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瑾瑤
【摘要】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情感教學,能夠敦促教師去與學生交流,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有效拉近師生關系。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情感教學,教師要轉變教學思維,適應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堅韌的性格,樹立學習自信,關注學生情感變化,引入生活化教學。
【關鍵詞】 情感教學 中學 數學課堂
近些年來,課改作為我國長期以來的一項基本教育政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F如今,新課程的持續推進要求各個階段的教育相關部門、人物都積極的參與到改革中,初中數學的改革也不例外。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叛逆的時期,喜歡追求一些新鮮的事物,而初中數學的知識內容相對較難,學習起來較為枯燥,導致初中數學成為中學階段教學的一個重難點。因此,為有效順應新課程改革的潮流,初中數學的正不斷嘗試各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期改善教學現狀,提高教學效率,其中情感教學就是一種在數學運用中的新興教學法。
一、情感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可行性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新課程以前,教師多以自己大包大攬的姿態進行填鴨式的教學,教師往往只是在講臺上,講完之后布置作業,然后組織學生考試。在陳舊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幾乎沒有互動,大部分的學生怯于與教師溝通交流,師生之間關系較為疏遠,學生在遇到難題的時候得不到有效的引導和解決,嚴重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情感教學,能夠敦促教師去與學生交流,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有效拉近師生關系,有效的解決以上的問題。與此同時,初中階段的學生情感較為敏感,對一些情感的處理正處于適應和學習階段,需要教師的關懷。情感教學是新課程核心思想的體現,在豐富了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趣味性的同時,更多的讓學生成為了教學的主體,有效的引導學生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對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效率有著較大的幫助。
二、情感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使用思路
情感教學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從教學理念、教學操作形式以及教學內容的選擇等多方面來逐步的開展,具體的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2.1轉變教學思維,適應新課程理念
在初中數學的課程教學實踐中運用情感教學之前,初中數學教師應進行全面的理念更換。教師應摒棄以往舊有的教學思維,同時應認真學習新課程的思維模式,深入理解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找對自己的位置,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注重以人為本,開展情感教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通過一些調查表的形式對學生的基本性格特點,生活環境有所了解,對不同性格的學生開展個性化的情感教學。例如,對于個性躁動而頭腦靈活的學生,數學教師可以找一些難題讓其去挑戰,或是在私下對其進行談話,講一些學生喜歡或是崇拜的人物事跡,激發學生向成功人士學習。而對于有拖延癥、性格較為軟弱的學生,則應適當表示出教師嚴肅的一面,督促其進行學習。
2.2培養學生堅韌的性格,樹立學習自信
初中數學的邏輯性強,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使得部分學生在付出努力學習而沒有收獲后自暴自棄,開始放棄數學的學習。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師應注重教學內容的漸變性,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一一的分解,從簡單到復雜,一步步的引導學生學習。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較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讓學生的自信心一點點的累積,讓學生相信初中數學并不難。而在講解到較難的部分時,教師應保持足夠的耐心,放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突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培養學生的堅韌性格。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將一些優秀的品質向學生進行宣講,讓學生在學習到課本知識的同時,也讓學生的個人品質有所提升。
2.3關注學生情感變化,引入生活化教學
情感教學應將學生情感變化作為關注點,才能更加合理的設置教學內容,完成初中數學教學的任務。這是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情感容易發生變化,部分學生能夠良好的進行自我調節,而部分學生則不能夠進行自我恢復,需要教師及時的進行開導。例如,在期中或是期末等的開始之后,學生可能因為沒有考好而受到挫折。此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鼓勵和開導,對于一些難以解脫出來的學生或是容易自暴自棄的學生,可以找其單獨談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內容,既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學的趣味性,又能夠讓學生感受生活的樂趣,豐富學生的學習情感。
總結:綜上所述,情感教學為初中數學課堂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盡管如此,情感教學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教師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的進行總結和改進,將情感教學的實踐效率進行有效的提升,保證能夠對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初中數學教師也需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才能夠有效的開展情感教學,從而真正促使初中數學教學效率的整體提高。
參 考 文 獻
[1]呂其剛.讓情感成為學生不懈的動力——初中數學情感教學分析[J].中華少年.2016(10)
[2]周莉.讓情感成為學生進步的“不懈動力”——情感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