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
摘 要:初中英語閱讀課常常因為過分強調詞匯和語法,而忽略了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和閱讀能力的真正提高,使得一些中考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無法適應高中英語閱讀的要求。而解決這一脫節問題的關鍵是初中英語教師應該突破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提高初中英語閱讀課堂的有效性,致力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策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相互作用”模式;閱讀習慣;閱讀能力
當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不少問題。第一,也是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學目標的偏離。閱讀課往往唯“中考是從”,拿進度當借口,匆匆掠過文章的整體理解,孤立地強調語言點,強調句法結構,結果使學生“只見語法的樹葉,而不見文意的森林”。第二,閱讀課堂的單一程式化的設計抑制了學生對語言材料的興趣,也影響了教師閱讀教學的效果和質量。第三,由于教師將閱讀課的重心放在了語言知識的講解上,忽略了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和閱讀技巧的指導。學生養成了指讀、聲讀、遇到生詞必須查字典等等影響閱讀速度的壞習慣。一到高中,文段增長,詞匯量加大,長難句增多,許多學生不但讀不懂而且讀不完,大量的丟分讓曾經“優秀的”初中畢業生們不知所措。要改變初高中英語閱讀嚴重脫節的現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必須改進閱讀課堂的設計,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閱讀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即閱讀者通過標題、背景圖片或是圖表等激活大腦中某些相關的知識,找到閱讀的定位并形成對所讀內容的預測;第二種“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從最小的語言單位入手對信息加工處理,即按照字詞句段篇章的順序完成對文章的最后判斷。但這兩種模式都有其局限性,要么受到讀者背景知識缺乏的限制,要么不利于形成讀者的整體理解。所以最好的模式,也是在實際閱讀中讀者最普遍采用的模式是“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即前兩種模式的交替使用,取長補短。基于這樣的原因,我在閱讀課堂設計上,從不同的閱讀階段做了以下嘗試。
一、閱讀前的活動
(pre-reading activities)
本階段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網絡,并引導他們預測文章的話題內容和梗概,構建初步的、模糊的文意圖像,還可適當補充相關背景知識和呈現那些會對閱讀理解產生巨大障礙的生詞,其余生詞要留給學生在閱讀中去跳過、去忽略、去結合上下文猜詞義,從而鍛煉處理生詞的能力,戒掉對字典的過分依賴,減少學生進一步閱讀的困難,實現“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機制。
例如,人教版Go For It 九年級 Unit1 How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s? 是一篇勵志的文章。單純的說教,依照文本告訴學生要學會忘記該忘記的,要視問題為挑戰,要想想比自己不幸的人或事,就能戰勝生活中的一切困難,這顯然是蒼白無力的,是無法引起學生共鳴的。于是我從插圖出發,讓學生仔細觀察并描述書上插圖中那個坐在輪椅上,四肢扭曲卻面帶微笑的慈祥的老人——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遺憾的是很多學生并不了解甚至不認識這位身殘志堅的偉大科學家,所以補充人物的背景知識對渲染課堂氣氛和升華情感作用是很必要的。當介紹霍金的文字和霍金先生的一張黑白照片一起出現在屏幕上時,孩子們震住了,教室里一片肅穆。在低沉厚重的音樂聲中,我請大家想象他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困難,大家思考得越深入,想象得越豐富,就越渴望知道霍金怎樣去面對這一切,也就更能夠認同贊許他的人生態度。自此,在翻書之前,就已經為全文的閱讀奠定了情感的基礎,我知道本文的閱讀理解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二、閱讀中的活動
(while-reading activities)
本階段旨在引導學生獲取更詳細的文段信息,了解和熟悉文中的新近的詞匯、短語等語言現象,完成“自下而上”的閱讀過程。而這一過程的模式化設計常常讓學生厭倦,讓教師無奈,所以這一階段的活動更加需要教師大膽突破精心設計,決不能停留在“略讀加提問繼而細讀又提問”的傳統模式上。檢測學生的方式可以在經典的問答,True or False 判斷的基礎上,增加填表格、畫圖解、猜生詞含義、難點句子的翻譯或仿寫、重點段落的有感情朗讀或排列句子順序等等,總之不能讓學生覺得活動千篇一律從而失去興趣,要想方設法吊足他們的胃口。但無論哪種活動,都應該在不脫離文本和不中斷學生理解的前提下,對語言知識的關鍵點和閱讀理解的阻塞點進行講解和適當的操練拓展,并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
再以Go For It九年級 Unit 1 How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s為例,在pre-reading階段足夠的情感鋪墊之后,進入課文閱讀,并設計了不同的層次問題。如要求學生快速閱讀第一自然段,找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意義,訓練學生掃讀(scanning)即有意思、有目的地快速閱讀所需要的信息和關鍵細節的能力。“Worrying about our problems can affect how we do at school. It can also influence the way we behave with our families.”因為“affect”這個詞不屬于中考課標詞匯,學生之前也從未見過,所以在簡單的細節題之后,啟發學生通過這兩個句子結構的相似性,從下文的“influence”猜出“affect”也是“影響”的意思。“結合上下理解生詞的含義”這既是改變“過分依賴字典的壞習慣”的一種閱讀技巧,也是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的一種閱讀能力。接下來為了培養學生的略讀(skimming)能力,即閱讀時采用跳躍式的閱讀方法,抓住文章的關鍵詞或主題句,從而快速掌握全文大意即結構。而本文各段明確的主題句,無疑讓學生嘗到甜頭。最后是分段細讀,規定時間,如發現學生有用手指、發出聲、反復看等壞習慣及時制止。一種習慣的初步養成需要多達21天的重復,只有在閱讀課上通過大量的反復練習實踐,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習慣性地運用所學的閱讀策略去解決問題,完成獨立的有效的閱讀活動。
三、閱讀后的活動
(post-reading activities)
本階段的活動應側重于幫助學生掌握并運用閱讀中所學的語言知識,分析文章結構,理解作者寫作意圖以及升華情感主題。活動形式多樣,可口頭、可書面,可讓小組討論、分角色扮演,可縮寫續寫課文,可換人稱復述文段,最終實現學生在閱讀基礎上的說和寫的言語輸出過程。既可以檢測閱讀教學效果,讓教師心中有數;又可以給學生創造實踐運用語言的機會和環境,讓學生產生成就感,激發繼續閱讀的興趣。
如人教版Go For It 九年級 Unit 5 What would you do if…? 和Unit 11 Could you please lend me your pen? 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理解之后用小品的形式將文中提到了意外受傷、拒絕和請求的各種情形表現出來,既可以“眼見為實”地在學生行動中檢測他們是否理解正確,又可以讓學生在描述和對話中落實字詞句的用法。又如Unit 13 Receiving money makes me uncomfortable. 最后被延伸成了一場辯論,在學生激烈討論到底送什么樣的禮物才既實用又有意義時,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已自在人心。閱讀后的活動不只是個簡單的輸出的過程,它更是一個從語言知識與技能到情感態度教育的提煉和升華的過程,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過程。
總之,閱讀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閱讀課的設計也不能拘于定式。初中英語教師不能唯中考是從,更不能唯語法是從,必須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和長遠發展考慮。立足課堂閱讀,遵循閱讀的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能力,設計各種各樣的活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落實語言材料的知識性,讓學生在閱讀中快樂地獲取信息,學會知識,掌握技巧,提高能力。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八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