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摘 要】教學領域信息化建設是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其建設水平直接影響著提升學科教學質量與學生素質的目標的實現。本文通過介紹教學領域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教學領域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促進策略,以期為教學領域信息化建設和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學領域信息化;教學改革;促進策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和先進技術,創新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現有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盵1]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核心工作,人才培養質量取決于教學質量,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深化教學改革。通過信息、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來轉變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推動教學改革,達到顯著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生素質的目標。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尤其是教學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落實“高等教育質量工程”、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進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價值。
一、教學領域信息化現狀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內涵是指:“信息與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和教育、教學部門的普遍應用與推廣”。[2]
教育信息化經歷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教育信息化重點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這個時期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在數量與規模上實現了快速發展;第二階段,從21世紀初開始到現在,在繼續關注教育、教學部門的行政管理與教學管理應用的同時,信息與信息技術應用的重點逐漸轉向教學領域,并強調要通過這種應用有效地促進教學的深化改革,使教學質量與學生素質有較大幅度的提升。[3]
教育信息化必須將重點放在教學領域(包括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評價等幾個方面)的應用與推廣。[3]
教學過程的信息化應用主要是在課前與課后的教學,其特點是各類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網絡教學平臺,又稱為學習管理系統(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是在線學習與教學的支持環境。商業平臺典型代表有Blackboard(國外)、THEOL(國內),開源平臺的典型代表有Moodle、Sakai和Drupal等。通過該平臺,教師可以在校內外便捷地使用、發布、維護相關課程的資源,并實現與學生在線研討、交互、答疑、布置作業、測試等教學活動,極大拓寬了教學空間。而在課內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信息與信息技術的應用主要是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低層次應用。
教學資源的信息化應用主要是建設教學資源庫與網絡課程。以資源為中心的典型應用有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和精品視頻公開課的建設。以教材為中心的典型應用有課程網站、電子書等建設。以活動為中心的典型應用有混合教學、翻轉課堂等。
教學評價信息化的一個典型應用是生成基于學生學習行為的形成性評價。學生形成性評價一般由學習成績和學習過程評價組成。學生的學習成績由系統自動的客觀評測打分、學生自評與互評、教師評價組成。學習過程評價包含視頻、文檔等教學資源的學習時長和頻次,參與討論、日志、博客等程度和效果評價。
二、教學領域信息化面臨問題
教學領域信息化發展整體形勢良好,但是在信息化過程中也面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相關的政策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各高校雖然制定了教學領域信息化相關發展規劃與策略,但是覆蓋面還不夠,教學資源建設標準、環境建設標準、共建共享機制、建設激勵政策、建設考核辦法、資源評價標準和環境評價標準都明顯偏少。
(二)教育信息化建設投入不斷增長,但投入不平衡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每年投入大量經費,但各項投入經費不太平衡。相比在多媒體硬件環境建設、數字化校園建設、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投入,在教學培訓方面投入明顯不足。許多高校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重建設輕應用,重硬件建設輕軟件建設,重使用輕管理與維護。硬件投資比例較高,軟件投資不穩定,服務投資較少。
(三)教育信息化的培訓逐步開展,但師生信息素養有待提高
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是影響教學信息化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因年齡、專業背景、環境等多方面原因,很多教師缺乏依托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的意識和能力。教學領域信息技術應用層次較低,許多應用只是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制作PowerPoint電子講稿、使用有關圖片和音像資料、與學生進行郵件交流等。
(四)應用動機不強、抗拒現象存在
在信息化的推進過程中,由于缺少相關的激勵政策、組織保障和現代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的指導,教師應用信息與信息技術的動機不強。在教學信息化過程中,由于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術等的引入,需要教師變革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改革后的教學需要教師收集大量的學習資源,精心設計組織教學活動,隨時指導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這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以及工作壓力,使教師對改革行動產生了抗拒。
三、教學領域信息化促進策略
教學領域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促進教學領域信息化建設,達到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生素質的目標,可以采用如下的促進策略。
(一)創新教學領域信息化建設管理體制與工作機制
教學領域信息化建設與推進過程中涉及的部門較多,如院系教研室、教學管理部門、設備管理部門、網絡管理部門、教育技術支持部門等。各部門之間明確的工作職責,協調的運轉機制,是產生信息化良好效果的關鍵。
(二)建立有效的激勵政策與機制
有效的教學激勵政策與機制是教學領域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機制保障。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有效的激勵政策。比如,通過立項支持的方式給予資助;出臺教學信息化相關建設管理規定;核算教師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工作量;將教師信息化建設情況作為申報各類教學優秀獎的參考依據;設立教師信息化建設的獎項。
(三)加強信息化教學應用推廣
教學領域信息化最終是通過教學過程中信息與信息技術的應用來實現。開展各種宣傳活動,讓盡可能多的老師、學生關注、了解更多的信息與信息技術。鼓勵教師先從上傳學習資料、在線輔導答疑、在線作業管理等簡單應用開始,逐步拓展到隨堂檢測、在線測試、探究型教學等復雜類型應用,推動教學信息化逐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均衡發展。
(四)構建信息化教學支持服務體系
良好的信息化教學支持服務體系是教學領域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高校需要增加投資建設,提供強健可靠的基礎設施,為教師提供和支持互動的混合學習方式的新教室,為學生提供移動學習的條件。為教師提供有效便捷的支持服務,比如,提供各類信息環境與系統的使用手冊和幫助文檔,技術支持人員的聯系方式等。
(五)提升師生信息化素養與信息化教與學的能力
提升師生信息化素養與信息化教與學的能力最有效的途徑是“接受培訓”。將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納入到教師發展培訓計劃中,通過培訓幫助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克服懼怕新技術的心理,組織信息化教學相關的基礎培訓和各類主題的應用培訓,組織交流研討等幫助老師跨越技術壁壘,嘗試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各種工具與技術來提高教學。通過培訓幫助學生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在課堂學習時,學生要數樹立主體意識,面對豐富的學習資源應主動地學、探究地學、發現問題地學,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學習活動中。同時還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注重掌握學習方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等重要素質的提高。
(六)鼓勵教師變革教學方式與考核方式
課程建設要以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力求一切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與技術的深度融合道路上實現混合式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拓展傳統課堂教學,引導督促學生課后自主學習,使得學生的學習能持之以恒,循序漸進。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課程的學習效果,為學生可持續性提高夯實了物質基礎。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將網絡學習考核情況納入到課程考查中。轉變傳統的結果性評價,采用基于學生學習行為和成果的形成性評價。
四、結束語
教學領域信息化已經成為當今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務和建設重點。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系統工程,其建設過程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不同階段的建設重點不同,建設目標也不同。不抓住這個重點就會迷失方向,就很難取得顯著成效。因此,通過教學領域信息化,將教學信息化與教學融合,來轉變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以教學模式改革作為突破口,推動教學改革,達到顯著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生素質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何克抗. 迎接教育信息化發展新階段的挑戰[J]. 中國電化教育,2006(8).
[3] 何克抗.教育信息化與高校教學深化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07,第10期,64-71.
注:本文受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構建民族院?!八木S一體”教育教學信息化平臺的理論體系研究及實踐”(JYS2015013)、中南民族大學教學研究項目“基于THEOL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實踐研究”(JYX2015043)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