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淺談企業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
張倩
摘要:存貨管理是組成企業物資管理的重要部分,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將對產品成本的計價產生直接影響。企業在選擇存貨計價方法上,應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如經營規模和管理狀況等,權衡各方利益關系之后再行選擇。
關鍵詞:存貨;計價方法;選擇
(一)存貨的特點和管理要求
個別計價法適用于存貨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特定項目生產與存放的存貨;另一種是不能相互替換的存貨。但是若企業的存貨項目中不可替換的占到絕大多數,那么就不適合采用個別計價法,但可在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以及計劃成本法之間選擇與自身情況最符的予以采用。通常情況下,同存貨的實際情況最相符的非“先進先出法”莫屬。
(二)企業實際財務狀況和物價情況
存貨期末價值和銷售成本均會受到存貨計價方法的影響,若方法不同,價值和銷售成本自然也就不同,而利潤、稅負與現金流量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企業在物價持續上漲時,采用先進先出法雖然能獲取豐厚的利潤,但也會相應的增加稅負。物價持續下降時,則利潤較薄,稅負相對較少。若要想利潤與稅負保持在中間范疇,則卡在加權平均法和計劃成本法之間做出選擇,二者均適合。
(三)決策風險
財務數據會受到存貨計價方法的影響,方法不同其所產生的財務數據也就會有偏差,企業管理層在制定決策時需要參考這些數據。雖然有時候因為不同的計價方法導致的利潤差別不會對企業造成很大的影響,但對投資者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他們所做出的決策將受到利潤的高估、低估的影響。
(一)實際成本計價法
1.個別計價法。個別計價法也叫分批實際法,其在對該次(批)發出的存貨成本進行計算時,主要參照的是每次(批)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采用個別計價法,能夠合理、準確的計算期末存貨的成本,若存貨項目是不能相互替換的,或者是為特定項目生產和存放的存貨,個別計價法無疑是最合適的。
2.先進先出法。先進先出法就是立足于“先入庫、先發出”的原則,根據先入庫存貨的單價計算出發出存貨的成本。因此,采用“先進先出法”可將物價上漲帶來的影響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盡可能多的規避外在風險,有效降低不良隱患,使企業賬面資產保持在平穩狀態。這種方法適用于永續盤存制與實地盤存制,因而大多數企業都可以這種方法計價存貨。
3.移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作為另一種存貨計價方法主要是將每次采購的存貨放入庫房后,把原來存貨數量與新入庫存貨數相加,將相加所得作為權數,再去除兩次存貨的成本后,進行加權平均。這一方法對永續盤存制非常適用,永續盤存制要求計算每次的進出存貨,而這種方法所得結果在大多數情況都與實際情況相差無幾,且可對存貨的結存情況也能做到心中有數,將平均成本與發出、結存成本充分體現出來。
4.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顧名思義,即多使用于月末階段,其以月初的結存數量與本月購入數量為權數,先計算出月初的結存存貨和本月收入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最后得出月末結存和本月發出的存貨成本。這一方法同樣適用于實地盤存制與永續盤存制,這一方法與上述幾種方法相比,計算更加簡便,讓成本計算工作得到簡化,但對于存貨成本的日常管理與控制起到的作用不大。同時因為這一方法的計算是在月末階段,所以不能對發出成本做出及時反映,對大中型企業來說在月末進行成本核算工作,不僅會增加工作量,也對耗損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對工作量不多的的小型企業而言,這一方法所計算出的成本還是與實際比較接近的。
(二)計劃成本計價法
計劃成本法在對存貨收入、發出與結余的單位成本進行確定時,均參照了之前定好的單價,并設立成本差異科目,用以調整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的差額。根據計劃單價入庫購入存貨,在發出時再利用成本差異科目在成本中引入實際價值,計劃成本應最大程度的與實際成本相符,若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相距甚遠,就不能根據兩者之間的差異對采購部門的成果做出考核,所以在制定計劃成本時,企業采購部門應和財會部門建立緊密聯系,在制定過程中要充分參照同類存貨過去的實際成本以及物價漲幅等因素。
(一)慎重選擇先進先出法
根據先進先出法對財務報告所產生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出,企業若在物價上漲期間采用這一方法會導致對當期存貨價值與利潤有過高的期望,從而高估利潤,在物價下跌期間則剛好相反。因此,企業在選擇存貨計價方法時不能只考慮到利潤,將客觀性原則拋之腦后,使得企業經濟業務無法獲得真實的會計信息。站在長遠角度來說,這也不利于國家、企業和個人的發展
(二)中小型企業選擇加權平均法
針對中小企業發出存貨成本、結存存貨成本選擇,加權平均法無疑是最為合適的。這種方法在物價上漲情況下,核算出的存貨成本比市價要低,但高于先進先出法,所以能夠讓企業對存貨成本做出合理評估。而在物價下跌情況時,也不會出現高估存貨成本的現象。總體來說,加權平均法和先進先出法相比,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謹慎性原則更加符合,其存貨成本和市價較為接近,就算有較大的物價波動,其也不會對企業利潤核算產生過大的影響。企業處于物價不斷上漲環境下,采用加權平均法不僅可降低產品價格,企業不會背負過大的稅負風險。
(三)改進存貨計價方法
當前一種新的存貨計價方法在理論界出現,即最新計價法。最新計價法對入庫存貨計價主要是通過實際金額、數量展開的。只要企業進價發生變化,就算沒有發生耗用與銷貨,也要利用最新單價計價存貨成本,其主要是借助“庫存商品”明顯賬核算進價差異。可供成本在物價穩定情況時與已銷貨成本持平。而在物價上漲時,可供成本要比已銷貨成本要大,這是因為價格上漲所導致的,需如實登記在庫存商品明細賬戶的進價差異上;物價下跌時,可供成本又比已銷貨成本要低,這還是由于價格下跌所致,這也需要清楚標注在庫存商品明細賬的進價差異一欄中,但要與前者有所區別。無論在何時進行結轉,銷貨成本一直都是庫存商品進價差異的累積數,只需在月末調整該成本就可。
結語:總而言之,對于企業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適合自身的,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考慮問題時充分結合企業經營存貨的特點與物價變動等多方因素,揚長避短,采用企業最適合的存貨計價方法。
參考文獻:
[1]彭文艷.淺談企業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J].經濟視角,2011(06):55-56.
作者單位:(重慶市涪陵國有資產投資經營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