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芳
【摘要】從2006年開始,隨著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遼寧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總量上有了新的突破,在合作領域上不斷拓展,在綜合發展能力上不斷提升,合作社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數量持續增長、質量逐步提高的新階段。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改變了傳統的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推進了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資金、技術和勞動的整合,實現產加銷一條龍,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但也仍有一些問題依然存在。
【關鍵詞】遼寧省 農民專業合作社 發展情況 作用 問題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迄今在遼寧省的發展情況
(一)數量增長十分迅速,覆蓋范圍不斷拓寬
1.起步最早。在遼北某縣成立了遼寧省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率先實現土地產出擴大化、技術指導優良化、資金投入效益化和勞動力配置合理化,發揮了典型示范作用。
2.立意深遠。在遼北某縣成立了遼寧省首家以土地入股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某辣椒專業合作社,也是該縣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試點縣以來,推出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扶持的第一家土地專業合作社。目前,該縣以土地入股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20多個,以土地入社面積5500多畝。推廣土地專業合作社搞活了農村土地資源,引導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產業化調整,進一步推動建設現代化農業。
3.發展迅速,數量持續增長。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遼西某縣級市擁有較為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和較為成熟的生產經驗,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近年來,遼西某縣級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功能單一到類型多元、從局部鄉村到全域覆蓋的快速發展過程。特別是2006年以后,隨著國家和省、市各項法規和扶持優惠政策的出臺,遼西某縣級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呈現了蓬勃發展的可喜局面。截至2014年8月末,遼西某縣級市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共574個,居本地區首位。據登記材料顯示,遼西某縣級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出資總額達到1.4億元,社員約6000戶,帶動農戶約4萬戶。2013年,營業收入達到3.7億元,入社農民人均收入2.3萬元,比該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1.1萬元。
截至目前,遼北某縣經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登記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548家,從其涵蓋的產業類型來看,主要有農機服務業、畜牧業、種植業、漁業、林業等產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1.2萬人,注冊資金5.3億元。有2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評為所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合作社,其中AAA級2個、AA級6個、A級13個。有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評為2009年省級示范社。獲得財政專項扶持資金達133萬元,帶動農戶數達38625戶。
4.組建方式多元。以創辦主體來劃分,遼西某縣級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分為五種類型:
一是能人帶動型,共23戶。這里所說的能人,是指加工或種植、養殖等大戶,由其牽頭,發起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然后按照“大戶+合作組織+農戶”的模式進行運營。這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特點是以大戶們的各種優勢(如銷售渠道或者先進的技術、雄厚的資金、豐富的管理經驗等)為依托,來帶動合作組織里的農戶們進行共同發展。
二是政府牽頭型,共25戶。由農業、畜牧等涉農部門牽頭發起,以“部門+合作組織+農戶”為運行模式。
三是村一級的集體組織出面牽頭型,這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共有49戶。由村一級的集體組織負責發起是其主要特點,把“村集體組織+合作組織+農戶”作為運行模式,圍繞本村傳統主導產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四是自愿聯合型,是遼西某縣級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形式,共474戶。主要特點是以相同或相關產業為基礎,由農民自主結合的“合作組織+農戶”的運行模式。
以產業類型來劃分,遼西某縣級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種植業專業合作社,共256戶,主要包括水果、蔬菜、水稻等。
二是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共46戶,主要集中在洼區,包括大型農業生產機械。
三是養殖業專業合作社,共252戶,主要包括雞、豬、牛、羊等。
5.覆蓋面積增大。目前,遼西某縣級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覆蓋20個鄉鎮(農場、街道),175個行政村,占全市226個行政村(農場分場)的77.43%。某養雞專業合作社等大型合作社的覆蓋面積更是擴大到黑山、盤錦、義縣、大洼等地區。從農產品類型上看,覆蓋范圍包括糧食、蔬菜、花卉、水果、農機、畜禽等40多類品種,幾乎涉及遼西某縣級市農產品所有類型;從服務領域看,包含了農技宣傳推廣、信息咨詢、生產經營、加工銷售等各個方面。比如某生態養豬專業合作社,從組織采購飼料、獸藥、種豬,到養殖技術指導、生豬銷售等環節一應俱全。覆蓋面積的擴大,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了土地、資金、技術、信息、勞動力、生產設備、基礎設施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升級。
6.產業分布明顯。從調查情況看,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圍繞當地已經形成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開展專業性生產經營活動。如遼西某縣級市某水稻全程機械化專業合作社、某果樹專業合作社、某韭菜生產專業合作社、某甜瓜種植專業合作社等都是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組建起來的,其產業分布非常明顯。這種區域產業化十分有利于“一地一品”的發展,有利于農業區域布局優化和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目前,在遼西某縣級市226個行政村中,共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26個,其中以主導產業為基礎的65個,占51.6%。
(二)內部制度更加完善 經營能力不斷提升
1.管理更加規范。據對工商管理部門調查統計,制定了內部管理制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共398戶,占總數的69.3%。其中162戶內部管理制度相對完善,占總數的28.2%。一些較大規模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合作社法》嚴格執行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三會”制度,成員賬戶、盈余分配、財務管理、社務公開、議事決策記錄、檔案管理等內部規章制度也相對健全。比如遼西某縣級市某生態養豬專業合作社,確定了“股金+會費”的籌資方式和“盈余返還+股金分紅”的分配機制,嚴格通過全體社員投票決定社內重大事項,由理事會負責日常經營,由監事會監督財務和業務執行情況,財務收支狀況定期公開。內部制度的完善使社員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社員生產積極性得到增強,保障了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漸發展壯大。目前,遼西某縣級市的某蔬菜專業合作社和某養雞專業合作社已被評為國家級示范社,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等15家則被評為省級示范社。
2.增值能力增強。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拉長產業鏈、提高科技含量和產品質量,使經濟效益不斷擴大。比如遼西某縣級市某農機合作社,在完成本地生產任務后,將農機設備出租到黑龍江、吉林以及南方等地區進行生產,創造更多利潤;某惠農科技果蔬專業合作社,引進玉金香、夏黑等十幾個新品種,并聯合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等機構進行技術改進,社員每戶平均年收入增加近8萬元;另外,有36戶合作社實現了農超對接,有62戶實現了訂單生產,合作社收入更加穩定。
3.運作機制多樣。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市場要求,已經突破了“合作組織+農戶”的基本運作模式,采取了“聯合社+農戶”、“農業項目+合作組織+農戶”或“合作組織+技術支撐+農戶”等運作模式。比如遼西某縣級市某養雞合作社,由市供銷社注入資金95萬元參股,運作模式調整為“合作社+供銷聯社+養殖戶+市場”,在穩定了銷售渠道的基礎上,提升了發展空間,實現了“六統一”,即以下六種活動都不能各自為政、單獨行動,而是要統一進行——雞雛的孵化、雞飼料的供應、雞的疾病防治、產成品的包裝、品牌的上市以及商品的定價;某蕃茄專業合作社承擔了遼西某縣級市蔬菜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的任務,面積約300畝,增加了自身的經營效益;遼西某縣級市某農牧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某民營蔬菜專業合作社、某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共同組建了農牧生態養殖專業合作聯合社,成員出資達到1800萬元,這是全省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聯社的組建意義重大,它可以將原來分散的單個合作社聯合起來,并對其各不相同的產品以及其他優勢和特色加以整合,這就使得其產品營銷領域的擴大成為可能,完全可以將其質量優良而又獨具特色的農產品直接銷往城市社區,極大地縮短了農產品的流通環節,農產品的成本也大幅度降低。與此同時,聯社的組建還擴大了合作社的生產經營規模,合作社的組織化程度也大大提高。
二、遼寧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一)農業科技得到推廣普及
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幫助政府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同時又可以自主引進先進地區生產技術進行推廣應用,加快了農業科技的普及。比如遼西某縣級市的某蔬菜專業合作社,由山東某種藥公司引進育苗新技術,使蔬菜在生產過程中具有較強的抗病性,可增產2-3成。
(二)農民應對市場能力得到提高
農民專業合作社有能力獲取比較充分的市場信息,依據市場需求的情況來決定農戶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做到以銷定產,同時提供從種苗、技術到加工、儲藏、銷售的一條龍服務給農戶,能有效克服單個農戶經營規模小、信息不靈等弊端,較好的實現了小生產和大市場的對接,使農民應對市場的能力得到增強。
(三)品牌農業得到有效推進
品牌農業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單家獨戶的農民來說,創建品牌難度很大,但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憑借執行行業標準、組織規模經營等優勢實現品牌的創建。目前,遼西某縣級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共注冊了農產品商標15個,使用生產商標的合作社達到30家,通過無公害綠色產品認證10戶。據調查,遼西某縣級市的某農牧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生產的蔬菜,憑借其商標,每公斤價格可以增加1元左右。
(四)推進了土地集約規模經營
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參加合作社,促進了土地的流轉,實現了土地集約規模經營,使小生產變為大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推動了經營方式的進步。如遼西某縣級市的某鄉某農機專業合作社,部分社員通過土地入股,土地集中連片后實現了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生產成本降低,同時解放了單個農戶的勞動力,農戶可以從事其它行業增加收入。這就是當地農民所說的:種田不用出人,秋后地頭分錢。
(五)有效促進農業發展 農民收入不斷提高 徹底改變了農民的生活
以遼北某縣某辣椒專業合作社為例,合作社入股土地900多畝,畝產辣椒500斤,每斤以平均價5元計算,畝效益就是2500元,去掉田間管理等開資凈剩1400元左右,如果遇到不缺雨的好年頭,畝產能達到600斤,遠高于種玉米的效益,參加專業合作社種辣椒畝效益是過去單戶種玉米的畝效益的2至3倍。該合作社帶動了全村種植辣椒,全村種植面積達到5、6千畝,還帶動了周邊其他村屯,產生了市場效應。
三、遼寧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自有資金不足 融資困難
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較小,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身沒有資金積累,另外沒有抵押資產(土地入股合作社除外),不能達到金融機構貸款條件,阻礙其發展壯大。
(二)鄉、村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體系不健全
由于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組織機構僅設在縣城,鄉、村沒有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組織機構,致使鄉、村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不能完全到位。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缺乏有效聯合
遼寧省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數量不少,但各自為戰,缺少聯合,有的一個鄉鎮區域范圍內就成立了十幾家同類專業合作社,由于缺少有效聯合,造成不必要的低級競爭,不能獲得規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