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青
【摘 要】對廣西民族手工技藝在高職設計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進行探究,提出將傳統民族民間藝術元素融入基礎教學、將傳統手工民族技藝融入專業教學、加快民族技藝實訓基地和藝術匠師工作室建設、構建實訓基地教學模式等傳承和創新對策。
【關鍵詞】手工民族技藝 高職設計教學 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C-0162-02
廣西具有豐厚的民族手工藝資源,民族手工技藝十分發達。尤其是少數民族傳統手工技藝十分突出。壯錦、繡球、銅鼓、畫扇、貝雕、坭興陶、牛角雕、紅木雕、人工寶石、服飾銀飾、奇石盆景、編織制品、竹木根藝等手工藝生產逐步發展成為專門產業。這些手工藝術民族風格鮮明,地方特色突出,富有實用性、觀賞性和藝術性。然而,隨著時代發展,這種手工技藝因為社會大環境影響,營銷不力,設計創新不足,市場不看好,產業凋零,后繼乏人。民族手工藝產業或已經衰落,或瀕臨危機,發展陷入困境。如何挽救民族手工技藝,促進產業再生和后繼人才培養,是政府、社會、教育、產業等多方共同努力的大問題。作為培養地方性技術人才的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院系,應該擔負這份重任。具體來說,要實現廣西民族手工技藝在高職設計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采取對策。
一、將傳統民族民間藝術元素融入基礎教學
將民族手工藝術元素融入設計基礎教學,是我國很多藝術院系的做法。廣西手工民族技藝內容廣泛,技藝精湛,文脈深厚。壯錦、民族服飾、苗族銀飾、玉石雕刻、銅鼓、刺繡、傳統陶藝、編織等手工技藝中的裝飾圖案與造型語言也十分豐富,可以歸納整理成一個龐大的學習資源庫,成為學生的設計素材和可以吸收利用的藝術元素。以壯錦為例,圖案來源于生活,生動活潑,反映壯鄉生活與文化。圖案有:蝴蝶戀花、鴛鴦戲水、寶鴨穿蓮、團龍飛風、獅子滾球、四寶圍蘭、雙鳳朝陽,以及大小五彩花、大小菊花、茶花、五福捧壽、福祿壽喜、馬鹿穿山、鯉魚跳龍門等傳統花樣,反映了壯族淳樸健康的審美情趣,地方特色濃郁。壯族色彩多喜重彩,以紅、黃、藍、綠為基本色,配點其他色澤,形成鮮明的強烈對比。“紅配綠,看不俗”,是織錦藝人配色俗語與鄉土藝術特征,“簡練中見多彩,粗獷中見細密,純樸中見真切,素雅中見艷麗,對比鮮明強烈”,顯示了壯族人民熱情、爽朗、勇敢、樸實的性格。壯錦圖案紋飾都可以成為《圖案》《設計色彩》等基礎課程內容。同樣道理,苗族蠟染色彩單純、素樸,以藍色為主,圖案嚴謹精細,純而不膩,純凈素雅,是大家一貫喜愛的色彩而紋飾,也是典型的民間藝術代表。蠟染圖案和配色方法用于基礎教學,早就是很多國內藝術設計院系的做法。苗族扎染的手工技藝也令很多藝術家、設計師著迷。抽象、隨意的扎染效果是藝術院系師生永遠樂于探索的命題。此外,廣西“繡球”,小巧玲瓏、精致艷麗,有獨特的堆繡技藝與花瓣造型,惹人喜愛;銅鼓見證了廣西文明起源,銅鼓上面鐫刻的鹿紋、船紋、羽人紋、獸紋,還有各種幾何紋樣如云雷紋、方格紋、水波紋、圓圈紋、櫛紋、菱紋、凹紋、錢紋、席紋等,是廣西代表性的原發圖案之一。它們都可以成為教學資源,完善基礎教學內容。可以說,民族工藝是地方設計院校基礎教學用之不竭的資源庫。
二、將傳統手工民族技藝融入專業教學
廣西民族技藝后繼乏人,大學生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在設計專業中融入民族手工技藝教育尤為必要。這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參與民族技藝,還能夠啟發民間工匠的創意思維。常采用措施為:在產品設計專業融入民族產品造型和圖案元素,裝飾設計專業融入民族工藝圖案與造型,建筑裝飾設計融入傳統民族建筑符號及其裝飾技藝,包裝設計融入本土文化和民族色彩民族圖案,在服裝設計裝也中融入民族服飾文化與元素等。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產品造型和裝飾專業,長期探索民間藝術與專業課程結合,不僅開發了國家級民族陶藝精品課程,還創辦了大型的民族技藝實訓中心。學校將欽州坭興陶的制作技藝引入以上產品設計和民族裝飾專業,采用課堂教學與實習實訓等方式,有效地將民族技藝傳授給學生,在多次國家級行業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一批畢業生進入坭興行業,為坭興陶界培養了可用之才。廣西地方高校賀州學院、桂林理工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藝術學院的藝術院系也都紛紛挖掘民間藝術,將民族服飾、民族陶藝、苗族銀飾等用于專業教學,取得良好效果。學校正日益成為非遺文化傳承的一個平臺。
三、加快民族技藝實訓基地和藝術匠師工作室建設
實訓基地建設是開展民族技藝教育的便捷途徑。由于民族技藝保護政策的加強與高職教育經濟投入的加大,民族技藝實訓基地建設成為可能。校企聯動,匠師協作,合作研發是實訓基地采用的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實訓基地建設采用教學模式為:建立民族技藝工作室、聘請民間工藝大師入校、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形式。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建設了專門的民族裝飾工藝實訓中心。中心聘請了3位工藝美術大師,設立坭興陶藝、貝雕、壯錦3個國家大師工作室。工作室擔負培訓師生,合作研發新產品,從事民族技藝創新與傳承重任。實訓中心采取產品研發、參與競賽、課堂教學、專家講座等多種形式開展教學,還承擔了國家陶藝師資培訓。實訓基地配置有專業制圖室、陶藝制作實訓室、雕刻制作實訓室、民族織錦實訓室、圖形工作站、產品陳列室、生產性實訓基地等。其中陶藝實訓基地有電窯爐、拉坯機、工作臺、展示臺等設備,將制陶流程中的造型設計、雕刻技藝、燒制技藝引進教學,開展實訓活動,使學生獲得更為便利的實訓條件。該中心被評選為首批國家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學校實訓基地雖不比工廠中的生產車間,但也可以實現部分流程的陶藝實訓生產。開發陶藝課程不僅可以作為設計專業的特權,還作為公選課成為全校同學與陶藝體驗者的樂園,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傳承與創新手工民族技藝作用。匠師工作室是比較理想的學習民間民族技藝教學模式,可以由工藝美術大師、工匠以及經過培訓的教師擔任。柳州城市職業學院梁顯飛老師的蠟染工作室,將苗族蠟染工藝應用于室內設計專業,開發設計出一系列具有民族文化氣息的軟裝布藝與飾品,如苗族蠟染室內軟裝配飾作品,風格獨特,既時尚又民族,深受歡迎。他創作的蠟染作品《手工蠟染——時鐘》《苗族餐桌布藝》《蠟染抱枕被》分別獲得2014、2015、2016年中國工藝美術作品展“金鳳凰”創新大賽優秀獎。更有甚者,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劉子龍的蠟染藝術工作室,在2013年12月舉辦了“劉子龍蠟染藝術工作室師生作品匯報展”,展出一百余幅蠟染繪畫作品,受到學術界高度重視,并召開了相當高層級專題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對基于以傳承為目的而建立的劉子龍工作室及其已取得的成果給予了高度肯定。此外,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構筑鳳巢,引進54位國家級、省級、市級工藝美術大師進校園,建立起玉雕、牙雕、木雕、骨雕、欖雕、蛋雕、廣彩、廣繡、陶塑、剪紙、宮燈、掌畫15個大師工作室。同樣采用了大師工作室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四、構建實訓基地教學模式
無論是生產性實訓基地,還是大師工作室,總結其引進企業工藝流程,開展教學實訓方法有三種:半工藝流程引入、全工藝流程引入和校企合作完成流程。例如,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的坭興陶實訓基地,引入坭興陶產業中的半工藝流程,而非全套引進。學校實訓舍棄了采泥、練泥、灌漿、注漿等工藝流程,只保留了雕塑、設計、雕刻、燒制等部分流程。全工藝流程引進,也是可行的,但并不是所有民間技藝適用。一般來說造價不高,工藝不復雜比較好。如蠟染、扎染、刺繡等實訓工作室教學。由學校方面采購一套蠟染、扎染、刺繡等制作設備,在校獨立完成設計與制作產品。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比較全面地掌握該項民族技藝,達到基本掌握民族技藝的目的。民族技術的完全掌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生在校兩三年,很難像民間工匠那樣熟練掌握全套技能技巧。為了快出產品和出高質量產品,也可以采用第三種方式,校企合作完成的方式。學校師生與苗族蠟染原產地的工藝作坊或企業相結合,將設計圖稿通過電子郵件發往產地,由民間工藝作坊工匠制作更快速簡便。這就是“學校創意+企業技藝”相結合的方式,切實易行,缺點是對民間技藝掌握欠佳,是校企結合的初級層次。但也可以產生一定效果。由于藝術院系的師生參與設計,創新意識比較強,理念與時代接軌,容易受到大眾喜愛。而民族技藝工匠技藝熟練,制作效率遠高于大學生,二者結合,可以互補。
除在校園建立綜合實訓基地外,還要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這是大多數藝術院系常見做法,可以極大地節省資源、節約人力物力。校內的實訓基地類似模擬工場,畢竟與真實工場不同。從原材料、工具、設備,到人力環境、管理機制、市場運營、企業文化等種種方面,都趕不上。因此,即便有校內基地,在校外建立實訓基地仍不可少,學生可以更加直觀的了解市場,接觸產業流程,感受企業文化。
手工民族技藝在高職院校中的融入,還要注意“度”的問題。我們在不能將手工民族技藝作為獨立專業開展的情況下,采取二者結合的方式比較理想。但過度地加強民間技藝的學習的時長和學習難度,也有悖于高職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因為培養目標更強調本專業的學習,民族技藝學習只能是素質擴展性質的學習。因此,作為高職院校中的手工民族技藝引進,并不是要實現“全盤引進”,照搬企業全部工藝流程,但也不是蜻蜓點水,流于皮毛,更不要完全排斥。我們不是要在高職院校花費很長時間去培養民族技藝工匠,而是要培養具備民族技藝設計素質及民藝創意思維的技術人才。全盤接受和完全不接受都是不可取的。經過一定程度的傳統手工民族技藝培養,使高職學生在未來的藝術設計工作中發揮潛力,或使其成為未來民族技藝傳承與創新的新骨干,或因其創意啟發工匠,促進了民族藝術設計觀念創新,都大有益處。
【參考文獻】
[1]鄭超雄.廣西工藝文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
[2]周利群,呂曉萌.高職藝術設計教育協同創新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6)
[3]葉軍峰.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推動職業教育傳承民族工藝和文化[J].職業,2015(32)
(責編 劉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