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令梅
摘 要:自任教培智音樂以來,發現智障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不是很高。特別是中重度的智力殘疾學生,很難喚起他們學習和活動的興趣。許多學生一個學期下來,能掌握的知識很少。因此,教師應思考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充滿活力和激情,努力構建充滿學習積極性和活力的培智音樂課堂體系。
關鍵詞:殘障兒童;音樂教學;學習興趣
全日制培智學校的音樂教材是為適應輕度智力殘疾學生的教育而編寫的,現在我校選用的教材是在這套輕度智力殘疾教材基礎上改編的適合中重度智力殘疾兒童的校本教材。我校的音樂教材包括歌曲、唱游、簡單的讀譜知識、簡易樂器、聽賞五部分內容,并按“唱歌”“練習”“欣賞”三個欄目來組合各部分教學。但是,在教學唱歌的時候,我漸漸發現,學生的掌握能力越來越差,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越來越低,為了讓中重度智力殘疾學生更好地掌握唱歌的本領以及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我在音樂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注重導言的設計
在培智音樂唱歌的教學中,要使學生更好地用心去感受,學唱歌曲,不但要重視范唱、學唱、歌曲處理等環節,還要注重導言的作用。導言是通向新歌學習的橋梁,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科學誘導積極啟發學習新歌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妙的導言如同橋梁,聯系著舊課與新課;如同序幕,預示著后面的高潮和結局,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有利于師生良性互動的教學。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初步探索出猜謎語、講故事,設置情景式、游戲式等導言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一開始就對本堂課充滿期待。
二、在音樂課堂中要讓學生充分互動、參與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讓學生動起來,通過律動、唱歌、打擊樂器、游戲、舞蹈、表演等多種形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音樂,在學習中得到快樂。例如,我在教學歌曲《小小樂隊》一課中就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互動的機會,首先,我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了碰鐘、鈴鼓,然后啟發學生想象創編小鼓手在演奏時的動作,并模仿動作,讓學生邊學習、邊表演。在課堂上,每個學生幾乎都動了起來,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在寬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就會真正感受到音樂學習的樂趣。
三、讓表演貫穿課堂,讓“音樂創造”和“音樂實踐”有機結合
音樂藝術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它給欣賞者提供了一個想象的空間,它看不見摸不著。怎樣讓孩子把抽象的音樂概念、復雜的音樂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訓練轉化成生動有趣的游戲、舞蹈,使之形象化、具體化也是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一點。
例如,在學完《拔蘿卜》這首歌之后,我結合制作的課件,讓學生觀察各種人物的特點,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進而將觀察到的用形體表現出來,于是孩子們將各自的體驗用不同的肢體動作表現了出來,有的拄著拐杖學習老奶奶,還有的一蹦一跳模仿小花狗,都非常優美生動。通過創編動作和表演,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鍛煉,表現欲得到了滿足,個性得到了發展,同時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歌曲的意義。對于每個孩子在創作中都有其獨特的方式,我們不要求孩子們的創作是否精細、完美,只要他們在創作中能夠大膽地去想象,勇敢地去表現就足夠了,因為我們音樂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欣賞美,學會創造美。
四、在課堂上要多評價
在智障學生中,有的孩子欠缺表現能力和自我表現的欲望,但他們更喜歡被表揚、被肯定,從老師和同學的評價中,他們能體會到自己是否成功,是否被認可,從而影響到他們的情緒和對學習的態度和自信心。根據智障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教師平時就應特別注意尊重學生,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給學生表現和展現自我的機會,并給予積極的評價和肯定。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孩子,教師應更多地去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予鼓勵和幫助,千萬不能歧視他們,侮辱他們的人格。
五、在教學中恰當運用信息技術
因智障學生的個體差異及程度的不同,教師在音樂課程內容設計上也要根據孩子的特點來創編教材。網絡是最好的信息資源庫,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與孩子們生活相關的音樂、歌曲作為教學內容設計的參考,也可以下載一些與音樂、歌曲意義有關的圖片并配以鮮明的背景,制作課件讓學生通過直觀形象感受歌曲的情景,加深學生對音樂、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但是,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給我們的音樂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的同時,也對教師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們要在實踐工作中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敢于嘗試,以便能盡快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適應時代要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網絡資源的作用,更好地為音樂教學服務。
培智教育是一項充滿挑戰的職業,今后我將繼續關注特殊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發展的新動向,努力提高智障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更好地完成培智學校音樂教學的目標和任務。通過音樂豐富中重度智障學生的精神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促進他們的身心成長。
參考文獻:
袁紅梅,張之發.中重度智障兒童個別化教育計劃實踐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9(10).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