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 魯騰
?
供應鏈金融
——下一個互聯網金融的熱點?
哈爾濱工業大學 魯騰
摘 要:供應鏈金融作為商業銀行一項傳統的資金服務模式,在我國已有十幾年的發展歷史。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在我國飛速發展,而作為其主力軍的電商紛紛開始搶占供應鏈金融市場,對傳統銀行業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各家商業銀行也紛紛作出回應,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將傳統的金融產品與互聯網相結合。從中長期來看,在這種競爭體制推動下,國內線上供應鏈金融必將獲得長足發展。
關鍵詞:線上供應鏈金融 互聯網金融 金融互聯網
1.1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概念
20世紀80年代,世界著名的大企業為實現成本最小化,開始尋找下游小企業進行生產環節的外包服務,自此出現了供應鏈以及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所謂供應鏈,即由供應商、制造商、倉庫、配送中心和經銷商(渠道商)等構成的物流網絡。雖然國內外學者對供應鏈的概念有不同的定義,但供應鏈基本的三個特征:鏈狀結構;上下游企業;信息流、現金流、物流三流合一。現代市場的激烈競爭要求企業必須具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而清晰的專業化分工使企業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力求節約成本。由此,不同類型、規模的企業組成了新一輪的物流網絡,企業間的競爭逐漸演變為生態化、系統化的競爭,這其中不同供應鏈在同一行業的作用越發重要。
供應鏈金融這一概念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的存貨融資市場。1916年,美國頒布了《倉儲法案》,并以此為根據建立了一套倉單質押的系統規則,當時最為流行的農產品倉單既可以作為結算手段流通,也可以向銀行申請貸款[1]。供應鏈金融,本質功能是依附于某種供應鏈交易結構,利用資本手段結合企業實際需求來組合相應的金融產品。常見的組合產品,除了包括諸如銀行承兌匯票(銀承)、流動資金貸款(流貸)、信用證或保函這種金融工具之外,還有類似保理、保兌倉、應收賬款融資、預付款融資、訂單融資等授信方案。實際上,國內多個商業銀行將供應鏈金融納入到貿易融資體系,由于貿易金融自償性和背景真實性,業務風險低、收益較好。供應鏈金融不但為商業銀行開拓新的業務類型和盈利手段,并且有效降低被服務企業的最終成本,因此受到銀企多方的共同關注。
1.2我國線上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現狀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需求和發展,在今天,無論是屬于金融互聯網方面還是屬于互聯網金融方面的供應鏈金融已經沒有了明確的劃分界限。我國早期供應鏈金融主要以股份制銀行為發展主體,其中平安銀行和民生銀行最早開設供應鏈金融業務,為核心企業擔保,向下游企業貸款。早期的供應鏈金融主要服務于大中型企業,而對小微企業大多數銀行并不看好,核心企業也不愿為這些代理商擔保,但這些企業恰恰對資金需求最為迫切,這就為互聯網金融市場提供了大量的客戶群體,由此壯大了互聯網金融在資本市場的占比份額。特別是近幾年國有銀行也不斷滲透到這個領域,開始與互聯網企業合作,例如2010年、2011年、2013年,建行分別與金銀島、敦煌網、京東商城合作,共同開發在線融資平臺(薛潔,《銀行:電子版供應鏈金融征戰進行時》,2013);2012年,中行與京東商城推出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樂天,《京東商城與中行達成合作 共推供應鏈金融服務》騰訊科技)。預計未來線上供應鏈金融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相比于傳統銀行業將原有的金融工具互聯網化,新興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直接與供應鏈金融相結合,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P2P平臺逐漸開始接觸供應鏈金融業務,特別是以原油、鐵礦石、煤炭等為主的大宗商品行業,供應鏈金融的市場空間可達億萬級。以煤炭行業為例。緊隨2014年趨勢,2015年中國再次削減煤炭消耗量,并且削減量更大。根據近來發布的《中國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盡管2015年全國人口增長數百萬,同時能源消耗增長,但煤炭消耗減少了3.7%。2015年,煤炭占中國能源消耗總量的64%,而包括水電、風能、太陽能、天然氣和核電的清潔能源使用占比17.9%。( 《2015年中國煤炭消耗量再次大幅削減》鋼之家網站,2016-03-04)
煤炭市場的低迷使銀行系統對大宗貨物行業的授信額度不斷縮減,這也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貸款難度,即使能得到貸款,也要擔負高昂的資金成本。一方面是市場空間巨大,另一方面是銀行貸款難度加大,而“供應鏈金融+P2P平臺”模式的出現,恰好解決了中小企業貸款難,并且對接了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的融資需求,因此,線上的供應鏈金融在未來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1.3供應鏈金融中的核心企業
在供應鏈金融的概念以及產品設計里,與其他融資工具或產品最大的不同點,就在于供應鏈條中“核心企業”的作用,否則供應鏈金融就如同貿易金融一樣概念模糊,無法限定,就不能稱之為獨立業務了。供應鏈金融圍繞核心企業,以此為中心向上下游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核心企業一般為具有知名度的實體品牌,在整個供應鏈中具有很強的影響力,能夠實現信息流、物流、現金流的三流合一。基于核心企業的優勢,一是可以降低核心企業的資產負債,提高供應鏈中上下游中小企業授信比率;二是通過對上游的應收類融資和對下游的預付類融資,提高核心企業與銀行或其他資本平臺的合作黏度,提高存款和中間收入。由于自償性融資的基本性質,使得資金用途較為清晰。
當然,核心企業也不是萬能的,對于任何一種融資模式,風險控制永遠都是放在首位,即使風險較低的供應鏈金融也不例外。我國信用體系的不完善導致貿易真實性仍然存在問題,因此,供應鏈金融在以核心企業為主的同時,本質上仍具有信用貸款的局限,例如額度或者擔保方式方面。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還存在著管理混亂、經營違規、財務造假等問題,在傳統金融體系框架下缺乏信用,這也直接影響整體供應鏈的穩定性,這些因素并不能只靠核心企業來解決,更需要有關部門加強監管,以及廣大中小企業自身不斷發展。
2.1供應鏈金融的積極作用
主要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在國內的融資體系下,讓更了解行業的企業提供給其上下游企業金融服務無疑有益于風險的降低。如京東作為核心企業不僅對整個電商行業非常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解決零供問題,這就大大降低了整個行業的風險,但京東不能對集團外的上下游企業授信或者提供貸款,委托貸款也僅限于企業內部,這就制約了整個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二是供應鏈金融有利于將供應鏈中的某個企業的風險分攤到整個行業,即將單個不可控風險轉化為整體可控風險。相比于傳統風控注重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的審查方式,供應鏈金融是通過供應鏈體系及信息為金融活動提供信用增級,建立基于供應鏈管理及體系下的獨特的風險管理定義與操作模式。三是供應鏈金融具有全流程覆蓋的特點,即并非基于供應鏈某一環節,而是覆蓋了整個供應鏈在被最終消費之前所有的生產和交易過程。這樣可以提高企業的效率,節約成本,優化資金流程,使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不易脫節,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共贏。最終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
2.2供應鏈金融現存的突出問題
互聯網金融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金融行業,是金融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融合與創新的產物,因此,互聯網金融有著傳統金融和互聯網各自特有的雙重風險,這種風險的“疊加性”就預示著互聯網金融的管理和監控更加復雜,難度更大。
從現有的供應鏈金融面臨的各類問題,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操作風險。許多P2P平臺只看到了供應鏈金融未來的發展前景,在沒有對行業情況進行詳細調研就盲目入行,對相應的產業鏈不了解,無法把控風險。供應鏈行業的相關金融專業人才也非常缺乏,懂行業的不懂金融,懂金融的對行業不了解,而對兩方面知識都非常熟悉的企業,一般都已經是行業內的中流砥柱,在同一領域處于壟斷地位。二是道德風險。由于核心企業背景深厚、資金充裕、無信貸需求等原因,大部分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的開展并不是從核心企業入手,而是通過其上下游企業開展業務,進行產品設計。而上下游企業對風險把控不嚴以及對資金的迫切需求,實踐中常有企業偽造核心廠商貸款文件、公章,騙取銀行資金的案例。三是經濟環境問題。供應鏈金融意味著需要對所在的整個產業提供金融服務(主要以融資貸款為主),市場競爭要求入行企業都要加大業務量,通過量大來獲利。如果某些供應鏈產業已經飽和,沒有足夠大的利潤空間,再進入只能浪費資源,同時,前期的征信過程需要大量技術過硬的風控人員對整個流程進行把關,這又加大了人力成本;多數供應鏈業務分布在多個城市,信息傳達可能不及時,而且,差旅費也是企業一筆不小的負擔。四是標的物價值估計困難。貨物價值需要快速準確評估。常見的不動產價值容易評估,但一些非標準物品,如貴重的書畫、木材、玉器等,不同的種類、品相、材質價格天差地別,因此,不熟悉的領域和非標準貨物也是一個難點。五是貨物的變現。一旦借款人無法償還借款,貨物是唯一的還款來源,因此,快速變現非常重要。但是,多數企業在這個產業鏈條參與程度不夠,難以合理處置這些扣留的貨物,扣留的貨物無法快速變現,就不能發揮供應鏈金融的優勢。
面對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資金需求,供應鏈金融近年來已成為金融市場交易性業務中最熱門的話題,是金融機構開展中小企業金融的重要內容,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小微供應鏈金融也在快速成長,圍繞小微供應鏈的小貸、保理、融資租賃、電商、各類平臺(物流、大宗)等主體紛紛介入,進入白熱化混戰階段,供應鏈金融整體業務規模預計到2020年發展至15萬億元( 《2015—2020年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分析預測及戰略咨詢報告》中國產業信息網)。
供應鏈金融起源于歐美國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產業分工、供應鏈管理的背景下誕生。從微觀角度看,供應鏈管理屬于企業層面的概念;從宏觀角度看,當一個國家走向國際舞臺時,供應鏈就上升為國家戰略,比如一戰以前的英國就是如此,特別是二戰以后的美國,更是利用供應鏈去推動全球化。隨著供應鏈管理理念的日益成熟,未來企業與企業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已上升和體現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目前,我國為深度參與全球化的過程,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對外推進“一帶一路”國際戰略,對內施行供給側改革,最終實現我國國家供應鏈的形成與發展。由于傳統經濟中粗放式的生產經營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當下中國市場經濟的需求,因此,在經濟新常態背景及新一輪改革機會面前,企業需要用新的生產方式、組織形式、融資方式來應對和參與變革,供應鏈金融恰恰是目前與產業發展結合最為緊密的金融形態,而供應鏈管理、供應鏈金融的實踐,又是推動制造業、消費服務業等實現整體轉型升級的有力工具。因此,供應鏈金融注定是一種前景廣闊的金融業態,應用領域日益增長,既為中小企業融資發展提供了新路徑,也極大地提升了供應鏈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黃云碧.物流與供應鏈管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2]胡躍飛,黃少卿.供應鏈金融背景創新與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5(c)-080-02
作者簡介:魯騰(1990-),男,漢族,山東煙臺人,哈爾濱工業大學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互聯網金融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