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虹儒
摘 要:知識經濟時代,以智力資源密集著稱的高校承擔起了科研和技術服務的重任,大學不僅成為大學生學習新概念(知識)的基地,而且也成為相關產業部門開發新技術和新產業的基地;大學與所在區域的企業聯合,不僅提高了這些企業的研發能力,而且為大學科技人員施展才華提供了舞臺。目前,校企合作的方式趨向于多樣化,技術轉讓、技術咨詢與服務、合作開發、委托開發、共建生產經營、技工貿一體化經濟實體、共建研究開發機構等方式相繼出現。本文從微觀層面分析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機理,研究校企雙方的合作博弈。筆者認為,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屬于非零和合作博弈。
關鍵詞:產學研;校企合作;博弈
中圖分類號:F224.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4-05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顧客需求的復雜多變,使企業生存環境越來越不穩定。同時,經濟全球化和買方市場的形成,使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巨大的環境壓力迫使企業從各個方面尋求具有競爭優勢的途徑。校企合作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改善方式。通過校企合作,雙方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創造協同效應,加速技術創新。同時,校企合作還能提高雙方的反應能力。此外,校企合作能有效降低雙方在技術創新中的風險與成本。因此,本文試圖研究校企雙方的合作博弈所產生的效果。
一、校企合作是一種非零和博弈
博弈論(Game Theory),又稱對策論、游戲論,是研究博弈中參與者各自所選策略的科學理論。其實質是研究組織或人的行為。博弈論假定組織或人是理性的,在一定約束條件下,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說,一個主體的選擇受到其他主體的影響,并反過來影響其他主體選擇時的決策問題和均衡問題。[1]博弈論包括參與者、行動、信息、戰略、支付函數、結果、均衡等七個基本要素,其中參與者、信息、戰略和支付函數是主要的構成要素。通過參與者、行動、結果所組成的博弈規則,可使參與者獲得最大化的收益。博弈論廣泛而深遠地改變了經濟學家的思維方式,作為一種研究主體行為的相互作用及均衡狀態的理論方法,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
隨著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經濟競爭主體以“鏈”式和“聯盟”為主要組織形態成為經濟環境的主要特征。[2]無論對企業還是高校,其生存和競爭的環境正在發生質變。從全球范圍來看,校企合作以“知識供應鏈”“技術和產品供應鏈”或“創新聯盟”等形態普遍存在。[3] 同時,隨著需求特征的個性化和創新風險的增加,校企合作有進一步加強和緊密的趨勢。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創新的前提與博弈論的觀點是一致的。以博弈論這個獨特的視角來解釋校企合作問題,可以得到更加科學和合理的結論。高校具有技術開發的平臺優勢和人力資源的培養優勢,企業則擁有工業化制造技術、產業化市場開拓優勢,商品需求信息和資金籌措優勢。[4]雙方把各自具有的獨特資源和優勢進行有效組合,通過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達到前所未有的系統集成優勢,這是合作博弈存在的一個基本條件。因此校企合作創新本身就可看作是一個博弈問題,可以運用博弈論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來分析。從博弈論看,校企合作創新屬于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問題,存在各方滿意的最優安排的納什均衡。
在博弈論的模型中,根據全體參與者的支付總和是否為零,將分為零和博弈(zero-sum-game)與非零和博弈(non-zero-sum-game)。校企合作作為一種新型的博弈關系,屬于“非零和博弈”范疇,即校企合作是一種效益大于零的合作。無論是從國家的角度,還是從整個人類進步的角度來看,促進整個社會和企業的創新,實現科技進步是政府、企業、高校共同關心的利益和話題。高校擁有知識和技術的比較優勢,但缺乏對市場的把握和將技術商業化的能力,而這些正是企業所長。校企合作能夠融合更廣域范圍內的信息資源、知識資源、智力資源,實現優勢互補。通過這種合作為整個社會服務,產生的協同效應遠遠大于高校、企業各自單獨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之和。
二、校企合作是一種合作博弈
根據參與者是否合作,博弈可以分為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與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人們現在談到博弈論時,一般都是指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博弈方的行為相互作用時,博弈方能否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有效協議(binding agreement):如果能,就是合作博弈;否則,就是非合作博弈。例如,兩個寡頭企業如果能達成一個協議,聯合起來獲取最大化壟斷利潤,并且各自按這個協議生產,那么這就是合作博弈。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分享合作帶來的剩余。[5]非合作博弈強調的是個人理性、個人最優決策,其結果往往是低效率的甚至是無效率的。而合作博弈強調的則是團隊理性、效率、公正、公平,這實際上就是一種“雙贏”或“多贏”策略,通常能獲得較高的效率或效益。
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業為了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組織起來的。這種合作一旦形成,就形成商業合作關系,受共同認可的協議與合同制約。因此,這應該是一種合作博弈,表現出的是合作共贏、集體利益的最大化。[6]
無論哪種校企合作模式,都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而建立起來的組織,合作雙方或多方將在技術開發、產品創新、知識共享、風險共擔、服務協作等一個或多個方面進行合作。這種合作方式應該具有區域的跨國性、行為的戰略性、范圍的廣泛性、管理的規范性等特征。通過這種合作方式,校企合作雙方甚至政策供給者——政府都可以獲得較高的效益,從而使社會、高校和企業三方共贏。
三、校企合作的博弈模型
假設一項技術成果成功實現商業化后獲得總收益為Q。將該成果從研發到最終實現產業化的全部成本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用于技術研發的成本為CR,另一部分是用于將該技術成果進行產業化實施的成本CT,效益為Q。
為了便于討論,本文對模型進行如下假設:①技術成果商業化的收益Q、研發成本CR、產業化成本CT均為常數,且為高校和企業共有的知識。②大學沒有能力獨立將技術成果進行商業化,即大學不會獨立進行創新活動。因此無論采取哪種合作方式,將成果進行產業化的成本即CT均由企業支付。③合作過程中不存在道德風險。
在校企合作創新的博弈過程中,企業首先行動。在第一階段,企業有三種戰略:第一,通過技術轉讓從大學獲得關鍵技術,開發出新產品。第二,要求大學參與到開發和商業化過程中,共同完成創新。第三,企業自主研究開發完成創新。其中前兩種戰略屬于合作創新,后一種是自主創新戰略。
技術轉讓:即企業與高校通過協商確定一個價格P,按照該價格一次性向學校支付轉讓費用,從而完全擁有該成果的收益Q。此后企業獨立承擔產業化的風險,并獨享商業化帶來的利潤。本文將博弈主體的收益與成本的比值定義為其收益率。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和高校的收益率若相等,即可得出雙方實現交易時的轉讓價格。
合作研發:企業在前期即參與項目的研發過程,并投入一定比例的研發經費。設企業投入研發的比例為A。當成果完成商業化后,雙方又按照協商好的比例分配銷售收益。假設企業在利潤分成中的比例為B,則高校的收入分配比例為1-B。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和高校的收益率若相等,可以得出:要使企業和高校之間成功進行合作研發,企業在利潤分配時的比例應大于其投入研發的成本,否則合作研發的協議是無法在雙方之間達成的。
獨立研發:即在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的過程中,全部成本完全由企業自己支付。實際上,獨立研發可以看作是在上述合作研發的情況下,當A=1,B=1時的一個特例。可以看出,無論企業采用哪種合作方式,只要高校選擇接受,都會有一定的收益;而拒絕,則沒有任何收益。因此,對大學來說,與企業進行合作創新均是占優策略。而實際上,由于道德風險的存在,當高校選擇與企業進行合作創新時,其收益并不一定都是正值。因此必須建立規范、成熟的市場機制,減小道德風險的概率,從而保護高校參與合作創新的積極性。
而對企業來說,究竟技術轉讓和合作研發哪個是占優策略,則取決于技術轉讓收益和合作研發收益兩者之間大小的比較。當CT+CR>Q時,技術轉讓收益大于合作研發收益,則技術轉讓是企業的占優策略,否則合作研發是企業的占優策略。由此可以看出,技術成果的研發和轉讓成本的大小對企業選擇合作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項技術成果的研發和轉化難度較大,需要投入成本甚至超過最終收益,則企業將會選擇直接轉讓的合作方式。如果這時企業選擇進行自主創新,則收益將會是負值。因此這也就是企業與高校合作創新的最主要內部動因——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節省研發成本。而對一項研發和轉化相對容易,需要投入成本較低的技術成果,即CT+CR 四、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校企合作是一種非零和合作博弈機制。雖然競爭是市場經濟永恒的規律,然而競爭的戰略和方式卻是多樣的。在競爭逐漸激烈的網絡社會中,校企合作作為高校和企業之間相互交織的組織,能夠有效提高參與各方的競爭力。因此,通過合作博弈所得到的利益大于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這也正是校企合作成為高校、企業和政府重要戰略的基礎。 大學與企業合作進行技術創新是當前我國技術環境及創新體制下提高創新效率的必然選擇。而且在大學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技術創新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在校企合作創新的過程中,技術研發的成本和收益之間的關系對高校和企業選擇合作創新方式具有重要影響。本文的研究結論對高校、企業在合作創新實踐的過程中,如何根據合作技術的特點和雙方的實力選擇合適的創新方式,對促進校企合作創新,制訂有效措施均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立平, 劉志迎. 企業—科研機構合作創新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技成果縱橫,2005,(1). [2]杜 鵑,李炎炎,葉 斌,等.產學研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及其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 (2). [3]馬海純.遠程孵化器是產學研相結合的有效模式[J].高科技與產業化, 2002,(1). [4]宋冬梅,張云寧.企業合作競爭的進化博弈分析[J].價值工程, 2004,(7). [5]張 鵬,云慶夏.供應鏈合作伙伴的博弈分析與評價選擇[J].情報雜志,2005,(2). [6]張良橋.論進化穩定策略[J].經濟評論,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