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霞
【摘 要】中學歷史屬于人文學科,目前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是以講授教學法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通俗化、直接化,有利于學生較快的構建知識體系,但弊端也十分明顯,課堂上往往是教師講得多,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知識與能力的脫節,課堂效率低下。我們認識到課堂不該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以及生生間交往互動的舞臺歷史教學應該在生生、師生間的互動中,師生同學習、體驗、交流,從而實現共同的發展。
【關鍵詞】歷史;生生互動;開放性;高效課堂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實施有效教學成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本人在長期的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逐漸認識到,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能更好的體現素質教育,構建高效歷史課堂。
那么,如何使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充滿激情,做到主動學習、快樂學習,改變歷史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局面,特別是在當前教育部、省、市端正辦學思想、規范辦學行為,要求“減負增效”,打造高效課堂這一大背景之下,本人認為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對構建高效課堂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下面就如何實施有效生生互動提幾點看法:
一、創設積極、和諧的互動環境
1.生生、師生互動的基本原則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中學歷史課程標準》 強調:在歷史教學中要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設計教學的核心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學生個體的有效參與和學生個性的發展,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活潑、積極地投入到有效地生生互動中來。
2.創設“寬松、民主、平等、和諧”生生互動氛圍
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是課堂師生有效互動的基本前提,其主要特征是,課堂情境符合學習者的求知欲和心理發展特點,師生之間、學習者之間關系正常和諧,學習者能產生滿意、愉快、羨慕、互諒、互助等積極的態度和體驗。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在自由、寬松、和諧的環境中往往會心情舒暢,思維異常活躍,容易突發奇想,有利于發展人的個性。教師不僅僅是傳授者,更應該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輔導者。雖然課堂紀錄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保障,但權威的課堂通常會扼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成為學生得朋友會更利于提高課堂效率。上課時,我經常會講一些有關于本課的笑話,或者讓學生們自由討論,發表見解,共同探討。例如:如在講《戊戌變法》時,講了由于袁世凱告密,慈禧太后和榮祿發動政變,戊戌變法失敗了,譚嗣同慷慨就義。當時課堂氣氛很深沉。這時我就讓學生討論然后發表見解,一學生說:“袁世凱太壞了,如果他不告密,變法就不會失敗了。” 馬上,我捕捉到這一信息,問其他學生:“你是否同意他的說法嗎?如果沒有袁世凱告密,戊戌變法會失敗嗎?”另一個學生說:“如果沒有袁世凱告密,戊戌變法也會失敗,因為還是有皇帝存在,而且慈禧太后掌握政權”。不知不覺中,師生就像平常聊天一樣互動起來了。
教學活動時師生的雙邊活動,要使之有效地進行,就要積極創設“寬松、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師生進行有效互動提供保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幫助者,要盡力避免“專制”和“壟斷”行為的出現,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創建適合學生參與的寬松課堂氛圍,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充分進行互動和交流提供機會。要重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關注每一位學生,這可以是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句暖心的話語、一個關愛的動作,都會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賞識,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說不出的滿足和快樂,這無疑會促進他們積極上進,激發他們參與生生互動的勇氣和信心,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實現有效的互動效果。
二、實施合理有效的互動方式
“生生互動”也可理解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合作型教學模式,其基本的指導思想是: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情感的變化,知識和能力的提升,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使學生得以健康的發展。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構建有效的生生互動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課堂教學能有根本性的變化,而且對培養具有良好素質和競爭力的新一代是有著重要意義。生生互動的方式多種多樣,本人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常用的是以下兩種:
1.創設問題,啟發思考
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各種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教師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探索,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在學生渴望啟發最強烈的時刻,教師要抓住這個時機,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引導,抓住問題的關鍵,一語道破天機,使學生有撥開云霧之感,思維豁然開朗,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和互動的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電影、電視、圖片、歷史故事、歷史文獻等多種資料,輔之以幻燈片、投影儀、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教學實踐,從而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2.合作學習,提升能力
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中,小組合作學習逐漸成為歷史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抓住學生這一強烈的需求,教師精心設置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引發認知沖突,活化歷史思維,借助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方式,探究歷史知識,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合作更有效。
小組合作學習是將全班學生依據其認知水平、學習歷史的興趣程度、個性特征、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創設一個小組成員合作學習的情境,明確小組成員通過合作學習要共同完成的學習任務和實現的學習目標,鼓勵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這種情境多種多樣,如競賽、辯論、演講、主題探究、社會實踐等等。當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沒有一個適合所有教學對象、教學內容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和互動方式,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針對教學對象的基本情況,對教學方法和互動方式作適當調整,構建高效歷史課堂。
三、實現積極有效的互動成果
歌德曾說過:“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完成教學任務,還必須讓學生學得開心,記得牢固,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在互動中掌握方法,在活動中培養能力,實現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通過有效的生生互動,“讓學生的情感動起來,讓學生的嘴巴動起來,讓學生的雙手動起來,讓學生的雙腳動起來”,使學生從“學會——會學——樂學”,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這才是衡量生生互動是否有效的標準。因此,從“填鴨式、滿堂灌”到“參與式、互動式”的教學方式的變化,不僅僅是一種形式的改變,更是一種觀念上的改變,一種質的飛躍。
總之,在今天這個強調“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中學歷史教程教材改革的大潮中,進一步探討生生互動的多種教學形式,并將它普及到教學實踐中去,才能提高課堂的有效性,也才能煥發歷史課堂的生機與活力,造就越來越多的創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漪明.優秀中學歷史老師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2]馬執斌.挖掘歷史照片文獻價值,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教學》,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