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杭 劉艷
摘 要:校園文化是學校在教育過程及校園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文化氛圍和文化現象,它通過多方面的優秀文化宣傳形式,影響和規范學生的思想品質、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在基礎教育的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玉林師范學院音樂專業學生秉承學校“地方高校服務地方”辦學宗旨,申報了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能服務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項目,在相關學校創作與傳播校園歌曲,提高小學生的藝術素質與審美能力,使自己在教育實踐中更好地應用所學專業知識,實現教師教育職業思想的形成與社會活動能力的提升,也為推動地方中小學素質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努力。
關鍵詞:中小學;校園文化;大學生,服務踐行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4-0194-03
校園文化是在學校教育環境下,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征的文化內涵與外化的總和,它通過學校各種載體來反映和傳播人為設定與自然形成的文化現象,反映了學校的歷史傳統、教風學風、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校園文化在廣義方面指的是學校的整體文化,狹義方面則指輿論風氣、人際關系、校園環境等的課外文化。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校園這個主要空間所逐漸形成的文化形態。
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校教育教學目標之一,師范院校音樂專業學生如何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為地方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服務,深入聯系學校,開展有聲有色的音樂教育活動,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培養與提高中小學生的藝術素質與審美能力,推動地方基礎教育的素質教育向前發展,是師范音樂專業應該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時代呼喚加強中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的內核,是指經過學校一代又一代師生的努力,長期沉淀下來的具有較強穩定性的價值觀。學校之間往往存在差異,一些學校辦學很有特色,而有些學校平淡無奇,除了教學質量的比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校園文化之差異所形成的。進入21世紀,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是世界各國基礎教育向前發展的潮流。而影響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否適合學生發展的校園文化環境。從校園文化的構成來看,校園文化是由物質、精神兩個層面的文化組成。物質文化指的是校園環境、設施、方式等方面的文化空間物態形式,環境文化是指校園的設計、布局、綠化、凈化等;設施文化是指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學生活動場地等;方式文化則是指特定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如雕塑、碑銘、畫像、標語、名言名畫以及學校陳列室等。精神文化指的是學校師生員工的校風、教風、學風等意識形態,以及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與教學的課程文化,和意指各種課外活動的課延文化。
毫無疑問,一個學生文化知識與思想道德的培養與生成,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不可想象,一個環境極劣、缺乏文化、毫無生氣的校園,怎能承擔起培養優秀的社會有用人才的重任?因此,校園文化是中小學環境建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對學生文化修養、道德觀念、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課堂教學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一個學生從入校到畢業,幾乎每天都生活在校園文化的環境與氛圍之中,無論在課內或課外,無論是個體活動還是集體活動,校園文化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如影隨形地伴隨著他們成長。時代對未來社會優秀人才培養的訴求,呼喚在中小學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孩子們的理想放飛營造一個充滿良好文化氛圍的校園環境。
二、校園歌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校園歌曲是流行于校園的創作歌曲,它體現學生真實的心境與情感, 反映校園多方面的學習生活。校園歌曲往往具有朝氣蓬勃、勵志向上、旋律流暢、節奏明快等特點,表現了青少年的蓬勃朝氣以及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特別是一個學校的校歌,就像一張亮麗的學校名片,它反映了學校的整體精神風貌,展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秉承學校的歷史文化,體現學校所弘揚的校園文化精神,優秀的校園歌曲在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提高校園文化內涵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一)開展校園歌曲傳唱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教育模式,它關注人的思想道德、能力培養、個性特點、身心健康的發展。積極的校園文化、優秀的校園歌曲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校園歌曲以文學與音樂的形式,以形象思維的方式,反映了素質教育中的理念與內容。它在動聽的旋律中潛移默化地規范了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它在歡快的曲調中催化了學生的睿智與感情。許多明智的教育工作者,不再用僵化的說教去解決學生的思想教育問題,而是通過催人奮進而又情感洋溢的校園歌曲傳唱,讓學生在勵志的歌聲中感悟歌詞的思想內涵,激發學生的愛國愛校熱情,增強學生的凝聚力,達到開導、引領、感化學生的教育目標,達到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的教育效果。
(二)優秀的校園歌曲有利于活躍校園文化生活
音樂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中國古籍很早就有關于音樂的記載,戰國時期《禮記·樂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①古人很早就知到用音樂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指出了音樂“人心動,情動中,形于聲,聲成文”的藝術表達方式。歌曲是由歌詞和音樂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優秀校園歌曲的旋律讓人賞心悅目,同時其歌詞又給人帶來精神上的鼓勵與振奮,校園歌曲的演唱不但能讓歌者心潮澎湃, 也能讓聽者深受感染, 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以升華,共同走進美妙的音樂世界。因此, 校園歌曲的傳唱對活躍校園文化生活、增強學生思維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優秀的校園歌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與審美情趣
校園歌曲是以群唱眾聽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它抒發著一種校園文化中的群體意識與情感。校園歌曲具有喚起學生情感的感召力,具有在樂律中展開遐想的引導力,具有在形象思維中受到藝術熏陶的感染力,具有讓產生共鳴的學生走到一起的凝聚力。通過校園歌曲的學習與傳唱,使歌者聽者在音樂感受與音樂修養方面都得以提升,在藝術表現與團隊合作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同時,愛美是人的天性,校園歌曲中所蘊含的文學美、意境美、旋律美、節奏美、韻律美、聲音美,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婉轉悠揚的抒情歌曲,催人奮進的行進歌曲,歡快跳躍的動感歌曲,氣勢磅礴的頌揚歌曲,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與多元的審美情趣,提高了他們鑒賞美及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成為一個既有道德修養、文化修養,又有藝術修養的全面發展學生。
三、服務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是指是相對于理論教學以外的各種校外實踐環節,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深入現實社會,參與具體的專業實踐和社會服務,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絕大多數為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推動地方文化發展,是地方高校普遍的辦學理念。中小學是高校地方支教的主要陣地,也是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重要場地,如何利用中小學的實踐平臺,提升大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是地方高校正在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關注基礎教育是師范生職業思想培養的要求
高等師范院校是基礎教育師資培養的搖籃,是初等、中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重要基地,因此,師范院校與地方中小學具有天然的聯系,作為師范生,未來以教書育人為重要使命的的人民教師,在整個大學學習過程中,除了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教學技能之外,還要提升自己的專業視野,密切關注基礎教育的現狀與發展,關注地方中小學的課堂教學與學生管理,早期樹立與培養自己正確的職業觀,盡早熟悉自己將來的工作環境。實際上,師范生的閱歷決定了他們對中小學教育的認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對我國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缺乏全面的了解,對當今新的教育理念沒有系統的掌握,思想與認識大多停留在傳統的教育體系中。因此,加強與地方中小學的聯系,讓師范院校的學生始終站在基礎教育教學的前沿陣地,接觸一線教學的實際,鍛煉自己適應未來工作崗位的能力,為畢業后轉變社會角色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用專業知識服務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
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專業,承擔著培養優秀中小學音樂師資的重任,音樂師范生系統地學習了音樂學專業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將課堂上學習的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去,服務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重要的實踐渠道。深入實習學校開展班級音樂課外活動,組織各種以葫蘆絲、豎笛等簡單樂器為主的學生樂隊,編排富有少年兒童特點的舞蹈節目,參與組織學校的文化藝術節、各種學生才藝比賽、文藝演出,創作具有學校文化特色的校園歌曲,開展師生合唱活動,出版與音樂藝術相關的墻報、版報,充分利用校園每一個文化陣地展開音樂藝術的宣傳,組織班級學生收看電視臺的文藝頻道,利用學校各種媒體播放優秀的音樂視頻與音頻等。將師范生學科專業的理論與技能應用到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去,既活躍了校園的文化氛圍,又提高了師范生自己的專業技能與組織協調能力。
四、以創編傳播校園歌曲為目標的中小學支教實踐
校歌是學校經過一定程序后確定的該校代表歌曲,是學校辦學歷史、教育理念、校園精神和學校特色的集中體現,是學校校風、教風及學風的高度概括,是反映學校精神風貌的重要標志,它在激勵學生成長、凝聚學校精神、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玉林師范學院音樂專業多年來有為地方中小學譜寫校園歌曲的優良傳統,2014年又申報了以服務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為的廣西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本項目以創作地方學校校歌為主要服務內容,深入玉林市玉東新區榕樓、大蘆兩所小學,進行校園歌曲創作及教唱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支教效果,推動了兩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一)榕樓小學校園歌曲創編傳播活動的踐行案例
榕樓小學位于玉林市玉東新區茂林鎮榕樓村,在一個名為“社頭山”的山坡上,學校周邊樹木繁茂,空氣清新。據說這一帶原來長了許多古老的榕樹,每棵榕樹就像一座巨大的土樓,故村子名“榕樓村”,村子里的學校也就叫“榕樓小學”了。走進榕樓小學,兩棵枝繁葉茂的大榕樹映入眼簾,就像兩把撐開的綠絨大傘,不管春夏秋冬總是四季常綠。課題組師生向學校領導了解了該校的建校歷史、辦學特色與傳統校園文化,了解了以“至真至理,至情至性”的校風、“誠信立身,自信成事” 的校訓,以及“扎根大地,共沐陽光”的榕樹精神為主體的學校立校思想,決定以此為校歌主題思想的基礎,由該校校長及骨干教師擬草了校歌歌詞,經師范學院“大創”項目師生的修改并譜曲,完成了較能體現學校風貌、文化、精神的校歌。
校歌定稿后,學校領導在全校師生中進行了學唱校歌、弘揚學校特色文化的動員,由師范學院“大創”項目組制作的校歌錄音在校園定期播放,在各班班級學生中教唱,在每周升旗儀式上同國歌一樣放聲高歌,振奮了校風,榕樓小學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二)大蘆小學校園歌曲創編傳唱活動的踐行案例
大蘆小學是玉林市茂林鎮的一所村級學校,座落在玉林著名的景點龜山腳下,背靠新建成的濕地公園。傳說以前這里多有沼澤之地,長滿一片片荒蕪的蘆葦,故曰“大蘆村”,如今的大蘆村今非昔比,一條寬敞的玉東大道傍村而過,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大蘆村已成為欣欣向榮的玉東新區核心區域的城中村。
師范學院“大創”項目組師生與大蘆小學領導、老師一起,共同探討校歌的創作,大家一致認為,一首好的校歌,應該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反映學校的文化與精神,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統一,起到明責、勵志、抒情、奮進的教育鼓舞作用。并要求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易于在全體師生中傳唱。根據“大愛無聲,托起朝陽”、“勤學好問,善思苦練”、“團結友愛,頑強拼搏”、“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學校文化,凝練出了“大愛無聲、蘆花飛揚”的校歌主題:
大蘆小學校歌的創作與傳唱,在全校師生中掀起了熱愛學校、高唱校歌的熱潮,激發了師生發揚學校優良文化傳統,共創學校教學新風貌的熱情,豐富了校園思想文化內涵,推進了校園文化建設,鼓舞了師生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大道上高歌猛進。
五、讓孩子們永遠在勵志的旋律中放飛理想
“讓歌聲插上理想的翅膀”,校歌在傳承學校文化傳統,彰顯學校辦學精神,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努力向上,凝聚全校師生的精神與力量,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著其他宣傳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通過校歌的傳唱,闡釋了學校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力量,增強了學生愛國愛校的意識,提升了校園高雅的文化氛圍,促進了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師范院校音樂專業學生在教育實習過程中,把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應用于服務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同樣也促進了自己職業思想的形成,促進了自己社會實線能力的提升。他們同實習學校一道,充分發揮校歌對學生的啟迪、引導和激勵作用,讓孩子們在充滿激情、催人奮進的校歌聲中,為祖國富強和民族振興奮發讀書,為實現偉大“中國夢”不懈奮斗,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注釋:
①楊雅麗.從《禮記·樂記》看儒家的樂論[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