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媚
摘 要: 現在的小學生在數學學習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問題,一些學生不能采用科學的學習方法,不善于分析和靈活運用法則定律,應變能力和應用能力均較差。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及早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實例教學。
關鍵詞: 實例教學 新課導入 激發興趣 促進理解 增強記憶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但是現在的小學生,在數學學習方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習慣于死記硬背,計算中存在僵化的思維定勢,不善于分析和靈活運用法則定律,應變能力和應用能力均較差。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及早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在教學中要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舉例教學。恰到好處的舉例,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思維,開闊思路,加深理解,又能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實例在教學中有很大的作用,其作用對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可以從下述方面來表現。
一、實例教學有利于導入新課
導課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好的導入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而引用實例導課是實現這種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在“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為了引出長方體的概念,借助實例,擺出許多物體(長方體的物體居多),讓學生觀察,然后讓學生動手把有相同特征的擺在一邊,學生動手擺定以后,接著提問:“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和它們相似的呢?這樣學生的思維得到啟迪,正式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最佳狀態,這樣就順利導出長方體的概念,比正面傳授產生的效果更好,因為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學生的學習心向,產生師生思想上的共鳴。
二、實例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成績不好,多數是因為對學習不感興趣,而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教“求圓環面積”時,讓學生先畫一個半徑20cm的大圓剪下,再畫一個半徑10cm同心圓并剪下,剩下的部分就是圓環,這樣學生由于動手操作,興趣甚濃,很快說出了求圓環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活躍了學生思維,而且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到“我要學”的精神狀態。于是學生樂于學習的情感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師生情感共鳴,因而自然“親其師,信其道”,所以教學活動激發并保持學生積極的學習興趣是強化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實例教學是這種手段實施的重要方式。
三、實例教學有利于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與生活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很多學生總覺得數學學習枯燥乏味,深奧難理解,造成之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們的教材和我們的課堂教學與生活脫離,學生學到的是理論性過強的抽象的數學知識。事實上,數學來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教師要善于尋找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將學生熟悉的蘊含著數學知識的生活實例引入課堂,誘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角”時,可以讓學生觀察熟悉的“折扇”、“鐘”、“紅領巾”等物體,讓學生指出這些物體中的角,然后引導學生對這些角進行比較,指出它們的相同點: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畫角,強調畫角的兩邊時,必須從同一點引出,角是指兩條邊之間所夾的部分,學生在畫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角的概念——以實例為鋪墊襯托背景材料,既縮小數學與現實的距離,又使知識得到現實化、直觀化,無疑大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給學生經歷一次從感性到理解的消化過程。
四、實例教學有利于增強記憶
記憶是一個經歷的事物在頭腦中的反映,法國作家伏爾泰說:“沒有記憶就無法發明創造和聯想。”而沒有記憶的創造和聯想,思考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可見,記憶對學習非常重要,而記憶又以理解記憶為主。因此,教師在講解一些抽象、難理解的問題,如果能夠恰如其分地利用形象生動的實例進行教學,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學中,介紹長方形的知識,可以以“火柴盒”為例,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又如介紹線段概念時,可用木棒形象生動地分析線段的特征,這樣用具體的材料和直觀的演示,形成實際畫面和情景,作為重新建造的基礎牢牢印在記憶中,且豐富了教學的感知材料。
五、實例教學有利于加強應用能力的培養
“百聞不如一見”。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有效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也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綜合和判斷推理,把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問題。因而,有目的地開展與生活實際聯系的課外活動,既深化所學的課內知識,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能從生活中的實例發現數學問題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在問題情境中展開自主探究的過程,充分展示學生的數學才華,促進學生應用數學技能的提高。比如我們可以把學生帶到操場進行“步測、目測”的教學,讓學生親自走一走、量一量。如在教學“比例應用題”時,可以讓學生運用比例知識測量出學校旗桿的高度。方法:將一根一米長的木棍立于旗桿旁,用卷尺分別量出木棍與旗桿的影長,再用比例知識計算出旗桿的高度。用有趣的內容吸引學生,寓教于樂,增強學生數學學習欲望。我們還可以用實踐的形式鍛煉學生,寓教于動,培養學生數學應用的才能,用數學的思想熏陶學生,寓教于思,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水平。努力培養學生從小用數學的方法實踐生活,感受生活的數學與數學的生活,溝通數學解決方法與生活問題解決策略之間的聯系點。如小林同學在數學日記中寫道:今天,媽媽帶我參觀了我們家正在裝修的新居。下午放學后媽媽說:“小林,帶你去新居參觀,好嗎?”我迫不及待地說:“好呀!”我們騎著摩托車前往目的地,到了新居,媽媽告訴我:“這是你的房間。”我說:“這房間多少平方米呢?”媽媽說:“你自己想辦法找答案啦!”我靈機一動,于是向工人叔叔借了一把卷尺,我們一人一頭量了一下,才知道長是5米,寬是3米,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算出,總共有15個平方米。然后媽媽說:“今天就和你去挑選地磚,看看你的房間要多少塊地磚?”我高興地答應了。我們來到一間地磚商店,一位中年婦女來招呼我們,帶我們去門市部參觀,發現里面擺滿了大大小小的地磚,有50厘米×50厘米、60厘米×60厘米、80厘米×80厘米的。經過精心挑選,我要了60厘米×60厘米的一種米色地磚,媽媽說:“究竟要多少塊呢?”我拿起計算器熟練地操作起來,用0.5米×0.5米,得出每塊正方形地磚的面積是的0.36平方米。“要多少塊呢?”我心想,我的房間是15平方米,應該用15平方米÷0.36平方米(這是包含除法),顯示器上出現了一長串數字,商是41.666……(循環小數),為了鋪滿房間地面必須采用進一法,至少買42塊地磚。于是我大聲地說:“共需要42塊磚。”媽媽聽了,連連夸贊我真聰明。
總之,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現有教材中形式各異的實例,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具體、生動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多動手動腦,發現數學美,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以飽滿的學習熱情、旺盛的精力、積極的態度主動探索,在情景中沉思,在情景中領悟。從而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習慣,以及把實際問題用數學化的方法加以思考、分析、求解的能力。因此,適當舉例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具有很大的作用,它在數學教學中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版.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