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ㄎ錆h學院藝術設計系 430000;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430000)
?
基于行程式考核模式的《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創新教學研究
張小燕(武漢學院藝術設計系430000;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430000)
摘要:《中國工藝美術史》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專業課,本文著重改變以往傳統的單一閉卷考試的方法,采用行程式考核模式,探索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未來課程實踐探索等方面,從而能夠調動學生的專業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行程式考核;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創新;教學改革
本文系2015年武漢學院校級教學改革項目研究成果
《中國工藝美術史》這門課程主要講述從原始社會時期到清代各種工藝美術品的發展演變史。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中國工藝美術史的發展脈絡和風格演變,讓學生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同時通過欣賞傳統的工藝美術品和對設計理念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及藝術欣賞力,加強理論基礎,并以此鞏固學生的專業思想,拓寬設計思路,提高綜合素質。
起初學校要求《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采用閉卷考試的考核方法。由于課程知識點繁多,導致教師授課是填鴨式教學,學生產生厭煩心理??荚嚂r候學生臨陣磨槍,更有甚者指望考試作弊。因此這種考核方法單一呆板,不能夠很好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直接導致教學上的失敗。學校推行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以來,采用行程式考核模式(Continuous Assessment)。形成式考核是指對教學全過程的測評和課程學習的指導性考核。即代替單一考試考核,在檢驗學生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扎實程度之外,亦在考核方式的設計過程中綜合考慮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全方位素質(批判性思維、演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領導力等)。將單一考試轉變為學期中多次考核,包括學術論文、學術講演報告、案例分析討論、情景扮演、團隊項目、課堂測試、課堂參與度、課外調研項目、期中考試及期末考試等全方位的綜合考核系統。行程式考核以學生為主體,強調過程和實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的積極性,不再以單一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單一課程考核標準,而是將考核溶于整個教學環節中,重過程輕結果。
筆者所在的學校系一所民辦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行程式考核模式進行《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改革刻不容緩,以下內容便是課程創新教學探索。
(一)教學內容的設計
傳統的《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方法是老師按照時間發展順序,首先講當時朝代的社會背景,指出時代的總體風格,然后按照門類,諸如漆器、染織、瓷器等相關特點進行分析,最后總結該章節的工藝美術史特點。知識點繁瑣冗長,老師講授非常辛苦,學生卻絲毫提不起興趣。這種填鴨式教學方法直接導致教師與學生教與學脫節,學生學習效果不佳。
筆者所在藝術設計系有幾個不同專業,針對各自的專業方向,應該將內容有所側重。不同專業學生的興趣點不一樣,例如針對對環境藝術系學生,重點可以介紹下建筑風格設計特點。針對產品設計類專業,著重講述器型特點以及設計理念。例如漢朝的長信宮燈,距今2000多年的一件燈具,在引導學生對它的造型進行分析外,闡釋設計師的環保理念非常重要。對視覺傳達專業學生而言,重點介紹不同歷史時期的裝飾紋樣,并和現代設計相結合。例如,唐朝的主要裝飾紋樣牡丹紋,和云南白藥LOGO相結合;商朝的饕餮紋在20元錢人民幣上的應用等。古代的裝飾紋樣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有所應有,學生就會覺得學有所有,學有所值。對服裝藝術系學生,介紹中國印染織繡與服裝的成就;還有卷云紋在傳統紋樣中屢次出現,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祥云火炬也有所引用。這些都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案例,都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總之結合現代設計作品講古代工藝美術的特點,以古代工藝美術元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運用的實際案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使學生從思想上更能認識學習《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的重要性。
(二)教學組織與實施
《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學內容繁多,若是以年代教學,每個朝代講述時就會牽涉到幾種工藝美術品。最好采取故事性專題教學,不使用年代教學。以每一種工藝美術品為線索,盡量簡化課本內容,學習不同時代下該工藝美術品的演變。全書內容以材質分類,可以分為青銅器,陶瓷、家具、玉器、石雕、織繡等八大器型。具體以青銅器為例,商周時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階段,二十多種酒器即為代表,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兵器,都可以單獨作為專題進行講解。總之,以專題的形式講解《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教師學生思路清晰,突出重點,避免枯燥。
(三)創新教學方法
1.情景模擬
《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教學形式不應只停留在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層次,而是最大程度上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是第一位的,善于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要求學生會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對于一些常識性的美術史知識,比如美術作品名稱、內容、產生的具體年代等等教師稍做介紹后,可以模擬一些場景。譬如在講到元代青花瓷器相關內容時,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個鑒寶現場。在講臺上放2個青花瓷器,分別請同學們上臺看、摸,鑒定瓷器的花紋是手繪的還是采用現代貼花工藝制作而成。在這一個模擬現場,同學們氣氛活躍,表現積極。各抒己見,在相互爭論不下的時候,老師解開謎底,并趁機給學生講解青花瓷的器型以及花紋特點,采用這種模擬情景的方式授課,同學們興趣濃厚,知識點記憶牢靠。
2.實地考察
從教室走向博物館,實地考察是《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中學生最感興趣的環節。筆者每年都會帶著學生走進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市博物館。從課堂到眼前,幾千年前的實物呈現在眼前,學生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震撼,更有中國文化之博大精深的自豪感。帶著學生邊看邊講,比單純地在教室里看圖片視頻要直觀,學生們很快就能辨認出饕餮紋、竊曲紋;從土與火的藝術展中了解了什么是中國瓷器的美;經過2000多年的腐蝕依然能鋒利如初的越王勾踐劍激起了學生的廣泛思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掌握的不僅僅是千年不銹之謎,更是對事物觀察分析的方法。學生們在博物館看到這些藏品,一方面感嘆器物的精美外,更直接地是感嘆古人的智慧。通過直接和文物接觸,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了他們鉆研文物的熱情。學生在參觀過程中積極踴躍,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有的學生利用假期進行多處考察,并能獲得一些頗有價值的發現。
3.自主課題研究
課堂教學中,學生們要進行分組專題討論。結合老師所講述的知識點,以專題的形式,進行自主課題研究,以便學生對課本知識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筆者常常鼓勵學生課后上網,去圖書館查找相應的資料。例如人類涼爽工具的演進過程,古人早先以樹葉納涼,后來出現各種材質的扇子直到今天的電風扇、空調的出現,中間器型和紋樣經歷了哪些變化,體現了人類社會逐步發展的過程。學生們經過認真的查找資料后,以專題的形式完成一篇圖文并茂的演示文稿,表達形式多樣??梢杂帽砀襁M行比較說明,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家鄉特色,來闡述相關文物的特點。說到自己的家鄉,學生們眉飛色舞,津津樂道。記得在課堂上有一位學生談到自己的家鄉武當山,非常自豪,他查找了很多關于武當山知識,談起了道教法器,武當山建筑特點等。以這種方式使學生在講臺上與其他同學一起分享自己的家鄉特色,掌握了知識,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也能更好地闡釋工藝美術史的特點。
《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傳統的考試方法采用單調的閉卷考試,試卷中有填空題、名詞解釋、選擇題(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辨析題、簡答題、論述題等七大題型。還分A卷和B卷。學生為了能考試過關,死記硬背,考試完后就什么又不記得了。這種考核方法讓老師和學生都苦不堪言。因此最好的課程教學考核采用行程式考核方法。考核是由考核目標、考核內容、考核方法、考核結果評價等要素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為了改變以往單一、粗放的模式,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成績的評定可以考慮以下幾方面:
(1)課堂表現。包括回答老師問題,上課出勤率等;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有利于改變教師灌輸式的教和學生應試式的學的狀況,激發學生自主性學習與創造性學習的熱情。
(2)小論文成績。鼓勵學生發表與課程相關的論文,發表論文就可以免考,分數由任課教師對文章評估確定。小論文主要是要求學生就所學課程的內容指定或自選題目寫論文、讀書報告、調查報告等形式,要求學生課后做閱讀筆記,提高閱讀能力。
(3)自主課題研究。教師選擇一些既有理論性又具有現實性的課題,要求學生自愿組成學習小組合作完成。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成果匯報、質疑答辯,教師和其他小組共同評價給小組打分。
(4)課堂課后作業。結合課堂所學內容,鼓勵學生課后讀書,撰寫讀書筆記,讀后感。繪制各朝代主要裝飾紋樣,利用學生擅長的方式激發興趣點,加深知識掌握的程度(5)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成績。 試卷考試應側重于理論聯系實際,考察其觀察和思考問題、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盡量少考或不考死記硬背的內容,可以采取開卷考試的形式。
結合具體情況 ,給以上五部分成績一個合理的比例來計算這門課程的學習總成績。通過這種種方式,改變過去只重視期末考試的做法,增加全方位教學環節的考核,形成教學行程式考核,扭轉學生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局面,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提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結合《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內容,探索建設以微視頻為載體的課程網絡學習平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視頻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形式也發生著變化,從最初的教育影視、網絡視頻課程,演變為微視頻課。相信在現代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可以開展成全方位公開課,老師和學生共同站在講臺上探討問題,達成共識,教學相長。
總之,基于行程式考核模式的《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創新教學旨在培養學生思考研究的能力。通過對設計理念的分析,加強理論基礎。拓寬設計思路并以此鞏固學生的專業思想,培養學生融會貫通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麗新.美術史教學改革的思考[D].攀枝花學院學報,2006.
[2]閏雪,王漢芳.美術史課教學八法淺談[D].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
作者簡介:
張小燕,武漢學院藝術設計系,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