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紅英
摘 要:“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它通過“課前觀看視頻學習知識、課上知識內化”的方式實現了對傳統課堂教學的革新。
關鍵詞:翻轉課堂;小學數學;微課;課例
論文創新點:本研究以翻轉課堂的內涵價值、適用內容以及操作實施三個主題為切入點,以小學數學《圓的認識》為案例,試圖探索出一條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的有效路徑。
作為數字時代的教育人,無論我們身處繁華都市,還是西部邊陲,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技術給課堂帶來的變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抬眼四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進入教學的各個領域和環節中,對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俯身回望,看看我們的孩子,作為電子時代的新一代,他們對電子產品的親近感遠勝于其他,如果我們的課堂,對外看不到時代的巨變,對內關注不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那無異于“掩耳盜鈴”。
從哪里入手呢?對,就是課堂。如果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那么教師該退到哪里?如果足夠信任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那么自主學習的內容怎么界定?如果調動家校合力翻轉我們的課堂,那么前置學習的媒介是什么?如果學生課前都已經達成了雙基的目標,那么課堂上我們又該做些什么?面對接踵而至的問題,通過深入課堂反復摸索,求證專家對比論證,借力互聯網學習提升,我們開始了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型的建構與思考。
以我講授的《圓的認識》一課來說,本節課的內容包括:圓的特征、圓心、直徑和半徑。“圓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它與“圓的周長和面積”“軸對稱圖形”的學習關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征,是本課的首要任務。在教學設計前,我先對學生進行了前測,從前測中,發現關于圓的認識,學生也并不是一張白紙,98%的學生已經畫過圓,38%的學生能夠用圓規畫出一個工整的圓,66%的學生聽說過或部分聽說過圓心、半徑與直徑的概念。16%的學生能夠正確地在一個圓里畫出半徑與直徑。這些數據表明,學生對圓的相關知識不是一無所知,所以在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這些知識起點。
基于以上情況,我對本節課做了如下設計:
課前導學部分,讓學生借助教材、自主學習單、微課達成認識圓各部分名稱這一教學目標。課上互學部分通過三個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操作、觀察、思考等活動中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圓的特性。課后練習部分通過分層練習發展能力。
微課作為翻轉課堂的有力支持,在本節課主要表現在:課前微課,通過小方(正方形)、小三(三角形)、小平(平行四邊形)以及小圓(圓)的對話引入話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與已經學過的圖形進行比較發現圓是曲線圖形。從欣賞生活中的一組熟悉的實物圖片中抽象出數學中的圓形,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圓形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圖形,數學中的圓來自于現實生活中的圓形,生活中的圓是附著在立體中的,可能是一個立體的截面的外圈。數學中的圓就是對這些圓形的抽象與概括。使其經歷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學生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數學觀。
課中微課,設計了各種圓的畫法,引導學生關注各種運動中形成的圓形,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圓是到一個定點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這一圓的本質屬性,最后引出我國古代《墨經》對圓的記載,并讓學生嘗試解釋“圓,一中同長也”這句話的意思。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是數學本質的剝繭抽絲,也是數學文化的傳承發揚,將數學課上出文化味道,讓理性思維閃耀感性光輝。
課后微課,將拓展練習答案以微課的形式加以呈現,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課后繼續探究,實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型需要有一個更接近孩子思維的、能始終陪伴學生的“自主學習單”來落實我們的所有目標。 “自主學習單”的設計,直接影響著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效果。這是本節課的“自主學習單”,左側為主要的教學環節,右側用于師生批劃、注解。結構上分為課前導學、課上互學和課后練學三部分。4A智慧課堂模型中的任務預設、發現問題環節在課前導學部分,探究活動環節在課上互學部分,評估檢測環節在課后練學部分。本節課的自主學習單,老師手中都有,就不再贅述。
最后想說,“翻轉課堂”教學法對傳統課堂教學來說,理念上是一種超越,模式上是一種創新,它的前景讓人無限期待。我的課堂模型實驗也遠未完善,面臨的困難還有很多,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希望各位專家、老師及時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2]余文森.略談主體性與自主學習[J].教育探索,2001(1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