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明
摘 要:教學《寄托著希望的傳統文化》一課時,圍繞著“舌尖上的中國”這一主題,讓學生收集素材,進行展示之后,選取了《舌尖上的中國》片段,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并安排學生開展制作美食的體驗活動,在回味、分享中獲得認知,升華情感。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體驗;課程內容
《寄托著希望的傳統文化》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主題三的第二課。這一課教學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了解農業文明在人類生活中發展起來的節日文化和飲食文化,感受“土地養育著我們”的不僅僅是身體,還有精神。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筆者以學生為主體,借助有效媒介開放教材,讓“舌尖上的中國”走進品德與社會課,讓學生在趣味中感知,在回味中升華,體現了課程的綜合性和開放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積累素材,激發趣味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應當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過程就是使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斷豐富,各種能力不斷提高,知識積累不斷增加,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念的過程”。
所以,筆者在上課前,建議學生通過網絡等手段收集與本課題內容相關的本地區的資料,并且啟發學生發現和思考自己生活中已有的相關資料,比如,本地春節等傳統節日的習俗、本地的居住、飲食習慣和特色等,做好了資料的積累和整理,在家長的協助下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展示交流。這樣,既開放了教材,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又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為本章節的學習做好了知識和情緒等方面的良好儲備,有利于學生興致盎然地走進預期的課堂。
二、指導欣賞,初識鮮味
品德與社會課程要求教師成為道德認識環境的創設者,所以,筆者在教學中努力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舌尖上的中國》是中央電視臺策劃的大型系列節目,它火爆銀屏,不僅僅是因為展示了中華大地上的飲食文化,具有強烈的震撼效果,更因為它喚起了人們的味覺,以及對美食的無限向往。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各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出的飲食文化,筆者特意精選了《舌尖上的中國》片段,和學生共同欣賞、感受飲食文化的魅力。那是一個歡樂的課堂,孩子們先是驚奇地睜大眼睛,而后是贊不絕口,那激烈的交流宣揚著孩子們對傳統飲食的濃厚興趣,有效地推進了本節課的教學。
三、參與體驗,仔細品味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反復提醒教師:“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體驗學習正是通過學習者自身的活動獲得直接經驗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正確觀察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基于此,筆者在教學時,繼“觀賞美食”之后,設計了另一個環節——制作美食。根據教材的安排,筆者也選取了人見人愛的豆腐作為制作對象。首先,讓大家暢談對豆腐這一食品的認識,明白豆腐的原材料、營養價值等;其次,學習教材,把握制作豆腐的工序,然后,鼓勵學生和家長一起嘗試制作豆腐;最后,把各自制作的豆腐帶回學校和大家分享。經過這樣的體驗,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的經驗,更有合作的快樂和濃濃的親情,效果遠在教材本身之外。
四、有效拓展,用心回味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特點決定了拓展必不可少。在教學中,有效拓展會打開學生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得以及時補充,所學知識得以有效鞏固。在教學《寄托著希望的傳統文化》這個內容的最后,筆者將該學科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拓展中用心回味,感受“舌尖上的魅力”。具體做法是:(1)回味過程,分享收獲。課堂上筆者鼓勵學生針對“制作美食”環節進行回味,提煉本次體驗式學習的深刻感受,小組內分享收獲。由于活動時落實到位,學生體驗真切,所以,教室里呈現出暢所欲言的勃勃生機。這個環節,既增強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又提高了他們小組合作的能力。(2)書寫體驗,情感升華。如果說“口語交際”打開了學生回味美食的話匣子,而書寫體驗就是讓本次拓展水到渠成。趁著學生高漲的熱情,筆者引導學生通過練筆對本章節學習內容進行總結,鼓勵他們選取本課學習中感觸最深的一個環節寫下來。孩子們興趣盎然,交上來的文章充滿嘗試的快樂與靈性的光彩,以及對祖國節日文化和飲食文化的熱愛和贊美。其中阿×同學寫的《我和家人做豆腐》不僅體現了做豆腐的制作工序,而且充滿了生活的情趣,被同學們推薦為本次拓展學習的佳作。
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親近感,回顧《寄托著希望的傳統文化》這一內容的教學,筆者很欣喜地感受到,舌尖上的品德與社會課不僅喚醒了孩子們的味蕾,更打動了他們的心靈。筆者自己在對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深刻體會的同時,還收獲了色香味俱全的美妙體驗,值得回味。
參考文獻:
譚苗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體現[J].基礎教育課程,2015(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