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霞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 442000)
?
“以人為本”
——學前教育《美術》課程教學改革之思
陳朝霞(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442000)
摘要:中國百年的學前教育經歷了從“經世致用”“實用主義”到“以人為本”的發(fā)展過程。當下“以人為本”為指導思想的學前教育改革可以從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四個方面進行,這樣的改革無論是對于兒童自身的身心發(fā)展還是對于其他相關學科的改革都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以人為本;兒童;美術;學前教育;教學
課題名稱:《美術》課程在學前教育專業(yè)中的教學改革與研究,編號:2014020,主管單位:湖北省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亞里士多德指出:“在教育兒童時,我們應該先把功夫用在他們的習慣方面,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我們必須首先訓練其身體,然后啟發(fā)其理智。”1多年后的中國教育,也意識到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學前教育也在相關政策中明確提出了尊重兒童主體,關注兒童發(fā)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于2001年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藝術類課程的教育目標為:第一,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huán)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第二,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和體驗;第三,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xiàn)活動。2
這一綱要注重兒童在整個學前教育體系中的主體地位,通過科學、合理的審美教育來培養(yǎng)兒童的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使得兒童能夠在啟蒙階段在藝術的天地里充分釋放自己的天性,自由地表現(xiàn)自我,從而促進兒童人格的完善與和諧發(fā)展。
至今,該《綱要》雖然已經試行了很多年,但是政策的目標制定和試行之后的實際效果之間仍然存在著很大的落差。而《美術》課程,作為學前藝術教育的重要一維,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眾多問題。
在“以人為本”的核心教育思想引導下,發(fā)現(xiàn)我國學前教育《美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思考合理的教學改革策略,從而促進我國學前教育《美術》課程的教育改革,是具有相當大的可行性和現(xiàn)實意義的。
(一)新中國成立以前:“經世致用”
我國自古就有重審美的人文精神傳統(tǒng),諸多文人雅士喜歡舞文弄墨,以此陶冶情操。但是這也僅僅限于上流社會或者知識分子階層。而另外接受美術教育的人首要目的就是習得這種技藝,并以此作為謀生的手段,這個階層主要指處于社會中、下層的工匠、技師之類的群體。可以說,在我國古代的時候,美術教育問題上,“重審美”和“重技藝”二者還是相對平衡的。
但是,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的同時,也給中國帶來了西方的科技理性。在美術教育領域,“重技藝“逐漸凌駕于“重審美”的觀念之上。清政府在1904年頒布《癸卯學制》,該學制的《奏定蒙養(yǎng)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我國第一個學前教育方面的正式法律法規(guī),它將蒙養(yǎng)院的學前教育內容主要分為歌謠、談話、游戲和手技四個方面,其中“手技”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美術”課程,“手技授以盛長短大小各木片之匣,使兒童將此木片作房屋門戶等各種形狀;又授以小竹簽數(shù)莖及豆若干,使兒童將作各種形狀;又使紙作各種物體之形狀;更進則使黏土作碗壺等形……”3
由此可見,《癸卯學制》對于學前美術課程教育的目標定位于通過引導兒童學習與美術有關的木工、竹藝等,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到20世紀80年代末:“實用主義”
前蘇聯(lián)在19世紀初期就在其“俄羅斯法”中強調美術是為政治服務的,是實用的。因此,在前蘇聯(lián)的學前教育專家的教育指導,以及解放區(qū)的學前教育經驗的雙重保障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2頒布了《幼兒園暫行規(guī)程(草案)》和《幼兒園暫行教學綱要(草案)》,后者將學前教育《美術》課程的培養(yǎng)方向明確界定為:第一,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藝術興趣和愛美觀念;第二,培養(yǎng)幼兒學習描制簡單的輪廓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以發(fā)展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第三,培養(yǎng)幼兒運用雙手的能力,使其懂得勞動是最崇高的道德,以養(yǎng)成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產的習慣。4顯而易見,這一法規(guī)也明顯的體現(xiàn)了學前美術教育“實用主義”至上的傾向。
(三)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人為本”
1989年的《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試行)》和《幼兒園管理條例》頒布之后,我國學前教育開始邁向有法可依的法制道路。《規(guī)程》將美術課程教育的課程目標表述為:萌發(fā)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xiàn)美的情趣。5這一表述體現(xiàn)了我國學前美術教育開始由對“實用性“的一邊倒的嚴重失衡開始慢慢轉向對于學習者主體審美的關注。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學前兒童教育教學領域,相關理論研究和發(fā)現(xiàn)有了相當大的突破和進展。例如,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等。中國也意識到“以人為本”在各個領域的重要性,并將這些融合到對于學前教育的指導和規(guī)劃中。1996年《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正式頒布,明確指出美術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xiàn)美的情趣和能力”。上文提到的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體現(xiàn)了學前美術教育由重實用向“以人為本”積極轉向。
(一)教學理念:辦學“以人為本”,關注師生共同發(fā)展
縱觀學前教育的百年發(fā)展史,多年的學前教育忽略了兒童和幼師這兩個主體。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以人為本”科學理念的提出恰恰為改革提示了明確的改革方向。在學前教育《美術》課程的教學中,其教學目的不只是以幼師為中介向兒童傳播課程計劃中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幼師和兒童在教學中和諧互動、互相啟發(fā)和提高。因此,“以人為本”,關注師生共同發(fā)展的教學理念的改革應該是學前教育《美術》課程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教學內容:以兒童為本,密切關注兒童認知特點
教育部于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總則第四條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生活和活動環(huán)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經驗”,6在設置學前美術教育的課程內容時就應該嚴格遵照這種要求。在《美術》課程的內容設置,應該運用兒童心理學的專業(yè)知識,密切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本著尊重他們的個性的原則,設置既符合他們的現(xiàn)有水平,又能夠激起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教學內容,使他們在美術課程的學習中既能夠得到成就感,又能保持持續(xù)的興趣。
(三)教學方式:被動灌輸轉向主動接受,彰顯兒童主體地位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通常以教師“灌輸式”教學為主,具有明顯的模式化、成人化的傾向,很少考慮學生的興趣、接受習慣等因素,這樣就導致教學效果事倍功半,甚至會使學生因為這種被動灌輸?shù)姆绞疆a生逆反心理。尤其是美術課程這種在很大程度是由興趣引導學習的課程,在教學方式上更加有必要進行改革,使孩子們的學習由被動灌輸轉向主動接受,彰顯兒童在教學和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促進互動式教學,使兒童成為課堂教學和學習的主動參與者,教師更多的時候是作為引導者,引導兒童開發(fā)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從而實現(xiàn)美學課程在學前兒童的智力開發(fā)和審美素質與培養(yǎng)中的的重要作用。
(四)教學評價:打破“重結果、輕過程”的失衡狀態(tài),評價標準“以人為本”
不論是“經世致用”的建國前的學前教育,還是建國后多年占據(jù)學前教育核心地位的“實用主義”至上的教育理念,其對于教育的最終評價標準都存在著“重結果、輕過程”的嚴重失衡狀態(tài)。靠兒童最后提交的一幅畫、一份手工作品作為一個階段的美術學習的成果,并進行評價,忽視了兒童在這一個階段的美術學習過程中審美態(tài)度、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升。“以人為本”的教育發(fā)展理念需要從幼兒教育理論研究、幼兒教育政策制定、幼兒教育教學過程等各個角度進行,需要決策者、教師和家長等各方社會資源的共同努力,注重兒童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潛能激發(fā)和審美提高,而不是最后的美術作品的“好”或者“壞”。
(一)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發(fā)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7“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潛能,給予正處于成長初期的孩子充分的成長空間,使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美術學習中愛上學習,找到自信,并且為他們以后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二)為其他相關學科發(fā)展提供范型
《美術》課程是學前教育眾多課程設置中屬于藝術領域的一門課程,對于它的“以人為本”為核心思想的教學改革,不僅能夠使整個學前教育開展的更加順利,也使得這一階段的教育更加完善。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它能夠通過自身的改革為音樂、書法等其他對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和興趣有更高需求的學科提供改革的范型和模式,使其能夠在尊重受教育者主體的前提下和諧發(fā)展。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普及和推廣,以及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越老越多的人注重藝術品味的提高,也有能力為自身和孩子的藝術教育提供充分的客觀條件。但是,這種建立在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基礎上的藝術需求和教育,其結果最終往往表現(xiàn)為表面上藝術技巧和技能的提高,而學習者真正的審美眼光和審美能力卻并沒有得到提升,很多時候甚至會由于過分追求技術理性而喪失了原有的審美感性。
這樣的情況如果任其發(fā)展而不加以改善,那么結果將可能是整個國民審美素質和審美品格的缺失,在一個注重功用和技能,連藝術領域都逐漸被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侵略,缺乏“審美能力”的社會,其社會生活在多大程度上還可以被稱為“美”?其社會發(fā)展的豐富性和“悅情悅意”“悅神悅志”功能是否還能說的理直氣壯?
因此,“以人為本”的改革之思不僅僅適用于學前教育的《美術》課程中,它還可以成為所有年齡段、任何具有指導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學科學習的核心思想。只有“以人為本”,才能使以人為主體的各項活動的收效和作用達到最大化。
注釋:
1.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政治學[M].商務印書館,1965:10-11.
2.6.教育部教育司編.幼兒園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0-11.
3.中國學前教育史編寫組.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0-11.
4.5.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幼兒教育重要文獻匯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0-11.
7.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10-11.
參考文獻:
[1]福祿貝爾著,孫祖復譯.人的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趙祥麟.杜威教育論著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3]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文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4]鐘虹濱.自由與創(chuàng)造——學校美術教育本真的追求[D].湖南師范大學,2008.
[5]劉麗玲.回歸自然的幼兒藝術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
[6]楊曉柳.抓住兒童回話特點發(fā)揮兒童繪畫潛質——關于兒童繪畫教育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
[7]陳大楚.兒童畫教學創(chuàng)意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8.
[8]肖敏.幼兒師范美術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J].體育與藝術教育,2009.
[9]郭萌萌.芻議學前教育專業(yè)的美術教學[J].美育美學研究,2010.
[10]崔愛林.尊重天性發(fā)展自然——論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幼兒教育中的地位[J].學前教育研究,1997.
作者簡介:
陳朝霞(1980.12),女,研究生,教師,湖北仙桃,單位: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研究方向:《美術》課程在學前教育專業(yè)中的教學改革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