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龍




摘要:校外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監控及保障校外實踐教學質量更是重中之重。文章通過對目前應用型本科教育校外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如何構建校外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與標準,并舉例說明評價標準的設計,同時對評價實施方案的設計提出思路。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校外實踐教學;質量;體系;標準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推進,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成為應用型高校教學質量提高的內涵之一。我國《高等教育法》明文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近年來,我國從國家到地方層面都在通過各種方式激勵應用型本科院校加快轉型,培養出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生產一線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此,高校不斷拓展校外實習基地,加強校企合作,共同研制并實施校外實踐教學計劃。然而,由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夠、社會保障機制不夠健全、監控與評價體系不夠到位、不同專業評價標準難以得到得到統一等原因,校外實踐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筆者通過研究校外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及其評價標準的建立和實施,探索校外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途徑。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內涵式教育的推進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應用型本科教育已經從傳統的理論知識傳授轉向知識、能力和素質三位一體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已初見成效。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實踐育人機制仍有待健全,存在重視不夠、投入不夠、社會配合度不夠的問題,大學生通過社會服務鍛煉成長的機會和渠道不多。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質量沒有明顯提高,“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仍較為突出。
(一)政策措施發揮效應不明顯
為加快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和教學質量提高,教育部或聯合其他部委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等有關文件,明確要求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要轉變教育觀念,實施應用型轉型發展戰略,加強校企合作培養人才。但是,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未能得到充分調動,地方政府沒有很好發揮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的橋梁作用,校外實踐教學質量很難保證。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夠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應用型高校不斷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并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在產學研用合作培養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合作還不系統和深入,主要表現在合作協議未明確雙方的職責和義務,沒有成立合作組織機構,合作機制不夠健全,雙方難以獲得較好的收益等。同時,產學研合作雙方各自隸屬于不同的管理與運行體制,彼此聯系不夠,“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合作平臺很難搭建,從而導致校外實踐教學大綱內容寬泛,實踐計劃制定與實施也難以有效開展,日常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監管,實踐教學效果未能達到預期目標。
(三)對校外實踐教學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近年來,應用型本科高校積極拓展校企合作,廣泛調研經濟社會市場人才需求,不斷深化課程體系和內容改革,實踐和創新能力教學得到加強,但仍然存在著對校外實踐教學不夠重視的現象。校外實踐教學在組織領導、計劃實施、過程監控、效果評價等方面都缺少有效監管,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也存在著高校對應用的認識不足問題。有些高校認為,合作教育只是中等職業人才培養的一種模式,本科高校校外實踐僅僅是加強學生對經濟社會生產一線工作狀況的了解。因此,有些高校的校外實踐只是組織學生到一線參觀,或做些基礎性的服務工作,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并無實質性的提高。
(四)質量評價體系不健全
2012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健全教育質量評估制度,推動高校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和質量評價標準的研制工作。同樣,由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夠等因素,校外實習質量得不到有效監控和評價。
二、校外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機制與體系的構建
校外實踐教學是應用型本科教育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是校內實踐教學環節的延伸與提高,其培養方案和計劃的研制應由校企雙方共同完成。為組織實施校外實踐教學管理與質量評價,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質量體系,對校外實踐教學進行有效監控。
(一)建立高效的校企合作決策機制
合作雙方要簽訂協議,明確雙方職責和義務,成立合作工作領導小組和產學研用工作組,負責指導、組織、計劃、協調和監督,建立溝通聯絡機制和平臺,加強雙方雙能型人才的互聘與交流,組織產學研用工作計劃的研制和實施,定期召開合作工作總結會議,加強重大事項的決策和指導,實施實踐教學評價與監控,促進校企合作良性發展。
(二)建立校外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隨著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不斷深入,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實踐教學活動逐步推進,校外實踐教學得到廣泛重視。加強校外實踐教學質量評估的研究,建立科學和可操作性校外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提高校外實踐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
1.校外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立的基本原則
校外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立的基本原則是要體現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體現知識應用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現實際性和可操作性,體現多元性和開放性,體現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體現考核與激勵相結合。
2.校外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應建立以專業校外實踐教學為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體系。從實踐教學質量效果方面來進行評價(見圖1),要反映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綜合素質養成能力等,即通過校外實踐教學體現學生在專業知識運用與開發、實際操作能力發展等方面的情況,體現學生在創新開拓能力方面的情況,體現學生在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情況。同時,要對校外實踐教學計劃的制定、實施與考核、過程監控等方面進行評價,體現校外實踐教學工作的組織與管理、過程與監控、考核與運用等方面的情況。
在評價方略方面(見圖2),要包括學生、指導教師、校內專家、實習單位、社會等多方位評價,體現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角度對實踐教學工作和效益的評價。
三、校外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的實施
(一)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設計
為了客觀公正地實施校外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需根據上述評價體系的基本原則和評價體系構建的內涵要求,設計出不同評價主體所對應的評價指標內涵與標準。例如,校內專家對實踐教學質量的評價要從基地建設與管理、實習條件與保障、實習效果等方面進行(見表1),體現對校外整個實踐教學工作的全方位綜合評價。每項內容都包涵若干個對應的觀測點和評價標準。例如,實習過程包括實習工作計劃、教學文件、實習日志及過程材料、過程監控與考核、工作總結與改進措施等。同時,注意各類評價內涵與標準的建立既要兼顧所有實踐環節,又要體現出同一環節不同評價主體的觀測點和標準要求側重點有所不同。
(二)實踐教學效果綜合評價
在制訂校外實踐教學實施方案時,應根據應用型轉型發展、專業發展、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以前的工作經驗和實踐案例,不斷健全評價環節和完善指標內涵,確定不同評價主體在整個評價中應占據的權重。例如,社會評價一般由用人單位在學生工作一段時間以后才能客觀評價,因此,在進行專業實踐教學效果的前期綜合評價時,社會評價部分可以參照上屆評價結果,并適當降低其權重或暫時不考慮,后期評價時再進行全方位綜合評價。在實踐工作結束后,學校和各教學單位要及時組織評價,一般來說,力求在一個月內完成,各教學單位要根據不同方略評價情況以及評價意見和建議,認真總結和梳理,并召開有關人員參加的座談會,修正和完善評價體系和標準,以利于更加科學、公正、準確地評價校外實踐教學質量。
應該說,不同的校外實踐教學環節的評價體系和標準的建立以及實施過程應該有所不同。
四、總結
實踐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而言。校外實踐教學質量評價主要反映人才的創新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綜合知識應用能力以及社會服務能力,畢業生到崗后能夠很快地找到自身定位,發揮專業特長,解決經濟社會生產一線實際問題并具有創新能力。為此,建立科學、公正、高效的校外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是監控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