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港
?
國學選修:文化經典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以浙江課改為例
□林忠港
【摘要】文化經典教育是現代語文教育的百年難題。倘要重建文化經典教育,就必須摒棄拘于一端的偏執態度,秉持不辭兩極的中和之道。本文以浙江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為例,談談文化經典教育的實踐與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關鍵詞】文化經典教育;國學選修;實踐
文化經典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淘洗過程中留下來的思想精華,其中蘊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結構。即便經過了幾十年的沉寂,這種文化心理結構也沒有發生質的改變。文化經典教育的回歸不是封建經義教育的復辟,而是回到教育原有的價值系統中,畢竟世界上任何一個優秀民族都非常重視本民族文化基因的傳承。
然而,文化經典教育卻是現代語文教育的百年難題。在現代語文教育史上,對于文化經典教育的價值的認識,以下幾個階段最為典型:一是完全肯定,舊調重彈,如1904年開始的讀經講經課;二是全盤否定,棄舊不用,如1912年開始的“廢經”舉措;三是取而代之,舊瓶新酒,如“文革”時期的政文課、革命文藝課。這些做法,不是矯枉過正,就是差之千里。
倘要重建文化經典教育,就必須摒棄拘于一端的偏執態度,秉持不辭兩極的中和之道。本文以浙江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為例,談談文化經典教育的實踐與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與全國大多數省份一樣,新中國成立后,浙江省一共經歷了8次課程改革。第一次(1949~1952)和第二次(1953~1957)課程改革,主要任務是重建新中國的教學計劃;第三次(1958~1965)和第四次(1966~1976)的課程改革,教育受到“大躍進”和“文革”的嚴重影響,淪為政治的工具;第五次(1977~1985)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撥亂反正;第六次(1986~1991)和第七次(1992~2000)的課程改革,主要任務在于發揮教育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這七次課改,文化經典教育始終是一塊被人遺忘的領地。
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如果說前七次課改尚停留于教學改革的話,那么第八次課改(2000年至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改革。這次課改,持續時間長,涉及范圍廣,改革影響深。在課程功能上,從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從課程結構上,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均衡性和選擇性,學生的經驗和學科內在的邏輯,注重全面發展和有個性的發展,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納入必修課;從課程內容上,改變“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從課程實施上,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課程評價上,主張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而不能僅僅把評價作為篩選與甄別的工具;在課程管理上,強調在達到國家規定課程的基本要求下,規劃、開發并管理好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此次課改將課程建設的權利下放到地方,為文化經典教育創造了條件。
浙江省第一階段(2006~2012)課改,主要是依循國家課程改革方案,按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Ⅰ(限定選修課程)、選修課程Ⅱ(自由選修課程)的規制施行。必修課程是基礎性和普適性的課程,包含了國家對學生學習的基本要求。選修課程是選擇性和發展性課程,提供學有余力、各有特長的學生修習。限定選修課程是國家課程標準已經列出的供選擇的課程,規定必須選修,其實就有了必修課的性質;自由選修課程則相當于校本課程。浙江省高中語文必修課程選用蘇教版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選修課程ⅠA選用人教版《語言文字應用》、人教版《外國小說欣賞》和語文版《<論語>選讀》,選修課程ⅠB選用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和《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課程Ⅱ選用校本課程。其中,《語言文字應用》旨在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外國小說欣賞》《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旨在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論語>選讀》旨在培養學生對古代文化經典的研讀能力。
第二階段(2012年至今)課改,浙江省出臺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提出了“調結構、減總量、優方法、改評價、創條件”的總體思路,主張學生在共同基礎上有個性地發展,將學校的特色化和學生的個性化作為課改重點,要求把更多的課程選擇權交給學生,把更多的課程開發權交給教師,把更多的課程設置權交給學校。為此,浙江積極推進選課走班,督促學校建立多層次、多元化、可選擇的課程體系和自主選擇課程制度。此項改革雖然存在爭議,卻掀起了一線教師開發選修課程的熱潮。
在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職業技能類選修課程、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社會實踐類選修課程中,文化經典教育課程主要作為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成為浙江省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譬如杭州市蕭山二中以提高學生國學素養為目標,以國學研究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為背景,開發了包括《國學經典導讀》《南片文化研究》《蕭山窯》《文物鑒賞》《國學人文大講堂》《中國傳統節日探微》等富有地方和學校特色的“國學研究”課程群。這些選修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立足于民族文化重建,發揮文化經典的教化功能,旨在豐富學生的文化圖譜,建構學生的精神圖式,我稱之為“國學選修”。
國學范圍極廣,內容極雜,涉及史學、文學、美學、哲學等諸多領域,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將讀書之道概括為四條:“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雜;三曰密而不煩;四曰專而不固。”具言之,“執一而廢他者,局也;多歧而無統者,雜也;語小而近瑣者,煩也;滯跡而遺本者,固也”;反之,“通則曲暢旁通而無門戶之見,精則幽微洞徹而無膚廓之言,密則條理謹嚴而無疏略之病,專則宗趣明確而無泛濫之失”。總而言之,“不局不雜,知類也;不煩不固,知要也。類者,辯其流別,博之事也。要者,綜其指歸,約之事也。讀書之道盡于此矣”。“知類”“知要”完全可以成為課程設置和教材開發的指針。
當前,文化經典教育課程主要以選修課程的身份進入高中語文課程體系,筆者認為是合宜的。理由有四:第一,從課程上看,張毅、王雷朝先生認為“一語三文”是語文課程的應然形態。一“語”強調語言文字是上述三課立科的基礎,語言文字是三課共同的智能載體工具而且語言文字運用本身也是三課學習的對象。“三文”指文章課、文學課和文化課的分科課程設置,三者既相聯系又各有其不同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組織和評價。而且把文化課程處理成選修課程是有先例的,它大致相當于民國時期國文課程體系中的“特設課程”。第二,從教材上看,文化經典教育內容往往以論著的方式進入教材,在教材內容上往往以專題的方式呈現,這種整體的思想體系需要一整部的教材來承載,而選修教材恰好提供了這種可能。第三,從教學上看,文化經典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教化”,而聚焦軸心期思想家的元典,可以直接汲取中華民族第一次文化鼎盛時期的思想。不過,先秦諸子百家,不同學派的思想往往相互抵牾、難以相容,單憑一兩篇課文難以窺探諸子百家之間觀點的聯系與矛盾,這種彼此聯絡與交織的思想,非長時間的濡染浸潤不可!第四,從學習上說,文化經典教育主要是學習傳統文化,而思想是一切文化學術之根本,但是思想最初總是有畛域的,所以學習思想最好還是立足一家,然后兼及其余。選修課程特有的選擇性,正契合文化經典教育的這一特性。
綜觀浙江省文化經典教育現狀,我們發現學校的課程建設漸趨穩定,教師的課程開發和實施能力逐步提升,但是浙江省文化經典教育選修課程建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課程之間尚未形成體系。在這一輪課程改革中,浙江省之所以選用《<論語>選讀》作為限定選修課程,恐怕與一段重要的歷史有關。靖康二年,北宋滅亡,趙構南渡,建立南宋。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及部分孔裔隨駕南渡,奉旨在浙江衢州興建家廟,子孫世襲爵號,是為南宗。這段史實,為浙江省選修《<論語>選讀》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然而普通百姓,不僅對浙江衢州是南孔所在地的常識鮮有人知,而且對于浙江紹興曾經誕生像王陽明那樣影響遍及東亞與東南亞的一代巨儒的史實幾乎一無所知。試想,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浙江人,知道馬克思卻不知道王陽明,豈非咄咄怪事?我們的文化經典教育在課程體系設置上是不是出了問題?
二是課程尚未形成特色。在第八次課程改革中,浙江省的課程改革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第一個階段重在課程設置,突出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第二個階段重在課程開發,突出校本課程的底層開發。就“國學選修”課程而言,第一階段設置了《<論語>選讀》,但是在第二階段鮮有具備地方特色的“國學選修”課程,這與浙江的地方人文特色是不相符的。且不說風流蘊藉的古越國,單說文化中心南移,特別是南宋建都臨安之后,浙江大地可謂人文薈萃、群星燦爛。南宋時期溫州地區興起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金華地區興起了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明清時期紹興地區興起了以劉宗周、章學誠、王陽明、黃宗羲、朱舜水為代表的浙東學派,民國時期浙江大地更是文風蔚然。這些文化資源,可以為文化經典教育課程增添許多亮色!
有鑒于此,筆者以為“國學選修”課程的設置,采用“主副二元”的課程架構較為適宜。具體做法是,結合浙江人文歷史,選用《<論語>選讀》為主課程,設置成選修課程Ⅰ(限定選修課程),這是帶有必修性質的選修課程;學校再結合當地文化實際,開發一門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課程,如浙江瑞安中學開設一門《永嘉學派與溫州精神》為副課程,設置為選修課程Ⅱ(自由選修課程)。作為儒家學派的一個分支,永嘉學派崇實、重商、創新、變通的事功之學,投射到溫州人身上就是實事求是、洞察市場、抓住機遇、創造商機、以商為業、與時俱進的創業精神。如此“知類”的課程安排,使文化經典教育與當地文化特色融為一體。
“國學選修”教材是“國學選修”課程的依托,其系統性直接關系到“國學選修”課程的存在價值。這里所說的“系統性”,是指構成“國學選修”教材內容的要素與整體之間的關聯性與協同性。過去,必修教材以單元的形式組元,其系統性主要借助于隱含其中的知識來建構,如今必修教材多以專題的形式組元,其系統性更多地體現在專題內部,至于專題與專題之間,其系統性十分脆弱。一般的選修教材,情形多半也是如此,然而較之必修教材,選修教材的知識關聯性和活動連貫性更強,而“國學選修”教材的內容關聯性最強。相比之下,選修教材的系統性比必修教材更高,“國學選修”教材的系統性比一般選修教材更高。
“國學選修”教材之所以特別強調系統性,一方面是因為“國學選修”教材內容多為文化論著,不管是作者本人記載還是弟子記載,其思想本身具有系統性;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學博大精深,又紛繁蕪雜,即便一個人皓首蒼顏,也難以窮其所有,與其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不如撮其大要,綜其旨歸。
當前,浙江省高中語文選修教材開發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教材內容的系統性缺失。系統性缺失造成思想的破碎,使學生難以形成情感認同,難以建構思想觀念,更難以完成精神洗禮,因而大大削弱了“國學選修”的教育價值。“國學選修”的本意,在于呈現多角度、全方位的思想體系,使學生形成一種系統性的認知,進而確立道德價值,奠定倫理秩序,重塑民族精神。
實際上,許多“國學選修”教材在內容上的系統安排可以為一線教師開發教材提供借鑒。“國學選修”教材是對文化元典的揚棄,比如《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道德、修身、教育、文化、文學、藝術等方面,但是語文版《<論語>選讀》只是從政治、修身、學習與教育、哲學四個主題來選擇教材內容,教材內容相對集中。該教材內容的系統性如下:
主題篇目 專題 旨歸政治1.為政以德 德政主張2.克己復禮 禮治主張3.待價而沽4.知其不可而為之修身用世態度堅忍精神5.仁者愛人 人生價值觀6.君子之風 道德觀7.求諸己 修身觀8.周而不比9.出辭氣遠鄙倍交往觀言語交際觀中庸之道學習與教育10.學以致其道 學習觀11.誨人不倦 教育觀12.高山仰止13.沂水春風師生觀禮治理想哲學14.中庸之道15.敬鬼神而遠之哲學基礎天道觀
由表可知,《<論語>選讀》的教材內容架構為眾星拱月式,儒家思想核心“中庸之道”“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它照亮了每一個專題,也激活了每一個主題。
單一學派的“國學選修”教材內容要表現旨歸,復合學派的“國學選修”教材內容也要體現主次。復合學派的“國學選修”教材內容安排,可以采用我國古代中醫遣藥組方的“君臣佐使”原則。《素問·至真要大論》云:“主藥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北宋畫家郭思在談國畫布景時也表達了類似的思想:“山水先理會大山,名為主峰。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遠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如君臣上下也。”千百年來,中國傳統的系統思想一脈相承,20世紀20年代穆濟波先生編撰的新中學教科書《高級古文讀本》第二冊(局部)同樣體現了這種系統思想:
工作時間 教材內容學程周次 原書 選輯篇目1 論語禮記第一學程 第二學程 第三學程 第四學程第五學程孔子 (節論語六則)平天下 (節大學)2 禮記 哀公問政(節中庸)禮運 (節)3 4史記孟子荀子孟子荀子 (節孟荀列傳)性善 (節告子上)性惡 (節)1 墨子 墨子(節墨子四則)2 墨子孟子法儀萬章間堯舜禪讓禹傳子3 4荀子墨子荀子天論 (節)非樂 (節)樂論 (節)1 詩經 伐檀 碩鼠 正月隰有萇楚 苕之華2 史記老子老莊申韓列傳上經三章 (節)3 4莊子孟子列子詩經齊物論 (節)大宗師 (節)魚我楊朱 (節)蟋蟀 山有樞1 孟子荀子滕文公問為國禮論 (節)2 莊子 駢拇 馬蹄3 4莊子公孫龍子秋水 (節)白馬1 2韓非子韓非子五蠹 (節)六反 (節)3 4韓非子韓非子顯學 (節)定法 (節)
續表
穆氏《高級古文讀本》第二冊教材雖為必修教材,但由于選材以文化經典為主,因此同樣具有參考價值。該教材先后選取了“儒家學說”“儒墨兩家”“老莊楊朱”“儒道名家”“法家思想”“周秦諸子”等板塊內容,以及與之對應的“生死問題”“天道觀念”“人性問題”“治術名理”“守白之論”“法教思想”“六家要旨”等專題內容,以輻射與輳聚相結合的專題內容加以呈現。在教材內容中,儒家學派居于主體地位,墨家、法家、道家、名家等學派居于次要地位,不同學派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轉化,形成了一個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的思想系統。特別是第六學程的“六家要旨”專題提綱契領,有利于發揮“知要”的功能。
另外,“國學選修”教學還要“知時”。“國學選修”的現實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因而“國學選修”要實現教學方式的現代化。“國學選修”教學方式的現代性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以今言古”,實現古代經典的現代解讀;一是“以古釋今”,找尋現代文化的古代淵源。而“國學選修”的理想目的在于明理踐性、立德樹人,所以教學重心應該落在語言文字和文化內涵上,其中語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礎,文化內涵的探究是重點。我們開展“國學選修”,不僅僅是為了尋根歷史,更重要的在于啟發未來,為中國的真正復興尋找到可靠的精神砥柱。
參考文獻:
[1]褚樹榮.語文選修:讓學生在“人生課堂”里找到自我[J].中學語文教學,2013,(11):4.
[2]畢養賽.當代理學大師馬一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6-37.
[3]張毅,王雷朝.語文課程的源流與重建[J].語文教學通訊,2015, (4):22.
[4]郭思.林泉高致[M].上海:中華書局2010:94.
[5]穆濟波.高級古文讀本(第二冊)[M].上海:中華書局1929:1.
(組稿:李旭山編輯:胡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7-0005-04
作者簡介:林忠港,浙江省麗水市教育教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