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軍 祖倚丹 (河北科技大學紡織服裝學院 050018)李 豐 (唐山學院服裝系 0063000)
?
淺議戰國中山國服飾特征及典型元素創新設計
劉立軍祖倚丹(河北科技大學紡織服裝學院050018)
李豐(唐山學院服裝系0063000)
摘要:戰國中山國由白狄鮮虞族群遷居成為唯一一個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國家,歷經多次興衰,少數民族間的不斷融合導致中山國服飾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等特點,對中山國服飾分類、形制、飾品等梳理是河北中山國文化研究的一部分,提煉歸納典型元素符號進行創新設計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戰國;中山國;服飾;特點;設計應用
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15YS053)
河北科技大學文化產業創新研究中心項目:(W H 2 2)(2014PT58)
戰國中山國有“神秘王國”之稱,處河北中部,具有戰國時期的文化特征,通過對中山國服飾文化的研究,便于更好的研究河北古代中部區域傳統服飾文化特點,進而探尋東方傳統美學意蘊中的燕趙服飾之美。
1.地域背景
鮮虞族是一個遷居民族,戰國時期與周圍相互入侵頻繁,處河北北部戎狄部族雜處交融,文化上不僅表現為華夏與戎狄族的融合,也表現為不同服飾風俗在戎狄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鮮虞族是一個游牧民族,其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為游牧和狩獵。宗教信仰上戰國中山國具有同華夏國家一樣的祭拜上帝祖先的宗教習俗。
中山國是一個“千乘之國”,戰爭環境對服飾的影響比較大,服飾特點鮮明。生活中飲食、服飾等方面都體現出明顯的階級性,因非周王室宗親,歷史相對短暫,史籍上記載并不多,遺跡湮沒于地下,兩千多年來鮮為人知,導致它成為一個“神秘王國”。
2.社會生活與服飾
中山國社會生活與服飾的關系密不可分。主要表現在服飾材質與造型方面。
首先,中山國所處區域是山區丘陵地帶,且地處北方,冬季氣候較為寒冷,狩獵是鮮虞族重要的生產生活方式之一,皮革材料成為必需的服飾原料,皮革制品種類很多,一般皮革被加工成各式各樣、寬窄不同的革帶、皮甲和皮革片,然后被制作成衣服等各種物品。
其次,中山國種麻采桑的農耕生活使得服裝服飾的原料麻和絲廣泛運用,根據考古文獻的記載春秋戰國之時中山之地的麻制品己經相當可觀;中山王墓出土了大量的麻制品,出土宴樂狩獵紋凸鑄銅蓋豆上有采桑圖,其上顯示頭梳牛角髻和長辮的中山女子桑樹上采桑葉的場景,說明中山之人也早已從事采桑養蠶的生產。這種以狩獵、種麻、采桑為主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了服飾的原料,中山國皮革,麻,絲為主要服飾品原料。
第三,中山國是一個“千乘之國”,戰國的戰亂環境對服裝產生了很大影響,服裝款式相對利于活動,男女服裝款式上差別相對較小,有一定的中性化風格特點。
1.服飾類別
春秋戰國是中國服飾文化發展的一重要時期,中山國服飾有很強階級屬性,主要分官員士大夫、平民武士、民間藝人,女性及兒童幾個階層服飾。
廣西多年來深入實施珠防林、海防林、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綠滿八桂”等造林綠化工程、公益林保護及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工程,生態保護與修復穩步推進。從《201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狀況公報》可知:廣西植被生態質量和植被生態改善程度均居全國首位;森林面積達1480萬公頃,居全國第六位;森林覆蓋率為62.31%,居全國第三位,西部地區第一位;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成效突出,據第三次石漠化監測成果顯示:廣西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率是8個石漠化省 (區)中最高的。
中山國服飾具有融合性,武士階層服飾帶有北方民族風格,屬于胡服一種形式,官員士大夫服飾有較明顯的華夏(中原地區)風格,普通平民或奴仆的服飾并非深衣,因勞動需要發展成一種功能性極強的極其簡單樣式,婦女服裝形制主要是長袍和深衣,與男性服裝差異不大,也帶有華夏文化特征。
中山國服飾總體分深衣和胡服兩大類。服飾材料更加精細,出現多種服飾裝飾工藝,服裝款式豐富多樣,不僅表現于深衣和胡服,樂人有戴風兜帽,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獵人衣褲多扎得緊,還有常戴鴟角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和斜露襞褶的下裳。這些都與多彩的社會生活相關。
2.服飾風格
(1)配飾風格
戰國初期中山國的配飾中發現螺旋形金耳環、有柄小銅鏡、金飾牌等配飾,螺旋形金耳環是源于商代西北方的耳飾,這種繼承性和延續性反映了鮮虞族配飾的北方民族風格,金和銅的材質體現的是一種雍容華貴的部族文化。在戰國中期以后,中山國的裝飾風格有了改變,不再是以金和銅作為配飾的主要原料,而是轉變為玉石為主,在佩玉上書寫吉樣和避邪祝語的習俗表現了中原崇玉的觀念,裝飾風格更多的同中原地區相似,這與鮮虞族與中原禮制文化交融有很大關系,展現一種清雅、禮制文化。
(2)服裝風格
中山國服裝風格與民族地域性、階級性極相關。為適應地域環境呈現不同風格,不同階級服裝特點有顯著區別,高貴階層服裝的面料、款式十分考究,表現雍容華貴,平民服裝僅滿足基本功能,風格表現較弱。中山國服裝風格從整體看是體現北方戎狄部族與中原服飾習俗相融合的特點。武士服裝短小、靈活,有較強戰爭功能,具明顯北方戎狄風格。中山國深衣服飾兼容民族與華夏風格。深衣服飾與中山國地方習俗相結合,形成獨特的中性化風格。平民和民間藝人的服飾非常簡潔。
(3)中山國服飾形制特征
中山國武士服飾為短小精悍,披發左祍,帶有強烈的北方民族之風。上層統治者及其身邊侍從人員服飾有強烈的中原漢族華夏風范,服飾華麗,深衣廣袖。中山之地平民和奴仆等普通勞動者服飾呈現出因陋就簡,便于勞動的著裝特點,并且冠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中山國的女性服飾兼容本民族服飾傳統又深受中原華夏服飾的影響,有方格紋的長袍和華夏漢化的深衣兩種式樣,喜歡配飾,發式自由多樣。
1.區域典型文化特征
對中山國各階層服飾的梳理及對比研究,中山國區域服飾文化具有明顯的階級性,融合性,民族性典型特征,武士服裝體現出一種狄戎民族風格。上層人物體現出中原漢族風格,平民、奴仆因地位階層較低,風格特征不明顯。女性服飾即受帶有狄戎民族風格又受到漢族風格影響。中山國服飾具有獨特的服飾形制及裝飾工藝特點,體現區域山地游牧、平原農耕社會文明相結合,服飾文化具有少數名族為主導,兼具中原漢族服飾特點,等級鮮明的文化特征。
2.服飾文化內涵表征
中山國服飾文化獨特,主要體現在樂于游藝、男女無別、尚武尚勇文化方面。
從出土人俑發現中山國的服飾形制中較大膽的運用不同質料進行拼接,以此來獲得色彩上的對比。服飾圖案裝飾有較復雜的卷云紋樣,紋樣顏色有黑和紅色的對比。雜技俑、唱俑等通過奇異鮮麗的服飾,嘩眾取眾的動作反映出宮廷演藝角色服飾形象特征。此服飾、生活上的綜合狀態反映了中山之地生活追求其樂融融,多彩奢華的文化涵義。
中山國武士服飾中能反應中山國對尚武文化的推崇。服飾形制偏于運動,衣長短到臀部,利于腿部靈活走動,窄袖緊口,便于手部靈活運動,顯示干練,不拖沓。腰部系寬腰帶,腰帶能讓腰部更加貼體,也利于運動。不僅在武士服裝中有體現,女性、平民服飾形制中也都是偏向運動感服飾,營造出靈活、活潑的整體形象。
男女無別是中山服飾特色,出土器物紋飾中常有采桑織布、狩獵騎射、水路攻占、賞舞宴樂場景,其男女服飾通常相似、形制相同,更有一些弓射、狩獵等有女子參與,中山女子這種喜愛射獵的強悍之風,反映出男女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差異性較小,在中原漢族華夏國家中不多見。出土陶俑中男女性服飾形制深衣為主,沒有刻意的男女分別,比較中性。
3.典型元素現代設計
中山國服飾紋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服裝圖案和裝飾是中山國服飾文化的出新之處,用到現代服裝中去。交領元素是中山國服飾造型中重要的元素之一,男女服飾中都出現了交領元素,交領的位置高低變化,既蘊含一種隨性、利落的感覺,以衣領交叉形態顯示休閑、平淡風格。又能表現性格嫵媚的特征。另外利用拼接可以營造局部的變化,起到強調的作用。現代服裝中的交領元素,也可用流暢的線條交叉帶來樸素平易感。深衣結構特色作為表現靚點,以斜裁不對稱的設計,利用斜向紗線的變形表現底擺等都是可用的價值元素。
戰國中山國自身發展中繼承和創造了民族的文化,形成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在服飾文化表現中獨具特色,作為社會生活重要組成部分,寄托了此地域民族的審美取向與精神訴求,是中國古代服飾、河北服飾文化重要一部分,為現代設計及文化創新研究提供豐富的素材。
參考文獻:
[1]呂蘇生.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補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何艷杰.鮮虞中山國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楊建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文化帶的形成[M].文物出版社,2005.
[4]韓兵,孟祥三.淺析先秦時期服飾材料與加工工具[J].山東紡織經濟,2011(05).
[5]何艷杰.中山國社會生活禮俗研究[D].鄭州大學,2003.
[6]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1964-1965年燕下都墓葬發掘報告[J].考古,1965.
[7]石家莊地區文物研究所.河北新樂縣中同村戰國墓[J].考古,1984 (11).
[8]張卓然.淺析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1(08).
作者簡介:
劉立軍(1976-),男,籍貫河北泊頭,河北科技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服裝設計及營銷,服飾文化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