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華
摘 要: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教師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本文主要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自身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如收集信息,創設情境,推薦閱讀,開展活動等用出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賦予教材新的生命,做好語文課程的設計者,引導者,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成為現在的文本“享受者”“創造者”。
關鍵詞:課程標準;收集信息;創設情境;推薦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拓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由此可見,“建設”已成為語文教學改革最具有活力的主題詞,教師應當首當其沖,責無旁貸地成為語文課程的“建設者”,根據自身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賦予教材新的生命。
一、巧用教材,收集信息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信息作為一種媒介,越來越凸顯出其無以倫比的重要地位。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源,我們需要教會學生求知的渠道,學會對知識信息的判斷和選擇。作為基礎學科的小學語文課,理所當然地要把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語文能力加以培養。課前開放這個大時空,為學生搜集處理與所學課文相關的信息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時空,讓學生搜集,處理與教材相關的信息以“蓄勢”。如在學習《鳥的天堂》這一課的課前,我就布置學生查找“榕樹”及“鳥的天堂”的資料。學生從而明白了榕樹的特點是:樹枝可以長出黑色的根須直垂地下,當它扎入土中時,又成為樹干。“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有五百年樹齡的老榕樹,位于廣東省新會縣天馬河中的小島上。它濃陰覆蓋有二十多畝地……這樣,理解大榕樹的長勢時,學生很快就能同作者進行文本交流,入情入境。當然,我們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學文后搜集相關信息,拓展視野。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課堂原來被認為是認知的活動。葉瀾教授提出:課堂是師生生命互動的過程,是生命的交流和互動的課堂,是生命的課堂。母語是活的思想問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課文講解是教學中的主要方式,光靠單薄的文本和傳統的“問答式”教學模式來維系任重道遠的語文教學顯然是力不從心的,改造它,豐厚它,已成為語文教師的職業使然。
教師可以以文本內容為基礎,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出圖文并茂的聲像畫面,使學生身臨“文境”,如聞其聲,如感其味,產生欲罷不能的閱讀和探究欲望,使課堂成為激情飛揚的動感地帶,意趣、景趣、理趣、情趣,使課堂充滿靈動。 如教學《長征》一詩時,我播放了紅軍飛奪瀘定橋、過草地,翻越雪山的悲壯場面,這不僅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學生的閱讀熱情,而且減緩“長征”的理解坡度,為文本內容設置了一個閱讀背景。應該講,還未曾開始上課,已經為課的生成、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課在和諧的氛圍中開始了。
當然,教師還可以因文本不同創設表演情境或播放音樂等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成為課程內容持續、動態的生成與轉化、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
三、推薦閱讀,擴展資源
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說:“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與丑陋一起呈現給你,使你馳騁古今,經天緯地。”《標準》遵從漢語言文字特點及學習的實踐性規律,提出了“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教師要適當補充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素材,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也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比如:在教學《贈汪倫》時,我向學生推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樓送辛漸》等一系列的送別詩,并引導背誦其中的名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使得學生對離別愁緒有更多的感受。在學習《生命的林子》時,我班一位學生推薦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話:“誰若與集體脫離,誰的生命就要悲哀,集體什么時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兩腳站得穩。”另一位學生推薦了列夫.托爾斯泰的話:“個人離開社會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離開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上不可能生存一樣。”這就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開展活動,主體實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這里的“活動”指的是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應用語言,內化語言的過程。活動的主題是:進一步強化和內化文本內容。活動的形式有:調查訪問、新聞發布會、做主持人、當小導游、當小記者、演課本劇、舉行辯論會、資料展評會等。如教《落花生》時,我以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辯論:現代社會你想做“蘋果”那樣的人,還是“花生”那樣的人?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分出花生組和蘋果組展開討論,這樣就使學生擁有屬于自己的時空,擁有屬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表達思想的權利。學生妙語連珠地講解,使語文課堂成了師生共同營造的快樂殿堂。在學完《我的戰友邱少云》后,我讓學生以詩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一位同學所寫的感受中就有這樣兩句:①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②紋絲不動人如石,烈火焚燒若等閑。在學完《靜夜思》后,我引導學生觀察夜空,鼓勵學生學習觀察、體驗生活。這些活動,不僅能展現學生多方面的才能,而且加深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理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生活。
通過上述四個層面的建設,文本教材由“薄”變“厚”,由“靜”變“動”,不僅融入了社會教育資源,而且融入了學生豐富的生活資源,學生的主觀創造,學生由以前被動的文本“接受者”,成為現在的文本“享受者”“創造者”。讓語文課成為師生共同的享受,這是我們恒久的理想和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