模式奠定了一定基礎,但就總體而言,仍處于較松散的、不穩定的,甚至是流于形式的狀態。從校企合作的形式來看,基本屬于“院校”主動尋求行業企業參與校企合作這樣一種初級層次,而且普遍存在校企聯系不夠緊密、合作比較膚淺、不能長期穩定合作等狀況。雖然也有院校已開展為行業企業培養急需、適用人才的教育模式,如采取“訂單式”教育、承擔企業內部員工培訓等屬于中級層次的校企合作,但由于受專業特點限制,并不具有普遍性,而且在相當程度上效果不夠理想、不能令行業企業滿意;“院校與行業企業互動,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贏的高級層次合作”基本沒有建立。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一)“院校”方面
對校企合作中院校應起主導作用的認識不足,開展校企合作主要停留在希望能解決部分學生實習這種低級層次的合作,而沒有作為院校發展的重要戰略。同時,院校本身管理水平落后、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嚴重制約了院校自身與行業企業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企業方面
企業對校企合作的認知不到位。校企合作正如校企雙方的聯姻,需要雙方在認知、情感等方面達成共識。但是,近年來校企合作的實踐證明,企業對校企合作的認知還遠遠沒有到位。一是對校企合作的意義認知不到位,每當談及校企合作,一些企業認為是在給企業增加負擔,會影響正常生產,會使企業效益受損;二是表現在對人才的認知不到位,他們對職業院校畢業生扎實的專業底蘊、高效的動手技能、潛在的技能素質和較高的人文素質等缺乏深刻了解;三是企業對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的認知不到位,如很多企業從未考慮到企業需要列支一定比例的員工培訓和教育經費,更不知道實習生報酬列支的方式和途徑。由于以上原因,目前部分企業對校企合作并不是非常熱衷。
(三)校企合作的機制和監管不到住。
校企合作可以說是世界各國職業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成功經驗,在他們的成功經驗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國家創造了良好的校企合作環境,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制度體系,并有相應的機制進行監管,從而保證制度的貫徹和落實。但是,目前校企合作在制度上還很不健全,國家或地方以前所出臺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只是停留在粗放、宏觀的層面,可操作性不夠強,其中倡導性成分比較多,剛性的制度則很少。在校企合作方面,目前似乎還沒有一個對校企雙方和其他相關部門都能構成有制約的相關制度。
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思考與建議
(一)提高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前提:實現觀念上的重大突破。
要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轉變觀念非常重要,職業院校要重視校企合作,企業也一樣。首先,學校掌握了幾乎所有新生勞動力的供給,如何才能向社會提供優秀的畢業生,學校必須要求用人單位參與學校教學,同時學校要在校企合作的組織機構、人員配備、管理體制等方面真抓實干,打破認為校企合作只是走過場、靠人脈的傳統思維。其次,企業的觀念必須轉變,在勞動力日益短缺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企業如何才能得到職業院校優秀的畢業生,提高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企業是職業教育的辦學主體。
(二)職業應在校企合作中發揮主體作用。
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要充分發揮主體地位,要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根據調查分析,企業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滿意度對合作意愿度是有顯著影響的。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需要學校和企業共同努力,職業教育離不開企業的深度參與,企業的需求就是學校的培養目標,校企合作就是努力將企業的需求變成學校的教學行動。因此,高職院校要想在校企合作方面有所作為,首先必須成立校企工作委員會,教學、就業各部門共同推進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其次,提高自身的軟實力,建立適應校企合作的教學機制、服務于校企合作的管理機制、培養方案的外部論證機制和校企關系和諧的情感機制,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學校的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需求相適應,使畢業生素質與企業的需求相適應。
(三)企業應在校企合作中發揮主要作用。
職業院校極性沒有主動權,企業有主動權沒有積極性,使校企合作處于尷尬狀態。只有企業的認識和行動與高職院校達到了同一高度,校企合作的良性機制才能最終構建。企業應樹立合作共贏的價值認同、高瞻遠矚的利益認知、服從大局的配合意識和互信互諒的包容意識,充分理解職業院校在培養技能人才、服務各類企業中所做的努力,尊重職業院校的勞動。通過制度強化對學生參與企業生產的質量意識,通過參與學生管理強化學生的紀律意識,通過相互溝通增強校企合作的培養意識。合理處理在與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學校價值觀與企業價值觀、學校利益與企業利益上的碰撞問題,確保合作有序、和諧進行。
(四)政府應在校企合作中發揮引導作用。
職業教育涉及各行各業,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將根據行業、專業的特點而異,這就需要在行業主管部門和(或)行業協會配合下,推動行業企業主動、積極參與,因此,國家職業教育政策法規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起著重要影響。但是,由于國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調節、規范和推動,如職業教育管理中沒有明確行業主管部門和(或)行業協會的地位和作用,更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形成機制和運行機制,使行業主管部門和(或)行業協會在建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未能為校、企之間的合作搭建平臺提供良好服務發揮作用,也使院和企業在合作往往由于沒有政策引導而顯得無所適從,或因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而裹足不前。這是影響建設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開展的關鍵因素。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賦予職業教育主動改革創新的使命,校企合作不僅是現實中必須解決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必須思考和解決的戰略問題,它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最終歸宿。
參考文獻:
[1]王鎖榮.企合作成效的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D]常州建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2008.
[2]定明.校企合作形式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8,(2).
[3]鴻雁.將校企合作寫入院校制度[N].中國教育報,2012-06-13:(5).
[4]春紅.基于價值導向的高職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可持續發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27):11-13.
此文系江蘇省連云港市級課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在動機與激勵機制研究”(編號:16LKT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