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萍
河南三門峽市中心醫院 三門峽 472000
?
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致腦血管痙攣的危險因素分析
劉素萍
河南三門峽市中心醫院三門峽472000
【摘要】目的分析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致腦血管痙攣的相關危險因素,為臨床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提供參照。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03—2015-03收治的9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有無合并腦血管痙攣將其分為2組,記錄患者的年齡、性別、白細胞計數、發病意識狀態、體溫、鈣離子及血鈣水平等指標,分析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相關危險因素。結果中年、鈣離子拮抗劑干預、白細胞計數、Hunt-Hess分級均為影響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為降低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水平,必須強化對中年、白細胞計數水平高、Hunt-Hess分級高及未給予鈣離子拮抗劑干預的蛛網膜下腔患者的臨床干預。
【關鍵詞】腦血管痙攣;蛛網膜下腔出血;危險因素
腦血管痙攣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常見并發癥之一,是造成患者局部腦組織缺血,遲發性缺血性腦損害及腦梗死的相關原因[1]。統計資料顯示,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1周內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高達30%~70%[2]。且腦血管痙攣可能導致患者顱內壓上升,造成神經功能受損。臨床研究顯示,對腦血管痙攣患者給予早期干預治療,可降低其遠期及近期功能殘疾障礙的發生率,但對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尚未明確掌握與精確預測[3]。本文分析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為改善腦血管痙攣患者的預后提供參照,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03—2015-03收治的9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國腦血管會議通過的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斷標準[4]。其中男36例,女54例;年齡14~77歲,平均(46.2±1.6)歲。按是否發生腦血管痙攣將其分為A、B 2組。A組為腦血管痙攣組(35例),經磁共振血管成像確診2例,CT血管造影確診4例,數字減影血管造影14例,臨床確診10例,均符合腦血管痙攣診斷標準。B組為未合并腦血管痙攣組(55例)。
1.2腦血管痙攣診斷標準(1)蛛網膜下腔出血癥狀經治療穩定或好轉后,出現進行性加重與惡化表現,合并白細胞高、發熱等癥狀,無感染表現;(2)意識由清醒轉變為昏迷、嗜睡或由昏迷轉變為清醒后再昏迷;(3)據腦血管痙攣部位的差異有不同的局灶性體征表現,如認知功能障礙、偏癱、失語等,數日內逐漸出現神經系統損害;(4)有視乳頭水腫、頭痛、嘔吐等顱內壓上升表現;(5)影像學檢查證實為腦血管痙攣;(6)多普勒超聲證實腦部血流速度上升,頻譜異常。符合上述多項或一項者即可診斷為腦血管痙攣。
1.3方法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臨床資料,查閱相關文獻,將年齡、發病體溫、發病時患者意識狀態、白細胞計數、血鈣水平、鈣離子拮抗劑干預及Hunt-Hess分級作為本組觀察指標,分析上述指標與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發生的相關性。

2結果
2.1各因素與腦血管痙攣發生的相關性分析(1)本組年齡<30歲25例,腦血管痙攣2例(8.0%);30~60歲38例,腦血管痙攣29例(76.3%);>60歲27例,腦血管痙攣4例(14.8%),組間對比青年組與中年組腦血管痙攣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中年組腦血管痙攣發生率明顯高于青年組與老年組。(2)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Hunt-Hess分級與腦血管痙攣發生相關性分析結果證實,兩者呈正相關(r=0.578,P<0.05),分級程度越高,患者腦血管痙攣發生率越高。(3)按白細胞計數高低將患者分為>10×109/L組與≤10×109/L組,結果證實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相關性分析證實兩者為正相關(r=0.582,P<0.05)。(4)鈣離子拮抗劑干預與血鈣水平與腦血管痙攣發生率存在負相關。見表1。

表1 各因素與腦血管痙攣發生的相關性分析
2.2腦血管痙攣危險因素的多元邏輯回歸分析多元邏輯回歸分析證實,中年、鈣離子拮抗劑干預、Hunt-Hess分級及白細胞計數與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有顯著性相關性,其中30~60歲中年組、白細胞計數及Hunt-Hess與腦血管痙攣發生的相關性更高。見表2。

表2 腦血管痙攣危險因素的多元邏輯回歸分析
3討論
研究認為歸于局限性、彌漫性痙攣的范疇,屬于異常狹窄表現[5]。后期也有臨床試驗及動物試驗證實,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有其雙向性特征,一類為早發性,常見于蛛網膜下腔出血后30 min~3 d內,可在4 h內自行緩解,又可稱急性腦血管痙攣,該類樣本常見于動物試驗中。目前,大部分觀點認為其主要由蛛網膜下腔出血流入腦脊液后對患者腦血管產生機械性刺激引起,一般對患者腦血管功能無顯著影響[6]。而另一類則為遲發性腦血管痙攣,多見于蛛網膜下腔出血后1~3 d,持續時間可超過1周,以7~10 d為其高峰期,2~4周后可緩慢減少,通常呈彌漫性表現。患者多表現為意識障礙及神經系統癥狀。其一旦產生,則較難逆轉,在治療方面存在困難。而明確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對其治療及干預措施的選擇具有積極的意義。
有學者表示,年齡與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7]。本組單因素分析結果證實,蛛網膜下腔出血中年患者其腦血管痙攣發生率顯著高于青年及老年患者,且多元回歸分析證實,中年是腦血管痙攣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與上述報道一致。同時有觀點認為,血鈣水平可能與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8]。認為人體血管平滑肌的收縮主要受到細胞膜去極化及細胞內鈣離子增加的影響[9-10]。而本組相關性分析證實,鈣離子拮抗劑干預與血鈣水平均與腦血管痙攣的發生呈負相關,與早期研究結果一致。此外,本組研究證實,Hunt-Hess分級、白細胞計數同樣與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存在相關性。證實中年、鈣離子拮抗劑干預、白細胞計數、Hunt-Hess分級均為影響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由此可知,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中年、Hunt-Hess分級越高、白細胞計數上升,則其腦血管痙攣發生的危險性越高。因此,為降低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必須有效控制其危險因素,以改善患者預后,優化其生存質量。
4參考文獻
[1]買吾拉江·阿木提,麥麥提力·米吉提,培爾頓·米吉提,等.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4,10(11):682-686.
[2]張鈴鐺,宋毅,馮清林,等.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繼發癥狀性腦血管痙攣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卒中雜志,2014,12(5):394-398.
[3]戴永建,羅俊杰,劉岳,等.蛛網膜下腔出血致腦血管痙攣的相關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10(6):646-648.
[4]戴永建,羅俊杰,劉岳,等.蛛網膜下腔出血致腦血管痙攣的相關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10(3):278-280.
[5]楊秀娟,許宏偉,李羅清,等.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危險因素的分析[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3,40(2):128-130.
[6]簡國慶,凃博,王植海,等.手術時機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轉歸的影響[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4,22(9):656-659.
[7]馮家豐,楊成,崔偉,等.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發生腦血管痙攣的危險因素及預防措施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4,14(8):952-954.
[8]俞學斌,金國良,吳承龍,等.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癥狀性腦血管痙攣預測指數的臨床研究[J].浙江醫學,2014,12(5):374-377.
[9]方鈿德.蛛網膜下隙出血并發遲發性腦血管痙攣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5(17):14-16.
[10]馮家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積水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J].醫學臨床研究,2013,10(9):1 858-1 859.
(收稿2015-05-10)
【中圖分類號】R74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4-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