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社會、學校、學生發展的角度分析提高中職生人文素質的必要性,提出提高中職生人文素質的策略。
【關鍵詞】中職生 人文素質 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B-0023-02
當前,職業教育正處于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期,各個中職學校大力培養技能型人才。由于專業技術教育質量直接影響辦學質量和就業情況,因而備受學校青睞;而人文教育因評價標準難以統一,見效緩慢,因而受到學校忽視,導致中職生人文素質不是很高。部分人文素質不高的學生畢業后對社會、對企業產生很多的“不適應癥”,很難在企業長久立足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如何提高中職生的人文素質是當下中職學校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提高中職生人文素質的必要性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是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識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中職生人文素質培養就是在中職教育中,結合中職學生及中職教育教學特點,通過知識傳播、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等途徑提高中職生的文化修養、藝術修養、倫理道德修養、歷史和哲學修養等,并使之內化為穩定的人文素質,簡言之,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提高中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必要性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社會發展的需求。中科院院士楊叔子曾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先進技術,一打就垮;如果沒有優秀傳統,沒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可見,人文精神與民族的興衰、國家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新常態下,要求勞動者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能,更要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包括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而這些都屬于人文素質的范疇。可見,不斷提高中職學生的人文素質是社會的發展的需要,中職生只有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
(二)學校發展的需要。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政策的引領下,中職學校發展如火如荼,競爭激烈。如果學校只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即培養“工具人”,而不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即培養“社會人”。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滿足社會和企業的需求,學校就失去了競爭力。中職學校在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應加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教會學生“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相處,學會做人”,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從而提高就業率高。就業率,尤其是就業穩定率的提高將反過來促進學校的招生等各項工作,實現良性循環,不斷提高學校的社會競爭力。
(三)學生個人職業發展的需要。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大多中職學生畢業后,會直接進入社會開始職業生涯,對他們來說,科學知識、專業技能是成才的“硬件”,而人文素養是成才的“軟件”,良好的文化素質為學生未來職業的發展以及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學問提供廣博的文化底蘊。如果中職生僅僅只是具備了過硬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卻沒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文字功底薄,表達能力弱,溝通能力差,責任心不強,抗挫折能力弱,理想信念缺乏,創新意識不夠等,將無法在企業中施展自己的才華,無法展現自己的個人魅力,更無法向更高的領域進軍。可見,中職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成為綜合型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在各行各業中得到可持續發展
二、中職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途徑
(一)更新觀念,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在中職教育中,很多學校都存在“重技能輕文化”的現象,原因主要是專業技術教育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尤其是在中職生職業技能大賽中。而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內化的過程,作用緩慢,不易顯現,所以受到忽視。有的中職學校將蘊含豐富人文知識的語文課改為單一的應用文寫作課,有的學校沒有開足音樂、美術、思想品德、法律等課程。實踐證明,由于過分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教育,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技能結構單一,人文底蘊不足,難以滿足社會和企業的需求,缺乏可持續發展后勁。因此,從學校層面來說,必須切實轉變教育理念,改變過去“重技能輕人文”的教育觀念,在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重視對學生普通文化素質、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即人文素質的培養。
(二)教學改革,增加人文教育內容。社會在變,時代在變,傳統的課程設置已經不適應新常態下綜合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就已明確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全人”的發展。中職教育是介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特殊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延續基礎教育的內容,另一方面又要為學生畢業后步入社會打下基礎。因此,中職學校應積極進行課程改革,適當增加人文方面的課程。首先,開設人文基礎知識的必修課程,包括職業道德、法律、哲學、政治、文學、藝術等。其次,開設一些選修課程,例如藝術鑒賞、詩詞賞析、音樂欣賞、職業禮儀、心理健康等。這樣不僅有利于開闊中職生人文視野,陶冶情操,還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為他們踏入社會鋪路。
(三)拓寬途徑,多方進行人文滲透。人文教育不是一兩門課程能解決的問題,更不是一兩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專門的教育,更需要時時刻刻、無處不在的滲透。
1.課堂滲透。中職生人文素質提高最主要的途徑還是課堂學習,除了人文素質教育課外,專業課程中也可以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課堂滲透。如在計算機專業教育中滲透“精致”意識,在服裝設計專業教育中滲透“審美”教育,在會計專業教育中滲透“誠信”意識,在交通運輸專業教育中滲透“安全”意識,在電子電器專業教育中滲透“責任”意識,在實訓時要對產品的質量負責,要遵守工作流程、工作紀律,等等。這樣可以根據專業特點和將來工作的職業特質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
2.活動滲透。人文知識必須通過感受、體悟、內化,才能內化成為一個人的人文素質,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中職學生記憶知識的能力相對弱,但是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高,動手能力強,中職學校可以通過主題活動、第二課堂活動、社團活動、各種比賽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人文知識,在活動中強化人文知識,促進學生不斷提高人文素質,并自覺內化成個人品質。
3.文化滲透。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啟迪作用。中職生人文素質的提升,既要依靠系統的教育,又要依靠導向正確的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中職學校可以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創設更廣闊的人文培養平臺。通過樓道文化、教室文化、實訓室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校園廣播,校園電視臺,宣傳板報,LED宣傳屏等,多方面、多渠道進行人文知識的滲透,在潤物無聲和潛移默化中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優化隊伍,提高教師人文素質。人文素質培養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一個耳濡目染,不斷啟迪、感悟的過程。加強中職生人文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提高中職教師的人文素質。教師不僅要掌握過硬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不僅要做知識的傳授者,還要做學生人文素質的培育者和引導者。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言談舉止、師德人品、儀表氣質、教學態度、治學精神等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人文素質提高了,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激勵、影響學生,從而在無形中不斷提高中職生的人文素質。因此,學校要通過各種途徑優化教師隊伍,不斷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
總之,不管是從社會、學校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學生自身發展來說中職學校都必須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在中職生成長的道路上,專業技能是“硬件”,而人文素養則是“軟件”,只有“兩手抓”才能促進中職生和諧、持續地發展,才能成為國家所需要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松霞.中職生人文素質培養經驗談[J].科教文匯,2009(23)
[2]吳必尊.中等職業學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和補救[J].教育導刊,2004(1)
[3]劉開顏.淺析中職校的人文教育[J].現代企業文化,2008(14)
[4]鮑茂紅.中職生人文素養的現狀及培養方式研究[J].職教園地,2011(7)
【作者簡介】覃彩霞(1978— ),女,壯族,廣西河池人,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講師,研究方向:中職語文教學及德育工作。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