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東凌經濟管理學院 孫舒宜 張麗麗 羅真怡 杜家豪 胡艾琳
?
互聯網金融中投資者的風險規避
——以P2P和眾籌為例
北京科技大學東凌經濟管理學院 孫舒宜 張麗麗 羅真怡 杜家豪 胡艾琳
摘 要:“互聯網+”發展呈大好之勢,互聯網金融也因此日益發展。2015年,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規模迅猛增長,產品更新換代很快,涉及的領域與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據《2015年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格局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僅通過P2P以及其他網絡借貸形式,互聯網金融已經占到2014年全社會信貸業務總量的1.2%,占2014年基金代銷和保險代銷業務的近40%。新涌現出的互聯網金融不斷沖擊著傳統的金融行業。不僅傳統金融企業加大了對互聯網工具的應用,而且互聯網企業、生產性企業甚至為金融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的企業,也加入了互聯網金融領域,加上P2P、網上眾籌等純互聯網金融企業推陳出新,出現了互聯網與金融互相融合、相互促進的繁榮局面,互聯網金融已經以顛覆傳統金融的面貌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然而,互聯網金融高收益的同時也伴隨著前所未有的高風險。本文通過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調研,分析總結出互聯網金融投資者應該選擇好的“P2P平臺”項目和“眾籌平臺”項目,使其既能得到較好的投資收益,又能規避風險。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投資者風險規避 P2P 眾籌
網上眾籌平臺和P2P平臺是由傳統的線下眾籌平臺發展而來的,在網上能夠使多個投資者與多個融資者對接,即發展成為了多對多的模式,投融資的規模和速度都超出了人們的預期。作為互聯網金融的新生事物,P2P平臺和眾籌平臺在發展迅猛的同時也頻頻出現投資者遭遇風險和融資者被動“踩紅線”的案例,風險與收益共存。P2P網貸行業2015年11月月報顯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P2P網貸行業累計平臺數量達3769家,其中問題平臺高達1157家,大部分問題平臺都出現了延期兌付提現的困難。
(1)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2)眾籌。眾籌是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的簡稱。由發起人、跟投人、平臺構成。具有低門檻、多樣性、依靠大眾力量、注重創意的特征,是指一種向群眾募資,以支持發起的個人或組織的行為。
(3)P2P。P2P是英文小額借貸金融模式的縮寫,即由具有資質的網絡信貸公司(第三方公司、網站)作為中介平臺,借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提供信息發布和交易實現的網絡平臺,把借、貸雙方對接起來實現各自的借貸需求。
(4)互聯網金融中的投資者。互聯網金融行業中的投資者大多是收入水平不高、有小額資金需求或有小額資金盈余的人群,而這一類人在社會中占大多數。所以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潛在客戶數量巨大。但同時,由于互聯網金融在我國尚處于新興事物的成長階段,各方面的運作都沒有形成成熟而完善的機制,相關法律也并不健全,所以互聯網金融的投資者存在法律意識差、安全防范意識不足、金融知識缺乏等特點。
(5)互聯網金融中投資者遇到的主要風險問題。現如今投資者在P2P及眾籌平臺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項目資金到期沒有按時還款,拖欠款項,屬于非法侵占資金;第二類是互聯網金融平臺“限制提現”,平臺在得到投資者的投資后會凍結賬戶,雖然平臺沒有跑路卻無限期的推遲提現時間。
傳統金融有風險,互聯網金融也同樣,而且因為互聯網的特性,風險特征更加復雜,互聯網金融風險大致可分為兩類:基于網絡信息技術導致的技術風險和基于網絡金融業務特征導致的業務風險。
2.1網絡金融技術風險
(1)安全風險。網絡是互聯網金融的平臺,網絡金融業務由電子程序和軟件完成,系統故障、網絡黑客攻擊、計算機病毒等因素均可能使互聯網金融面臨風險,如網站被篡改、網站掛馬、網絡釣魚和網站后門等。
(2)技術選擇風險。互聯網金融需要選擇一套成熟的技術來開展網絡金融業務,在這種技術的選擇中存在選擇失誤的風險。
(3)操作風險。互聯網金融雖然是新興事物,但是其普及速度遠遠超過之前其他的新興事物。然而大多數互聯網金融中的客戶對互聯網的操作并不熟悉,對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認識也不足,很可能出現一些用戶操作失誤、操作違規的問題。另外,一些平臺內部人員操作失誤、控制失誤等問題,也會引發風險。
2.2業務風險
傳統金融面臨的業務風險,如信用風險、法律風險、市場風險等,在互聯網金融中同樣無法避免,而且很可能因為互聯網金融更多的不確定性被放大。
(1)信用風險。信用風險是互聯網金融交易者在合約到期之前不完全履行其義務的風險。互聯網金融在我國是一種新興的金融形式,其業務組織形式還有很多不成熟之處,業務和服務機構都具有顯著的虛擬性,同時由于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介入使兩方交易演變成三方交易,一方面提供了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又增加了風險。同時,我國還沒有建立完善的信用評估體制,這也為互聯網金融業務帶來了很大風險。
(2)支付和結算風險。互聯網全球化使互聯網金融的經營者或客戶通過各自的終端能與世界任何一家客戶或金融機構進行交易,這樣的開放性、國際化使支付和結算風險大大提高。
(3)法律風險。目前我國的金融立法框架主要基于傳統金融業務,尚且沒有關于專門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部門和相關的法律法規。現有的法律在發展迅速、模式復雜的互聯網金融中難以起到有力的監督和約束作用。
具體來說,法律風險有以下幾個方面:(1)法律滯后風險。(2)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興的、發展迅速且形式復雜的新金融模式,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制定相對滯后。這使互聯網金融存在很多概念模糊的“灰色地帶”。(3)網絡洗錢風險。互聯網金融具有虛擬性特征,并且有關制度不夠完善,這一“灰色區”為不法分子洗錢提供了渠道。比如利用現有的微信轉賬、支付寶轉賬等方式隱藏資金的來源,達到轉移資金、洗錢的目的。
3.1選擇平臺方面
(1)健全的信用評估管理機制。當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尚且屬于新生事物,互聯網金融缺乏健全的信用信貸機制,同時我國的信用管理評估體系也沒有歐美國家健全,綜上都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金融造假詐騙提供了機會。所以建立健全的互聯網金融的信用評估管理機制尤為重要。投資者在尋找項目時要選擇具有相對健全的信用評估管理機制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比如一些與專業化的征信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制訂了統一的信貸信用評估管理機制的較大規模的P2P或眾籌平臺。
(2)完善的風險評估機制。風險評估為投資者在互聯網金融平臺中選擇項目時提供了依據。所以互聯網金融平臺是否具有完善的風險評估機制是投資者在選擇投資項目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3)具備法律資格。投資者在進行投資之前應核實互聯網金融平臺信息,包括平臺的營業執照、平臺注冊資金、管理團隊背景和股東背景等,尤其應該利用全國企業征信系統在線查詢平臺股東公司的實繳資本,以此判斷平臺的資金規模實力以及投資者資金的保障程度,防止空殼公司詐騙平臺的投資騙局。并可通過第三方平臺查詢P2P平臺的相關信息,如運營時間、成交量等信息。
(4)聲譽好、規模大。聲譽是長期積累在公眾中所形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它是利益相關者對該企業的能力、誠實、效率、經營理念等多個方面的綜合評價。平臺的聲譽是吸引客戶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聲譽會為平臺帶來大量的用戶。
平臺交易規模代表的是該平臺長期積累的實力。交易規模大的平臺往往具有更高的管理水平,能更好地促使交易成功地進行;同時交易規模大的平臺對集資方的信用等級設有較高的準入門檻,能夠有效地控制違約風險。因此,交易規模越大的平臺,信任主體的信任程度越高。
(5)健全的投資者保護機制。互聯網金融多是小額金融業務,涉及的投資者多是資金較少、收入不高的普通人,所以平臺需要建立健全的投資者保護機制來保障投資者在互聯網金融業務中的權益。投資者在選擇平臺時要注意平臺是否具有健全的投資者保護機制,如投資者的交易記錄、資金的詳細流動情況等。
(6)有效的監管。由于互聯網金融的虛擬性,使得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比傳統金融的監管難度更大,很難做到實時有效的監管,一些人就利用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存在的制度缺陷和技術漏洞,鉆空子逃避監管。所以在選擇互聯網金融平臺時要注意查看平臺是否具有有效的監管機制。
3.2選擇投資項目方面
(1)信用良好。在傳統金融中,商業銀行通常要對客戶的信用等級進行劃分,對不同等級的用戶提供不同的業務權限。互聯網金融中對借貸方、投資方的信用等級評估應該更加精確嚴格,投資者在選擇投資項目時首先要注意項目的信用等級,觀察融資方是否有不良信用記錄,觀察融資者其余投資項目的收益情況,以此來評測投資項目的風險。應當選擇信用良好、無不良記錄的融資者創建的投資項目,要認真對比收益,不要被高利潤、快回報等噱頭所迷惑。
(2)法律資格。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中的融資方大多是沒有互聯網支付牌照的民間金融信貸公司或互聯網企業,其經營合法性還有待官方認證。有些公司可能在無意中“踩紅線”構成非法集資,涉嫌金融犯罪,所以投資者要增強法律意識,在選擇金融項目時辨別選擇具有合法資格的項目。
(3)辨別虛假信息。互聯網的虛擬性導致很多人利用虛擬性在網絡上發布虛假信息,進行金融犯罪活動,如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投資者應當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能夠甄別一些虛假項目,保護自己的財產。
3.3自身要求方面
(1)保證良好的信用。互聯網金融中對投資方的信用也有相應的信用評估機制,一些優質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對投資者的信用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一些優質的投資項目對投資者的信用水平要求也相應更高,例如,對投資者的信用劃分一定的等級,當投資者的信用等級降低到一定級別后會限制其投資額度和投資項目數量。如果投資者想要選擇優質的投資項目,就要努力保持自己良好的信用,不違規,無不良記錄。
(2)提高投資分散度,降低風險。“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如果投資者的所有投資資金均投資在一個項目中,一旦項目虧損則投資者將受到很大損失。所以在互聯網金融中投資者應注意分散投資,在總投資額不變的情況下,降低每筆投資的平均投資額,增加投資項目。這樣就算有的項目虧損,但有盈利的項目,就會降低投資的風險。
(3)提高網絡風險意識和安全防范意識。投資者要接受相關的安全教育,學習相關法律,有一定的互聯網及金融知識,了解互聯網金融的各種風險,增強法律意識,提高識別各類風險的能力,在金融交易中保持警惕性,理性投資,保護自己的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在投資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借經驗規避風險。
(4)掌握維權方法。投資有風險,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更大,投資者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和維權手段。投資者要注意關注平臺和投資項目的動向,如果出現平臺倒閉或跑路,投資者可以采用商務談判、民事訴訟、刑事報案、行政訴訟等維權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賈希凌,馬秋萍.P2P網貸平臺的主要風險及防范策略[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4(02).
[2]曹玲燕.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互聯網金融風險評估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5(c)-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