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兒童特別是學前兒童而言,美術是其發展的反映,是自我表現的一種方式,是其探索美術媒介,并使自我得以肯定的一條途徑。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行為習慣、思維方式等都對學前兒童有較大的影響,學前兒童家庭美術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家庭
一、學前兒童家庭美術教育面臨的弊端
學前兒童家庭美術教育是培養兒童以審美的態度去對待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環境,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培養其創造、欣賞、評價視覺藝術能力的一種最初活動。雖是孩子的啟蒙教育,卻也因家長的不重視或是不專業的角度給孩子帶來各種影響。
對于學前兒童在紙上、墻上以及遇到的任何東西的表面上描繪的涂鴉或圖形,部分家長會反對孩子這種亂涂亂畫的行為,認為這是不愛護家庭衛生環境的表現,而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他們的創造性表現。還有部分家長對于孩子的隨時隨地作畫雖予以肯定,卻因沒有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對其作畫過程沒有給予正確的指導,對最后的作品沒有進行正確的評價,單純以學會了畫什么、“像”與“不像”作為評定標準,對孩子的鼓勵也僅以“你真棒”“你真聰明”的口頭表揚。這些都成為學前兒童家庭美術教育面臨的問題,不利于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
二、科學分析學前兒童家庭美術教育出現的問題
學前兒童用筆隨意涂抹,其實是運用“美術語言”表現自我,而兒童“美術語言”的發展是與兒童的身心發展平行的,許多家長由于不了解兒童美術的發展過程、發展特征及表現方式,導致在學前兒童的家庭美術教育中步入誤區。
根據美國美術教育家羅恩菲爾德的兒童美術發展階段理論,可將學前兒童的美術發展過程劃分為以下階段:
0-2歲,美術始于感覺與環境的首次接觸和兒童對這些感覺經驗作出的反應。觸摸、感受、看、撫弄、聽、嗅是美術活動的基本背景。
2-4歲,涂鴉期。通過無控制地涂抹、重復性運動的控制、開始命名繪畫形式這幾個過程,開始形象性自我表現,繪畫成為概念和情感的一種記錄。
4-7歲,前圖示期。自我是空間思維的中心,畫其所知而非所見,畫開始顯示出對環境的注意,如空間排列,兒童開始依靠幾何線或幾何形進行描繪。
兒童美術的特征和表現方式在兒童美術的發展過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其年齡的增長呈現動態的趨勢:
(一)對于圖形的選擇和安排,兒童往往根據簡化的原則,經常以某種秩序,重復地運用某一圖形,以此作為表達事物的等同物。
(二)保留每個圖形的獨立空間。在繪畫時,年幼的兒童總是會將每個圖形之間保留一定的間隔,避免出現重疊遮擋的地方。如畫水果時,會將每個水果分開畫,水果與水果之間不會相互重疊。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學著表現相互遮擋的關系,不過這種情況一般要到學齡期才會出現。
(三)每個圖形都有獨自的界線。年幼的兒童不能理解一條線既可以表示一個圖形的一部分,還可以表示另一個圖形的一部分,如畫彩虹時,會將各條彩虹的線分開畫,這樣每條彩虹就有自己的界線,而隨著年齡增長和認知發展,他們會知道兩條彩虹之間有一條共用的線。
(四)在表現畫面事物與事物之間關系的時候,年幼兒童經常將物體看作是單獨的存在。如畫人騎馬的側面時,要么僅畫出人的上半身緊貼著馬背,人腿消失不見,要么直接畫出完整的人和馬,兩者簡單組合在一起,不會省略掉被擋住的那條腿。
除此之外,家長對家庭氛圍的營造、不同繪畫材料的提供、兒童自身狀況等方面的忽視都會影響學前兒童的家庭美術教育。
三、家長進行正確的學前兒童家庭美術教育
(一)觀念的更新
家長應認識到兒童美術教育的實質是通過美術知識、美術語言的傳授,綜合開發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等各種能力,為孩子的全面發展助力。因此,家長應努力讓自己從更科學的角度看待孩子的繪畫行為。
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家庭氛圍,從兒童拿起畫筆隨意涂抹開始,就應鼓勵他們這種大膽表達自我的做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在學前兒童作畫過程中,不應過多“干預”。一張兒童畫的產生是孩子思維的記錄,情感的宣泄,更是內心世界的真實流露,家長要在孩子稚嫩的畫筆下挖掘潛在的價值,啟發誘導他們的創造靈感,肯定、鼓勵其作畫行為并適時的提供協助。
學前兒童的畫作大多是很抽象的形象,家長若靠一己之見單純地總結:“這畫的是什么呀?看都看不懂。” 這種評價對于孩子來說卻是不公平的。如果耐心傾聽孩子自己的描述,會發現這些簡單的形象其實是一個多么豐富多彩的世界!這時,家長的評價依據應該不再是“像”或“不像”了吧。
每一幅畫都是孩子內心世界的呈現,家長還應細心的保管好,這不僅記錄了孩子的成長軌跡,更是一份能珍藏多年的回憶。而家長習慣性的丟棄,也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作品不受重視,從而逐漸失去繪畫的信心。
(二)材料的支持和視覺經驗的積累
兒童繪畫的材料日新月異,水彩筆、油畫棒、彩鉛筆、水粉顏料、國畫顏料、砂紙、刮畫紙等層出不窮,甚至棉簽、樹葉、橡皮章等都可用來作畫。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及興趣為其提供合適的材料,幼兒通過運用各種材料來探索其中的奧秘,體驗畫畫的樂趣。
幼兒筆下的形象多來自于以往見過的事物,家長應帶領孩子多體會生活,體會大自然,在豐富視覺經驗的過程中,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快樂,更是主動探究事物的探索欲和好奇心。筆者生活的家庭里有一個三歲九個月的學前兒童,記得在一次日常繪畫游戲中,他畫出了一個摩天輪,是由兩個簡單的同心圓加上一圈的小點組成,形象簡單卻很精煉,在未經任何專業培訓的基礎上他能準確的畫出心中所想,正是由于生活中的積累。
(三)與幼兒教師的溝通
不同的環境會對幼兒產生不同的影響,通過與幼兒園教師甚至培訓機構教師的溝通,可以為家長提供更全面、更專業的建議和指導,家長從更多方面了解孩子的繪畫心理和進步過程,使家庭這個環節在學前兒童的美術教育中越來越重要,凸顯家庭美術教育的價值。
學前兒童家庭美術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影響著幼兒的全面發展,在家長的不斷鼓勵、引導、修正、補充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提高了他們的心理素質、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對學前兒童的一生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朱家雄,林琳,呂堅.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陳銳,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5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學理論,研究方向:美術教育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