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自身教學的反思,針對班級文化建設和十八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現實需要,結合自身教育工作性質,就構建班級文化,引領學生發展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班級文化;建設認同感;凝聚力
在人的發展過程中,需要物質基礎,更需要精神食糧。一個只有物質基礎,沒有精神支柱的社會是不健全、沒有靈魂的,這樣的社會,要持續良好發展根本不可能。“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除了繼續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共同富裕外,還需要充足的精神食糧,鑄造中國靈魂,實現“中國夢”。在這樣的現實需求下,作為教育的直接參與者——教師,就需要研究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而一個合格的班主任,就更需要思考班級文化建設問題。如何通過有效班級管理,形成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班級文化,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是衡量班級工作成敗的關鍵。針對這一現實問題,結合自己的班級管理工作,探索班級管理有效性途徑——構建班級文化,引領學生發展。
文化的力量在于感召同化情感,凝聚心靈,讓每一位生活在這一文化氛圍中的人,都會產生一種認同感與歸屬感。因此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如何構建一種符合班級特點的文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認同它,從而對班級有歸屬感,班級管理工作才能產生凝聚力、向心力,班級的各項工作才能有效、順利地開展。從我從事班主任工作的經驗來看,目前班級管理工作中,有三種類型的班主任:第一種“事必躬親”型。這種類型的班主任,事不分大小,必定親自過問,對班級事務力爭清楚,仔細安排,生怕遺漏。這一類型的班主任對小學生而言,效果較好,當班主任的敬業精神令人佩服,充分體現了“蠟燭精神”,但對于培養學生自我管理方面,存在明顯的弱勢,學生會產生較多的依賴心理。第二種“見縫插針”型。這一類型的班主任可能當得輕松,也可能麻煩不斷,班級的成長取決于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受班主任個人品格影響很大,“有愛才有教育”的個人因素對班級成長影響較大。第三種“成長平衡”型。這一類型的班主任,通過同學生的協商,明確班級建設的要求,進而制定落實相應的管理,明確一定階段自身的需求,并適時抓住時機進一步提高相關目標,形成一個有序而連續的管理。這一類型的班主任,習慣于適度放權給學生,讓學生在認同的基礎上自覺參與班級管理。作為一個優秀班主任,分類就不一定那么明確,有難點事情的親身參與,有人格的感召,更有為學生成長提供平臺的探索,而要完成這些,班級文化的建設必不可少,因為學生沒有認同感,沒有歸屬感的班級不可能讓學生得到良好發展。
一、班級文化建設應立足于班級實際,符合學生成長需要
班級文化建設不是簡單的板報、幾次專題活動、主題班會就能形成,必須從組建班級初期,結合班級特點,在分析班級大多數學生需求的基礎上開展。在班級組建初期,班主任通過多種渠道收集學生信息,了解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分析班級發展預期,選定班級文化建設的主體方向,選拔符合班級文化建設發展需要的學生負責班級管理。組建班委的過程,就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一次嘗試,并在今后的班級管理中不斷完善,形成班級獨特的文化氛圍,進而讓學生對班級有認同感,責任感和歸屬感,班級才能成為學生共同守護的家園,班級也才能真正為學生發展服務。因為班級文化建設主體方向,符合班級大多數學生需要,班級的正氣才能得到體現,學生學習發展才有立足點。
分析班級學生特點,是開展班級文化建設的第一步。在我的班級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三種類型的學生——第一類城市學生,大多家庭條件較好,有良好的受教育條件,見識廣,主意多,同時家庭對其期望高,負擔過重,但也存在嬌生慣養,自我中心,怕挫折,不愛勞動的不良習慣;第二類農村學生,主要存在三種情況:第一種家庭條件遠超普通城市學生,家庭教育主要是給予物質保障,對教育的需求沒有城市學生那么急迫,甚至不愿學習,只是因為太小,家中沒事可做,送到學校有人管。第二種有學習有需要,能吃苦,希望通過學習改善生活環境,這類學生主要來自一些條件差的山區,因學習條件制約,學習方法單一,獲得知識的渠道單一,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三種家庭一般,家庭因忙于生計,對學生的教育主要托付老人,而老人大多有溺愛的習慣;第三類特殊學生,主要指單親、孤兒及問題學生。為此在分析學生,明確班級文化建設目標時,應根據班級學生特點,在滿足多數學生成長需要的基礎上,兼顧特殊學生需要,這樣才能形成合力,建成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
二、班級文化建設
制定了班級文化建設目標,并與班級學生共同討論,達成共同發展需要的基礎上,通過班級文化建設促進學生發展。
(1)班級文化建設關鍵在于符合學生發展需要,能得到學生認可的班級建設目標,并通過潛移默化的感召方式來實現,不要急于求成。一個符合班級大多數學生需要的班級文化建設目標,是班級管理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它應該涵蓋能力發展、情感需求兩個方面,能力得到發展,情感需求得到合理滿足,班級的認同感向心力才能得到,班級才有了凝聚學生的力量,班級才能向好的方向發展。我在班級管理中,為制定好班級文化建設目標,我分析班級學生特點,結合自己的管理特點,明確了班級文化建設方向,并通過一些方法進行建設活動,要求學生為實現自身價值,先守住兩點:道德與安全。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能實現自身價值的人,恪守道德底線。學會保護自己,安全了,才有實現自身價值的保障。在此基礎上,學會學習,個性發展,挫折教育逐漸推進。
(2)實現自身價值,是每一個人的需要,學生更有表現的愿望,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必須抓住這一點,讓學生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學生對班級才能認同。學生實現自身價值的方式不同,結果不一,甚至產生不利,對此班主任應有充分認識準備,并研究駕馭問題的方法,努力實現班級文化建設的正面發展。比如我在班級管理中,曾經出現這樣一件事,學生好動、好奇,但是非觀念差,導致發生了不利學生成長的問題,此時,責備對于學生來說不是動力,而是負擔,甚至會產生不利于今后學生發展的思想苗頭,為此,我通過與學生共同分析,找出問題,探索預防再次發生的方法,激發學生改正,從情感、能力方面讓學生得到了一次解決問題的體驗,使不利因素最小化,同時也強化了學生在實現自身價值過程中,如何克服問題,利用正確方法解決,科學發展,有效地實現了效果逆轉。通過這件事,班級的凝聚反而得到了加強。
(3)情感體驗是班級文化建設中不可回避的,沒有情感的班級,認同感和凝聚力就無從談起,班級文化就缺少了靈魂。班級文化建設的成敗,在較大程度上體現于班級是否具有向心力。情感體驗又是極難掌控的,在班級文化建設中,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又能有效提高班級向心力。有愛的教育才有靈魂,有情感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因此班級文化建設中,應該努力挖掘潛在的因素,剖析反面尋求轉變,彰顯正面,發揚優點就成了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利用身邊的事教育人,利用身邊的典型感召學生,讓學生的情感體驗不至于陌生。
總之,良好的班級文化建設,能讓班級學生都得到發展,因此班級管理中,做好班級文化建設,實現自身價值,獲得情感體驗,形成班級向心力、凝聚力,讓班級管理工作得到學生的認同,班級管理才算是成功的管理。
作者簡介:
熊光華,男,漢族,1969年12月出生于云南省華坪縣,現在華坪縣民族中學任教,中學一級教師,中共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