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玲
摘 要: 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盡量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引導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技能的一種教學方式。
關鍵詞: 問題解決 小學數學教學 會學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通過問題解決教學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探索和掌握知識形成過程及方法,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從而全面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
一、讓學生自讀文本是問題解決教學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創造自學氛圍,提供自學空間,讓學生邊看邊思考,邊動腦邊動手,并鼓勵他們大膽質疑,主動探究。在自學中學生能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學生獨立解決不了的問題分組討論共同解決;有些問題實在解決不了,教師適當點撥引導加以解決。如教學“倍數與約數的意義”,指導學生初讀時先讓學生了解要學什么知識(約數與倍數的意義),緊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在什么情況下才有倍數和約數的關系?倍數和約數能單獨存在嗎?然后引導學生在反復解讀中提出問題,共同探究解決問題,最后得出結論。
二、問題解決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發現和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教師在例題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的思維故障進行疏導,強化學生的認識。如教學“通分”時,比較3/4與5/6大小,讓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對幾種方法進行比較,找出簡便方法,最后引導學生抽象出通分的概念。這樣,既讓學生解決了通分這個新問題,又有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有了疑問,學生便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全神貫注地學習。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得以鞏固與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因此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索,使學生在學中疑、疑中學。如教學“倒數”時,一個學生問:“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里,為什么要強調0除外?”這時我就針對這個問題,因勢利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使他們明確:因為0與任何一個數相乘的積總是0,所以0沒有倒數。
三、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問題解決教學正是依照這一點,讓學生自主探索知識,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的。這樣不但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時,老師先讓學生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把3/4、3/22、7/25、7/45、9/40、9/70等分數化成小數,老師板書結果。然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這幾個分數,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數,有的卻不能。這是為什么?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是否有規律?這個規律是在分數的分子,還是在分數的分母?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老師在其中適當給予點撥,啟發學生把分母分解質因數進行探討。這樣,學生不斷進行觀察、探究、比較,然后得出:一個分數,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質因數。這個分數就能化成有限小數。如果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質因數,這個分數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隨后,讓學生利用這個規律判斷幾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并出示5/35與7/35給學生判斷。當學生判斷后,再用計算器驗證,發現5/35不能化成有限小數,而7/35卻能,這是為什么?這樣,促使學生再次進行探究,從而發現并總結出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這樣,在教師組織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觀察、討論、思考、比較、歸納,發現了分數化小數的規律,從而解決了問題。
四、數學知識往往是抽象的,小學生理解時較困難。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因此,教學時教師盡量給予學生較多操作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親身體驗成功和失敗,解決問題,尋找結論。例如教學“體積概念”時,學生對“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較難理解。于是,安排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在裝有紅色液體的杯子里投入石塊,由于石塊占據了一定的空間,使得水面上升。這樣,通過學生親身動手實驗,對體積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從而解決什么叫作體積這個抽象概念。
五、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小組合作互動可以促進學習信息交流,改善人際關系,學會與同伴合作。課堂引進合作學習,使每個學生都有解決問題的機會,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場所。如教學“乘數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積大于(或小于)被乘數”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讓學生親自演算驗證,學生會發現并歸納出:當乘數大于1時,乘得的積大于被乘數,當乘數小于1,乘得積小于被乘數(被乘數不等于0)。
總之,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促使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讓學生“會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