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俊淇
[摘要]高職教育的任務在于實現教育對象由學生角色向準職業人角色的轉換。高職學生的學習動力同其職業發展密切相關。通過調查研究摸清當前高職學生的學習動力系統(主要包括主觀認識要素、客觀狀況要素、學習動力要素、導向維系要素、調節干預要素等五個方面)的基本情況,最終明確職業發展視域下高職學生學習動力激勵工作的基本要素,如內容的本質、基本要求、難點重點、基本途徑等。
[關鍵詞]職業發展;高職教育;學習動力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2549(2016) 09-0080-03
職業發展(或職業生涯發展)是指一個人從能力的獲得,職業興趣的培養,職業選擇,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職業勞動這樣一個完整的職業發展過程,或者說是一個人從職業學習開始到職業勞動最后結束的一個旅程。高職教育銜接著基礎教育和職業發展的兩端,任務在于推動教育對象實現由學生角色向準職業人角色的轉換。故而,將高職學生的學習動力激勵放在職業發展的視域下考量意義重大:高職學生的學習動力及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動力二者存在密切的內在相關性,其動力系統的基本構成大致相同。對高職學生學習動力的有效激勵有助于解決高職學生就業能力中的動力不足問題,幫助其形成更加充沛的職業發展動力。
本研究結合了我們對于學習動力問題的先期認識及高職學生的學習實際,并查閱借鑒了大量的相關研究成果。基于以下的思路和假設設計調查研究問卷:高職學生個體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習動力,應為一個獨立的系統,主要包括:主觀認識要素、客觀狀況要素、學習動力要素、導向維系要素、調節干預要素等五個方面。
主觀認識要素:包括學習主體對學習有關問題如學習基本理論、人與學習的關系、自身主觀感受等主觀感知狀況;
客觀狀況要素:包括學習主體當前學習的客觀狀況,包括主體的自身狀態及外部環境對學習主體所產生的影響;
學習動力要素:學生當前學習動力狀況,主要包括學習效率、平均睡眠時間、學習心態、學習習慣等;
導向維系要素:學習動力導向維系的方式和狀態,包括學習動力的內在導向、外部維系、自身的支配方式及保護保持等;調節干預要素:學生自身的學習動力系統的自我調節及外部干預的方式和狀態。
調查問卷的設計覆蓋了上述全部方面,每個方面設計4個問題,共計20個問題。本次調查隨機選取我院若干專業學生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89份,回收率94.5%。其中有效問卷189份,有效率100%。運用統計軟件spss11.5進行分析處理,明確當代高職學生學習動力方面存在的基本問題,并對此提出高職德育工作改革創新方案。
一當前高職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高職學生的精力相對過剩與精力支配利用方式不當之間存在矛盾
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當前高職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并非其精力總量上的不足,而是使用于學習方面的精力比重偏小,而其精力在整體上卻是實際相對過剩的。我們不妨將高職學生已用于學習方面的精力稱為學習動力的存量,將其過剩可應用于學習方面的精力稱為學習動力的增量,就目前高職學生在高職學習階段的既有精力總量而言,激勵高職學生學習動力工作內容的本質在于,一方面要提高學習動力存量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增加學習動力的增量。但是側重點各有不同:前者側重于提高當前學習過程當中的既有學習效率,其中改善學習方法環節是重點和關鍵;后者側重于引導高職學生在職業發展背景下引導形成嶄新學習系統,樹立更高的職業目標、豐富職業情感體驗、進一步升華職業理想追求,使得學生既能獲得更多增量又能將增量轉化為存量。
(二)職業發展的需要與高職學生既有的學習動力系統之間存在矛盾
高職學生曾經歷的長期中小學教育對其學習動力產生了三個方面的影響:第一,高職學生的精力總量及使用方式更加適應于中小學的基礎教育;第二,高職學生學習動力的存量部分的使用很容易延續基礎教育階段學習的習慣;第三,高職學生在職業發展環境下難以形成學習動力的增量。
另一方面,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歷史進程中,封建農耕社會的遺留影響依然存在,加之高職生源中來自農村的比重較大,所以高職學生的學習動力系統、人格系統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職業人才需要存在脫節現象。
職業發展能力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能力、工作態度、思想道德、團隊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心理素質、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等,對高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素質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就當前高職學生既有學習動力而言,迫切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改善:①擴大學習精力的總量;②提高既有學習動力的使用效率;③提高在職業發展環境下獲取更多外部動力支持的能力;④能夠在職業發展環境下對自身的動力系統進行有效調節干預等。
(三)潛意識教育的內隱性與學校教育環境的局限性之間存在矛盾
高職學生所長期經歷的中小學教育的影響,很多已經內化為潛意識。改善學生學習動力系統的難點即在于涉及潛意識的內在系統的改變。潛意識的改變需要有思索、感悟、潛移默化的過程。高職院校的學制只有二到四年的時間,并且很多高職教育理念和方法尚處于摸索階段,加之高職生源的水平和能力總體偏低,因此高職學生的學習動力激勵工作的改革創新要求更加迫切。激勵學習動力的關鍵在于齊抓共管,需要綜合利用環境熏陶法、榜樣示范法、情緒感染法、精神調節法[6]等方法,途徑應當全面、務實、有效,改善環境,營造從課堂到寢室,構建學校到社會、企業,從學校到家庭,從實體校園到虛擬校園的一體化激勵教育體系,加強引導,提高潛意識教育的效率和實效性,從而切實解決學習動力激勵的瓶頸問題。
(四)外部環境客觀硬性規制較多與主觀關懷激勵較少之間存在矛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提高當前高職學生學習動力關鍵在于增加學生對于學習的自信心、親切感及其他積極主觀體驗,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幫助其抵制來自其他方面的誘惑、干擾,進而從根本上增加學習動力的增量。職業教育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學校、企業、社會、家庭等外界教育資源的整合持續作用。而在當前高職學生的成長環境中存在著諸多過分服從和依賴于外部壓力、外部驅動和外部干預的因素,這不僅影響實效性,而且容易增加心理負擔,引發抵觸、逆反甚至厭學情緒,產生負面效應。
二對策分析
我們認為,高職學生學習動力的現狀為高職院校的學習動力激勵工作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全面激勵、定位準確、影響深入、效果確切、實踐內化、激勵持續。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激勵資源調查摸底
高職學習動力激勵工作迫切需要在職業教育的有限時間空間范圍內提高實效性。應在充分調研行業和企業發展、市場及崗位需求、區域經濟發展實際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來自中小學教育和學生家庭的影響,根據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和實際構建其學習動力系統模型,這樣學習動力激勵的各項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我們認為,其中主要包括兩個子模型:職業責任模型、自身需求及期待模型。職業責任模型是根據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實際將其人生責任進行具體劃分,包括來自國家、市場和社會、企業、家庭、自身等方面的責任,既使學生對職業發展要求的認知更加確切,又有助于幫助學生明確在職業發展環境下獲取外部動力支持的手段和渠道;自身需求及期待主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實際和需要,有效表達自身訴求,在職業發展中尋求解決方案,從而形成恰當的職業期待,進而確立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高職院校應主動延伸拓展教育的時間空間,密切同企業、政府、社會組織、中小學及學生家庭等各方面的聯系,擴大資源的范圍和數量,從根本上獲得教育的主導權和主動地位,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整合各類相關教育資源,這樣才能有助于前文所述各種矛盾的根本解決。
(二)形成“學習激勵資源類”
系部及相關部門應當根據本單位內學生的實際在自身職權范圍內選取可用資源,綜合調動,特別是要根據學習動力激勵的需要及高職學生的實際對各類資源需要進行分類、重組,形成若干具體確切又行之有效的學習動力激勵資源類,可大體分為:激發興趣部分、理想升華(權威取代)部分、激勵動力部分、環境暗示影響部分、心理及行為調節控制部分、平衡撫慰心態部分、與外部環境溝通互動部分、引導養成習慣部分等八個方面。當然,同一資源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別,比如到企業調研及頂崗實習,可以同時歸為激發興趣部分及與外界環境溝通互動部分;同樣,不同資源也可以劃分為同一類別,比如同學生的家庭溝通互動和寢室環境建設可以同時平衡撫慰心態部分。關鍵在于對資源的功能作用必須定位準確,使院校的各類教育資源明確具體功能屬性。
(三)組合“學習激勵場”
學習動力激勵的關鍵在于對學生內在動力系統的作用部分,難點在于需要應對家庭教育及中小學教育作用于高職學生潛意識的既有影響。輔導員/班主任作為學習動力激勵的微觀主體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應根據各專業各班級生源的實際,由輔導員/班主任將各教育資源類基于學習動力激勵場進一步定位、重組。設計學習激勵場單元,其形式則可以不拘一格,內容要求完整(比如讀書單元,應包括時間、空間、目標、要求、環境依托等完整的設計和定位),功能作用于學生的主觀部分、能夠對學生的潛意識產生確切深入的影響,使分散于課堂、課后、教室、圖書館、寢室及校內外等各方面的教育資源能夠根據學生需要而形成微觀功能單元;根據學生需要組合成學習激勵場,比如學生的學習心態問題,即可以通過組合升華職業追求、引導閱讀、寢室環境建設、加強同家庭聯系等激勵單元構建一個激勵場。學習動力激勵場的構成有兩個基本要素:其一,學習激勵場是彌漫著學習動力激勵因子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其二,主觀激勵功能完備,指向明確,作用確切,影響深入。可以分為幾個類型:學習主體內部激勵場和外部激勵場;集中激勵場與分散激勵場(課堂內外、課上課下);校內激勵場和校外激勵場;(結合成長歷史的)糾正場與激勵場;當前激勵場與持續激勵場(如畢業生與在校生之間、校企之間)等。
(四)構建“學習激勵‘超市”
學習動力激勵工作微觀環節的關鍵在于:自主科學選擇、良性互動調整、跟蹤持續作用。高職的學情實際要求我們的工作既要充分尊重其自主權,又要加強指導。因此,可以考慮構建學習激勵“超市”的方式。
學習激勵“超市”強調兩個特點:其一是學生主體自主選擇,其二是雙方互動調整。構建兩級“學習激勵要素‘超市”:學生與班主任/輔導員之間,學生是需方,班主任/輔導員是供方;班主任/輔導員與系部(上級管理部門)之間,班主任/輔導員是需方,系部(上級管理部門)是供方。其中,班主任/輔導員發揮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負責調查、摸底,然后對學生全程進行指導幫助,負責相關學習激勵環節的設計與過程的掌控調整,及時對效果進行反饋、評估、分析、調整、鞏固,并且幫助融入學生所擬定的個人職業發展規劃及個人成長規劃,同時在學生與系部、學校之間發揮溝通的橋梁作用。系部(上級管理部門)根據崗位需求和專業特點,加強指導,調整資源供給,必要時組織集體或專題活動進行集中激勵。
(五)設計“學習激勵實踐項目”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實踐技能型人才。所以,對高職學生學習動力的激勵應該采取主動的方式,鼓勵學生通過各種實踐的機會磨練其學習動力系統:通過模擬職業環境,積極設計實踐項目,豐富積極的職業化或準職業化體驗和經歷;通過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生活,調整心態,陶冶情操,引導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對于學生在實踐中暴露出的問題,應充分利用前面學習激勵“超市”加以解決。應側重對學生處理問題的方法和能力方面的引導教育,從思維訓練、團隊合作、自主學習探究等方面加強綜合演練,并側重培養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主動探究學習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習慣;應始終重視心理咨詢與心理疏導工作,著力增加職業環境下的成功體驗,加強寢室文化建設,密切同學生家庭及中小學基礎教育的聯系,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推動學生同外部環境之間良性溝通交流;在職業化或準職業化發展環境下,引導學生進一步提高自我保護、自我激勵的意識和能力,使之更加能動地規避、化解消極因素,轉化、增加積極因素,引導學生更好地處理自身與環境的關系。
(六)構建一體化持續激勵體系
高職學生學習動力激勵應以高職院校為主導,構建貫穿企業、社會、家庭乃至中小學的一體化激勵體系,實現持續激勵。這需要科學管理,有序組織,整體規劃:①在高職院校內部應加強院校、系部、輔導員/班主任三級主體的建設,既分工明確又協調統一,構建完整的學習動力激勵體系;②加強信息溝通,構建包括院校內部、院校與外部各方面(企業、社會、中小學、家庭、畢業生等)、實體資源與網絡資源等方面相互之間的溝通互動平臺;③相關的配套機制改革,如學分制、班主任/輔導員工作機制、學生社團活動、各類學生活動、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等各類激勵資源等各方面的互動銜接;④在加強高職院校品牌及內涵建設的同時,著重增加外部環境對學生的主觀激勵,使高職學生始終深切地感受到外部環境的友好、溫暖和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張宏,王忠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延伸[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5).
[2]朱杰,史文妍.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對策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4(9).
[3]陶書中,黃君錄,王佳利.基于市場需求的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調查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5).
[4]周賢君.論大學生學習動力系統的優化[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5]張聆玲,馬洪波.基于成長管理的有效學習動力系統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4(10).
[6]喻慧.高校潛意識教育芻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261-262.
[7]肖貽杰,雷世平.基于企業責任的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建設[J].職教論壇,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