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敏
摘 要: 古人讀書方法就是熟讀成誦。三字經,百家姓,唐詩宋詞,雖然大部分背誦時未必理解,但若干年后,隨著閱歷的增加,知識的積淀,腦子里積蓄的東西也就無師自通了。加強背誦不僅是語文能力提高的最有效方法,還是使人終身受益的一種學習方法。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背誦 熟讀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又走上語文講臺,講的是魯迅先生的《少年閏土》。這篇文章對我來講已經爛熟于心,且不說講過多少次,單憑學的時候老師高壓式的背誦要求,足以讓閏土形象刻在我腦海里一輩子了。于是帶著滿滿的自信,我和同學們再次認識那個紫色圓臉、項戴銀圈的少年。課堂上無論是“雪地捕鳥”還是“看瓜刺猹”,看得出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課后,我要求同學們把其中三段最精彩的段落背下來,沒想到一名同學小聲嘟囔了一句:“書上只要求背一段……”我沒有吱聲,只是看了他一眼,雖然礙于教師的權威,同學們并沒有明顯反對,但看得出滿臉的不情愿,而且我能猜得到平時老師并沒有補充背誦內容,只要求背誦課后指定的段落。所以,我突然間的“別出心裁”顯然有加重學生學習負擔之嫌。據我了解,新課改之后,為了減輕學生負擔,語文教材中刪減了一部分原來要求背誦的篇章和段落(如《月光曲》、《第一場雪》的精美段落),為此,我一直不解,而且一直保留自己的看法。我認為減少甚至脫離背誦學習語文,就好像蜻蜓點水,到頭來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古人讀書方法就是熟讀成誦。三字經,百家姓,唐詩宋詞,雖然大部分背誦的時候未必理解,但若干年后,隨著閱歷的增加,知識的積淀,腦子里積蓄的東西也就無師自通了。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今天的語文課堂更多強調理解、感悟,作為儲備知識最基本的方法“背誦”被忽視了。原來要求全部背誦的經典作品,現在更多的是要求學生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背下來。這樣的要求對缺乏鑒賞能力的小學生來說更多的是偷懶、鉆空子,相當一部分學生選的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段,而是最短的段落。一段時間之后,有的甚至想不起曾經背過的段落是哪篇課文中的。最終學生的負擔是減輕了,個性也彰顯出來了,但學習卻越來越浮躁。我不敢想象,如此下去,語文課堂能給學生留下什么……難怪現在大多數學生幾乎每天都要遇到“有話說不出,下筆不成文”的尷尬。所以,讓背誦回歸小學語文課堂,其意義遠遠不止多背幾篇文章那么簡單,更是語文學習方法的本色回歸。
宋朝歐陽修的散文之所以繼承了韓愈等散文大家的風格,他的后人說是因為他小時候就背誦了古人許多優秀的文章。稍大后,靠借書讀,對有些書則是邊抄邊讀,細細咀嚼。如此,書未抄完,卻已達到“背誦如流,爛熟于心”的程度,所以他的散文不僅語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和詩的素質。如此看來,加強背誦不僅是語文能力提高的最有效方法,還是使人終身受益的一種學習方法。借用北大孔慶東教授的話:“語文學好了,干什么都會摧枯拉朽、勢如破竹。你看古人一天到晚不就是背四書五經嗎,學完了就什么都能干,斷案子,修水利,搞經濟……堂堂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不就是建立在背誦式語文基礎上的嗎?”當然,我們不是要照搬古人的學習方法,而是把背誦這種最本色、最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繼承下來。電腦里存盤的資料多,可調用的東西就多。同樣的道理,多背一些古代經典、現代美文,不用思索,“語文”就脫口而出了,這就是背誦的最大妙用。兒童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閱讀和背誦的東西會刻進腦子里,甚至跟著學生一輩子。而且作為一種知識儲備,會在學生成長過程中逐漸內化為能力和智慧。所以讓背誦回歸小學語文課堂絕對是一個明智而科學的選擇。
這里所說的“回歸”,指的是原有基礎上的強化。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力提倡熟讀,強化背誦,而且背誦的量要大,面要寬,形式要多樣。小到一首兒歌,大到中外名篇佳作;從字詞到句段;由課內到課外;由語文學科拓展到各類綜合性活動:詩歌朗誦、演講比賽、成語接龍……甚至可以大搞文字游戲,“雅”到接對聯,猜燈謎;“俗”到給別人起外號——以腦子里儲存的東西多為榮,力爭把文字玩得山窮水盡(孔慶東語),這難道不是我們追求的最理想語文狀態嗎?對于教材中的背誦內容,除了規定的篇幅和段落,教師完全可以發揮自身鑒賞能力和甄別水平,向學生推薦精彩的語句或段落,必要時可以采取強制性背誦。但要注意因人而異,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降低背誦要求,既要把背誦落到實處,又要體現彈性教學。在學生對學過的課文能熟讀成誦的基礎上,理解感悟,還怕同學們理解不了、感悟不透嗎?千萬不要像有些課堂,學生連課文還沒有讀熟,就開始討論、匯報,最后教師結束語:同學們,下課后請把你喜歡的段落背下來。聽這樣的課總給人感覺比看電影還熱鬧,“可一旦下了課就如同虎毛離開虎皮,風一吹,什么價值都沒有了”(孔慶東語)。甚至不如記憶中的一首兒歌,記得小時候常常一邊跳著皮筋,一邊說著“小皮球,圓又圓……”這首兒歌一直陪伴我們長大。在我們的記憶中,它已經不再是一首好聽的兒歌,或是一種開心的游戲,而是多少人內心珍藏的一種快樂——這種收獲是我們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新課改已經進行幾年了,當我們帶著新課程理念滿腔熱情地投身教學時,一定不要忘了哪些是必須堅持的,哪些是需要不斷嘗試的——這是教育者應有的科學精神和理性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