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工商銀行新村支行在信貸業務風險管理過程中,主要是針對于信用風險的控制,而往往忽略了操作風險,但是操作風險一旦發生,能夠給銀行帶來巨大的損失,加強對于操作風險的監督管理十分的重要。
【關鍵詞】可信貸業務 操作風險 風險損失
一、信貸業務和操作風險的概述
所謂的信貸業務主要是指銀行通過將資金以貸款的方式借給企業或者是個人,進而收取相應的利息和本金,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講,信貸業務是其的主要盈利模式。根據目前信貸業務的主體不同,信貸業務可以分為自營貸款、委托貸款以及特定貸款,其中自營貸款主要是指自己直接與銀行簽訂的貸款協議;委托貸款主要是指委托他人辦理的貸款項目,委托人收取相應的手續費,并不承擔相應的風險;特定貸款主要是指國家發放的貸款[1]。根據信貸業務中借款人的信用不同,信貸業務可以分為信用貸款、擔保貸款和抵押貸款等種類[2]。
操作風險主要是指銀行內部由于人員管理不善、系統程序不對、內部流程等出現問題而對于銀行產生一定的經濟損失[3]。我們通常將由于銀行內部人員或者是內部程序、流程所導致的風險,視為操作風險。對于信貸業務的操作風險的特征進行歸納總結,其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信貸業務的操作風險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和廣泛性。第二,信貸業務的操作風險還具有一定的人為性。
二、工商銀行新村支行信貸業務操作風險存在的問題
(一)操作風險管理理念缺乏
銀行對于信貸業務中操作風險的管理理念并不是很了解,沒有對其危害引起足夠重視。因缺乏對風險管理的理性認識且不能在潛在風險出現時及時發現且規避,因而致使操作風險的發生或不能減少其帶來的影響。使風險更急肆意蔓延。
(二)內部人員的素質不高
工商銀行新村支行信貸業務中操作風險的產生與內部人員的素質和操作能力有著一定的關系,對內部人員管理不當,致使內部人員能夠找出操作過程中的漏洞,進而徇私舞弊,造成操作風險事故的產生。
(三)操作風險的管理手段的落后
雖然信貸業務中應用了大量的信息技術,但是對于操作風險的管理手段進行分析,發現操作風險的管理手段依舊比較落后,但是對于操作風險來講,除了人員的操作風險之外,還包括網絡系統、業務流程等方面的風險,對于銀行系統網絡的管理手段并沒有健全,從中可以看出目前,銀行操作風險的管理手段依舊落后,需要不斷的加強,實現全方位的監督管理,避免操作風險的產生。
(四)監管力度的不足
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對于銀行操作風險的監管并不明晰,相關的信息傳遞不到位,披露制度比較落后,不利于更好的對于工商銀行的操作風險進行管理;其次,金融監管機構對于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是很重視,在監管過程中工作不嚴謹,不重視法律法規,徇私舞弊事件經常的發生;最后,金融監管機構的職能缺失,責任制建設不全面,不能夠更好的對工商銀行新村支行的信貸業務進行監管。
三、影響工商銀行新村支行信貸業務操作風險的因素分析
(一)缺乏對風險管理的理性認識
培訓項目的開展只是培訓管理的一個中間環節而已,還有更多的配套和支持性工作要做。例如為了提高內部培訓的能力,建立學習型組織,必須建立一個內部培訓師,應當建立相應的培訓師培訓和管理系統。為了確保培訓系統操作的同時,也應制定相應的培訓管理體系。
(二)人員培訓未做到制度化和經常化
工商銀行新村支行員工總體素質差的問題日顯突出。無論是敬業精神、思想、觀念和意識方面,還是知識水平、工作能力方面,都與業務發展的客觀需要不相適應。其原因是工商銀行新村支行在員工教育培訓跟不上。表現在培訓開展得少,培訓時間滯后,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培訓方式不當等。
(三)操作風險業務管理欠統一
工商銀行新村支行是傳統的以職能為核心進行分工的企業,雖然改革調整,仍未根本改觀。條件分割的管理機制,“以產品為中心”的分散型經營模式,使部門之間的管理脫節和沖突時有發生,特別是遇到新的或棘手的問題時,部門之間往往或因相互推諉,或因意見不同而決策遲緩,甚至無法解決,導致影響對基層行或客戶的服務,影響業務工作順利開展。
(四)金融監管機構職能的缺失
金融監管機構制度安排的金融監管體系的缺陷,形成職能漏洞首先監管責任制的一些規定不明確,真正實施具有一定的阻礙。第二,激勵約束機制監管責任的系統不兼容。監管責任的相關支持系統滯后,影響其可操作性。
四、完善工商銀行新村支行信貸業務操作風險管理的對策
(一)提高風險管理理念
銀行的管理者對該類風險要有著深刻的了解認識,能夠依據其原因而歸類,更應該依據具體的操作風險種類,選擇更合理的管理方法。商銀行新村支行更應該根據銀行內各業務部門的特點和各類貸款業務產品的不同將風險歸類并制定出符合各自特色的監管方案。
(二)加強對從業人員隊伍的培養
對工商銀行新村支行的內部操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工商銀行新村支行內部操作人員的素質,培養內部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位顧客,不能因為個人利益,而損害銀行的利益。建立內部操作人員的獎懲制度。
(三)完善操作風險管理方式
完善操作風險的管理方式,利用科學的手段對于操作風險進行監督管理,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避免操作風險的發生。更加科學化的的監管手段、更合理的管理方式對于業務的開展和員工的監督都會產生積極作用,進而更好地實現風險的規避與預防。
(四)加強操作風險監管力度
加強對銀行票據業務的監管,立足該業務發展的實際,進行更加合理的監控,將會降低操作風險業務發生的概率;其次要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一個信息平臺,在信貸業務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信息共享。
五、結論
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銀行的信貸業務逐漸的增多起來,給銀行的工作人員都帶來了嚴重的工作壓力。對于銀行工作人員來講,如何能夠正確的操作信貸業務,使用信息技術避免操作風險的產生十分的重要。了更好的避規銀行信貸業務中操作風險的發生,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建議其做到以下四點,即提高操作風險管理理念、加強對從業人員隊伍的培養、完善操作風險管理方式、加強操作風險的監管力度。
參考文獻
[1]張松,雷鼎.互聯網金融下的操作風險管理探究.新金融.2013,(9):24-25.
[2]閻慶民,蔡紅艷.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框架評價研究.金融研究.2014,(6):27-28.
[3]陳堅.韓國銀行開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實踐及其借鑒意義.金融論壇.2015,(5):17-19.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5年遼寧省社科聯重點項目:遼寧省建立涉農銀保互動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劉宗岐(1992-),天津人,助理理財規劃師,大學本科,沈陽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學專業12級學生,主要從事金融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