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穩丹
(貴州省三都縣人民醫院,貴州 三都 558100)
?
良性室性早摶的診斷與治療①
宋穩丹
(貴州省三都縣人民醫院,貴州 三都 558100)
摘要:目的:探討良性室性早摶患者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方法。方法:收集無器質性心臟病的良性室性早摶患者共10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3例,對照組患者使用藥物、運動以及心理干預進行聯合治療,觀察組只對患者進行運動指導和心理干預,將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靜息心電圖早搏表現以及恢復正常生活的時間進行觀察和對比。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靜息心電圖早搏表現以及恢復正常生活的時間與對照組患者相比(P均>0.05),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良性室性早摶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使用運動指導結合心理干預,能夠使患者的癥狀有效減少甚至消失,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良性;室性早摶;診斷;治療
良性室性早摶指的是經過各種檢查無法找到心臟病證據的心律失常,該病癥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幾乎所有人都出現過良性的室性早搏[1]。研究發現,良性室性早摶的次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多,但是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的影響,不過大量的吸煙、飲酒、喝濃茶、咖啡、睡眠不好、緊張焦慮等都可能加重良性室性早摶的病癥[2]。良性室性早摶的患者不用使用太多抗心律失常的藥物進行治療,否則將可能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但是目前人們對良性室性早摶的認識存在較多誤區,因此在治療中相當不規范[3]。在本次研究中,對良性室性早摶患者采用了運動指導聯合心理干預的治療方式,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01~2014-05,我院收治的無器質性心臟病的良性室性早搏患者共106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對照組53例,男24例,女29例,年齡27~58歲,平均(30.2±11.8)歲,患者的病程為2個月~18年,平均(4.9±1.1)年;觀察組53例,男26例,女27例,年齡26~59歲,平均(30.8±11.5)歲,患者的病程為3個月~19年,平均(5.2±1.0)年。排除對研究用藥過敏的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患者,排除肝、腎、肺等重要器官出現病變患者,排除有藥物成癮史或酗酒史的患者。兩組患者的年齡、職業、病情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的心電圖檢查。觀察組患者在檢查后進行下蹲運動,大約為20次,然后立即進行心電圖檢查,將運動前和運動后的心電圖變化進行對比。如果患者在心率加快后室性早搏明顯減少或者消失,由護理人員對患者詳細講解治療的原理和原因,說明患者屬于非器質性心臟病引發的良性室性早搏,而且預后良好,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和配合度。經過一周治療后,如果患者癥狀明顯好轉或者沒有明顯的癥狀,可進行運動訓練:年輕患者應每日堅持跑步或健身操等有氧運動,每天30min~1h;年齡>40歲的患者可進行步行、太極拳等運動,每周5次以上,步行路程大約為3公里,每次的運動時間為30min左右。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微調Ⅰ 號藥物進行治療干預。
1.3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一年的隨訪,將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靜息心電圖早搏表現以及恢復正常生活的時間進行統計和對比。顯效標準:患者的頭昏、心悸等臨床癥狀徹底消失,室早次數減少幅度>90%;好轉標準:患者的主要癥狀明顯減輕,室早次數減少幅度為50%~90%;無效標準:患者的主要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出現加重,室早次數減少幅度<5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經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為期一年的隨訪,隨訪率為100.0%。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靜息心電圖早搏表現以及恢復正常生活的時間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表示組間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效果及相關觀察指標對比[n=53,(%)]
3討論
冠心病心肌缺血或缺氧通常會誘發心臟出現自律性下降,導致局部的傳導阻滯或延遲,興奮性異常,從而使患者出現心律失常,在臨床上常見于室性早搏[4]。目前臨床上將室性早搏分為了良性和惡性,其中良性的室性早搏通常是由于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或不良情緒導致,在健康人中也會出現;而惡性的室性早搏屬于病理性的室性早搏,主要是由心肌炎、冠心病、低氧血癥、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心臟病所誘發,如果患者機體內的電解質紊亂,或者需要經常服用藥物等,也會對惡性室性早搏的出現產生影響。研究發現,大部分的抗心律失常的治療藥物也會引發患者出現室性早搏[5]。因此在治療中,必須對患者室性早搏出現的原因和性質進行正確的判斷。
對于室性早搏的判斷,通常以心臟的基礎病變、心電圖表現以及患者的臨床癥狀為基礎,但是不能只根據一份心電圖檢查進行判斷,必須進行反復的觀察和檢查,以長時間的心電圖檢查結果為判斷的依據。因此,定期進行臨床檢查是診斷良性室性早搏的重要手段[6]。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無充分證據的年輕患者的室性早搏都診斷為心肌炎及其后遺癥;也不能把無證據的老年患者的室性早搏都診斷為冠心病。相關的研究證實,大部分心臟正常的人出現室性早搏,不管復雜的程度,也無論是偶發還是頻發,基本都屬于良性的室性早搏,而且預后良好[7]。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的良性室性早搏患者采用了運動指導聯合心理干預的方式,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靜息心電圖早搏表現以及恢復正常生活的時間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沒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通過心理干預,患者能夠了解到自己的病情以及良性室性早搏的預后良好,從而消除他們的顧慮,并配合治療。在經過下蹲、跑步、散步等運動治療后,患者的室性早搏癥狀明顯減少或消失,并不用藥物進行干預。
綜上所述,在良性室性早摶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使用運動指導結合心理干預,能夠使患者的癥狀有效減少甚至消失,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琪.室性QRS波時限預測室早性心肌病的治療與診斷[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4,23(14):288-290
[2]阮小芬,王肖龍,張一樂,等.特發性室早氣陰兩虛證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的變化[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13):384-385,408
[3]鄭文凱,劉林勇,康虹,等.應用 Lorenz 散點圖確定短聯律間期室早的易發部位[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5,14(11):248-253
[4]楊華,岳慶麗,孫紅梅,等.丹參酮ⅡA磺酸鈉聯合穩心顆粒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室早臨床療效[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6):199-200
[5]郭桂萍.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律失常(冠心病合并室早及房早)34例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17(19):138
[6]光雪峰,李紹龍,龍德勇,等.CARTO指導下導管消融治療流出道室性心率失常[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3,34(13):163-166
[7]舒茂琴,鐘理,冉擘力,等.CARTO指導下導管消融治療164例特發性室早/室速的臨床療效及電生理特征[J].中國循環雜志,2013,13(11):156
作者簡介:宋穩丹(1967~)女,貴州三都人,本科,副主任醫師。
中圖分類號:R54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104(2016)03-0138-02
(收稿日期:201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