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的金融發展問題是我國金融發展的主要問題,牽制著整個金融體系的構建。本文通過對農村普惠金融的實際情況入手,分析農村金融機構網點設置情況和農村貸款情況,發現其中不足并提出解決建議。
【關鍵詞】農村普惠金融 發展現狀 解決方法
一、前言
普惠金融的提出是在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發布,該決定提出了發展普惠金融成為重點事項。農村金融的落后非常嚴重的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這也導致了城鄉差距逐步擴大。究其原因是地理位置和交通的不便、落后的基礎設施、整體教育水平較低和資金的需求量過小造成了交易成本的過高、農村生產的高風險。普惠金融并不是指單一而又零散的金融機構,它指的是一個完善的金融體系,這樣的話農村的人們不會被提供金融服務機構邊緣化。普惠金融的宗旨是為全社會的所有人群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因而農村是推行普惠金融的最重要的區域,所以研究如何更好的在農村推進普惠金融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農村普惠金融概況
(一)普惠金融
金融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以改革開放前農村信用社引進小額信貸為標志,它發展大致可以分為“額信貸—微型金融—現代普惠金融”這三個階段。但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普惠金融則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2005年提出了支持農村小額信貸組織的發展,標志著正式了現代普惠金融發展階段。普惠金融包括了一下幾個方面的含義:(1)家庭和企業所獲得金融支持成本是合理的;(2)金融機構服務是具有競爭性的,它能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服務;(3)金融機構運行穩健內部控制嚴格并且能接受市場的監督和監管;(4)金融業是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因此要保證可以提供長期的金融機構服務。
(二)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
1.我國的農村銀行業機構網點設置情況。近年來隨著普惠金融的發展和三農政策的推進,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在各省的城鎮中均設有營業網點,在農村地區的分布也很廣泛,為農村地區的人們提供了良好的金融便利。但是,我國的金融機構分布不均勻,各個省市區的金融機構存在著明顯的差別,特別的東部地區的發展要由于中部和西部地區。
2.我國金融機構農業貸款情況。隨著農村惠普金融的發展,我國農村農業貸款的數額逐年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農村地區居民對貸款的需求和使用情況,貸款數額的增加說明對貸款的使用和需求在增加,從而反映出我國農村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動力。這對于金融經濟的發展是一個良好的勢頭。
三、現在農村金融的現狀
(一)農村金融服務的供求失衡
在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農戶和小企業面臨著信貸約束高的問題。所謂信貸約束就是指金融的供給量不能夠滿足金融需求量的一種情況,在這里我們用信貸約束來衡量農村金融需求滿足的情況。在農村不同的經濟主體之間,具體包括農戶、中小企業、龍頭企業在它們之間面臨的信貸約束存在很大的差別,其中受影響最大的就是中小企業其次是農戶,受到影響最小的是龍頭企業。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問題就是最需要資金支持的中小企業和農戶的信貸得不到滿足,而為龍頭企業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卻很多,借款方和普惠性的農村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就是農村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最主要的原因。由于普惠性的金融機構沒有辦法了解全部借款者的真實風險情況,但是卻會按照相同的利率對于無論是高風險的借款者還是低風險的借款者進行放貸,在這種情況下,高風險的借款者由于沒有支付高風險給普惠金融機構帶來的損失而受益,而低風險的借款者卻由于要跟高風險的借款者付出同樣高的利益而遭受損失,長此以往,風險低的借款者會由于無法贏利而慢慢退出市場,這樣不僅影響了金融市場的穩定,對于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農村金融機構服務交易成本過高
交易的成本跟交易次數是成正比的,但是普惠的金融機構服務的是農戶,農戶們又不像大中型企業貸款次數少貸款金額大,他們往往都是數額小但是次數多,用途僅僅用于生產和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農村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也大大增加了金融服務的成本。因此,相比大中型企業的優質客戶資源,農戶和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就會弱很多。
三、完善我國構建普惠制金融的建議
構建完善的農村普惠金融體系、農村金融渠道主要包括農村正規金融和農村非正規金融。正規的金融機構和非正規的金融機構在充分發揮金融市場功能的過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雖然農村的金融服務資源相對短缺,但是農村金融市場仍然是壟斷市場,因而打破金融壟斷是非常必要的。
(一)政策性銀行的改革
我國目前的金融市場以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商業性金融等體系為核心,以非正規的金融體系為補充,因而銀行的改革是相當必要的。政策性銀行的運作效率相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比較低,而且很容易受到政府政策的干預。所以可以將其轉變為目前還處于空缺的農業信托公司,這是專門從事農業直接融資服務的公司,也可考慮將其并入人行,專門辦理向商業銀行發放政策性再貸款業務。
(二)引導非正規金融的發展
農村經濟落后地區由于貧困發生率比較高,應首先大力發展農村正規金融,解決農戶生產性貸款的資金需求,切實減少貧困人口“有條件的地區應從整體上推動不同金融渠道的發展,建立起多元、立體、有序的農村金融供給體系,但是相比農村正規金融來說,農村非正規金融的減貧效應則更為明顯??梢詮姆砰_對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約束入手,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規范管理農村非正規金融,給予農村非正規金融合法地位,引導農民或農村企業通過這種渠道獲取種植和農業生產資金”大力推進互聯網金融,釋放農村非正規金融的活力,完善農村非正規金融發展的相關制度,引導健康發展"鼓勵城鎮的小額貸款公司。同時,還要積極扶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它們在業務操作上更具有靈活性因此可以適當放寬其市場準入條件,允許民間的資本掌握村鎮銀行以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控股權,從而保證其公平地享受稅收優惠的權利。
(三)引進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公司可以到農村地區開展涉農業務,引導其支持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從而利于提高農村地區居民的收入。互聯網金融企業也應該將其依賴的大數據技術運用于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中去,來構建以互聯網金融信用評估平臺為補充的征信系統,進行金融系統的統一,把農村的居民與一些中小企業納入征信系統中去。
(四)政府加強組織領導,實現最優干預
積極推進農村的金融深化改革,以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為中心來建立農村互助金融普惠金融。運用市場自身的協調機制,把資金引回到農村,增加農民收入;加大財政補貼,降低運營成本,對涉農金融企業給予適當參政、稅收等方面的補貼或者優惠,激勵更多的金融機構去加強農村服務網點的建設,增強農村金融機構服務的供給力;強化各個部門間的協調合作,增強凝聚力,金融機構可以加強與通訊運營商的合作,這樣可以降低成本減少一些費用還有就是財政部門應該加大對農村金融的補貼,以提高服務三農的積極性;對農村教育、農村醫療加大投入力度,給農民提供一些技術培訓和崗位培訓,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和就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于濤.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6.
[2]周睿超.縣域中的金融排斥和金融支持研究[J].經濟視角,2016.
[3]付兆剛,張啟文.基于PSTR模型的農村金融渠道減貧效應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6.
[4]蔡曉軍.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分析[J].金融市場,2016.
[5]刁陽.關于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建設的建議[R].市政協農業委員會,2016.
[6]馮興元.金融助力精準扶貧的空間[J].金融博覽,2016.
[7]劉杰.商業銀行如何支持農村電商發展[J].中國發展觀察,2016.
[8]張彤進.包容性金融發展的城鄉收入分配效應研究——基于產業結構升級的視角[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
[9]孫一文.關于“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J].經濟視野,2016.
作者簡介:趙騰騰(1993-),女,漢族,安徽亳州人,就讀于安徽財經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