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麗
【摘 要】我們的數學課堂應該追求這樣的境界,課堂教學是真實、扎實、樸實的。數學因樸實而神韻備至,課堂因扎實而靈動生姿,數學因真實而富有生命。我們在總結課改經驗的基礎上揚長避短,回歸到數學教學本質的一種體現,即快樂的學習、輕松的學習,更要高效率的學習。我們追求簡約、崇尚真實,尋求深刻,呈現出原汁原味的、充滿綠意的高效的課堂。
【關鍵詞】真實;樸實;高效課堂
一、數學因樸實而神韻備至
學生的興趣是一節課成功的基礎。課改以來,老師們在新課伊始,總是繳盡腦汁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色彩鮮艷, 悅耳動聽的視頻和音頻效果固然鎖定了學生的目光,但有很多時候,我們發現教師只是“為了情境而情境” ,繁瑣的激趣引入成了課堂中的花架子,而忽略了為學習主題服務的宗旨。教學《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我就看到了兩個不同的引入版本。教師甲:秋天到了,我們到公園里去看一看。播放多媒體畫面并配以優美的音樂。藍藍的湖水,紅色的楓葉,開放的菊花,漂亮嗎?這么漂亮的環境,我們應該保護好,看,公園里的廣告牌上就告訴我們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出示多個廣告牌,讓學生讀一讀。 那你能把這些廣告牌分分類嗎?學生分出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后,教師切入主題,前面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這些圖形,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師乙:前幾天參觀,老師給我們班照了一張全家福,給學生看照片,你知道全家福是什么形狀的嗎?學生回答長方形。老師也照了一張,出示一次成相的正方形照片,它是什么形狀的呢?學生回答正方形。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進一步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比較兩位教師的引入設計: 猛一看上去,前一位教師的設計好象更 “有趣”一些,細細斟酌,前面用 5、6 分鐘的時間去欣賞和思想教育,只是為了引出廣告牌,學生是感興趣,但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并無關系,分類也是學生在一、二年級早就掌握的知識,在這里占用時間也沒有多大的意義。第二位教師的設計看上去很樸實,用照片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開門見山的引出了教學內容,然后從對照片的認識自然過度到生活中的長 方形和正方形,在學生的描述中初步感知圖形的特征,為后面的探索研究埋下伏筆。整個引入短短 2、3 分鐘,言簡意賅,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師的引入設計應充分考慮與主題的聯系,不要片面追求新與奇,回歸數學簡潔、明了的基本屬性,避免為了情境而情 境的“兜圈子”現象。我們的數學課堂不能僅追求快樂教學,更應在此基礎上回歸數學教學的本質,追求教學的實效性。
二、數學因真實而富有生命
新課程指出“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的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數學。”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已經注重讓數學走進小學生的生活,創設生活場景來學習數學,但僅僅結合生活情境提出單一問題是不夠的,學生得到的仍然只是一個數學答案。數學課堂的實踐問題應當回歸到原生態的現實生活中,教師設計的生活問題應當是真實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不再是一個數學答案,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策略、一種方法,從單一思維擴展到多向思維,有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體味到數學的價值所在。“乘車”是我們小學數學中時常利用到的生活問題。教學《有余數除法》時,我最初提出的 問題是:每輛車限乘5人,21人要坐幾輛車,還剩幾人?學生照葫蘆畫瓢列出了算式,干癟而枯燥,沒有什么思考價值,而且與現實生活有些出入,剩下的人難道就不用乘車了嗎?于是,我把問題改成了:每輛車限乘5人,21人最少要坐幾輛車?學生思考4輛車可以坐 20人,剩下1個人雖然不夠 1 輛車,但也需要1輛車,所以最少需要5輛車。同樣的信息,設計的問題不同,思考的廣度就不同,前一題只是利用生活場景,計算和生活毫無聯系,而這個問題則促使學生開始考慮實際生活的需要,與現實生活接軌,體現學以致用。最后,我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提出:你認為怎么坐比較合理?問題提出,學生想象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思考的方向由過多關注知識本身轉為更多關注實際生活。思考過后,學生提出了各種各樣合理的可實施方案:可以2輛車坐5人,2 輛車做4人,剩下一輛車做3人;可以 3 輛車坐5人,1 輛車做4人,1 輛車做2人;可以前4輛車坐4人,最后1輛車坐5人;可以根據人的胖瘦來合理分配車;可以根據男生、女生來合理分配車;如果是學生乘車,肯定有老師,所以可以把多的位置留給老師……,學生的精彩回答超乎我的預料。“原生態”的數學課堂,學生免不了磕磕巴巴,也正因此才需要學習。“原生態”的數學課堂更容易生成多元意見,膚淺的、偏激的、深刻的、正面的、負面的、不同意見在交流中涌現,才真正賦予數學生命與活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總之,數學課堂是師生心靈融通,努力實現師生情感共振的磁場。原生態課堂的精彩,源于教師對教學理論的認真領會和靈活運用,源于教師對教材的認真鉆研和整體把握,源于教師對學習情況的全面了解和恰當引導。回歸“原生態”并不意味著課程改革的倒退,而是我們在總結課改經驗的基礎上揚長避短,回歸到數學教學本質的一種體現,即快樂的學習、輕松的學習,更要高效率的學習。我們追求簡約、崇尚真實,尋求深刻,呈現出原汁原味的、充滿綠意的原生態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