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靈
摘 要: 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徑,通過閱讀樹立對待事物的態度,培養判斷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小學階段是語言習得、思維形成的關鍵時期,閱讀量不斷加大,所以應加強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有效閱讀。作者結合自身的經歷、感受對小學閱讀能力培養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培養方法
人通過不斷學習,才能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我們通過閱讀古今中外,了解、吸收各種思想,有利于了解這個世界、社會,學會了解自己。閱讀能幫助我們到達身體到不了的地方。小學是思想的啟蒙階段,通過閱讀開始試探性地接觸豐富多彩的世界,閱讀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不僅是小學這個階段,而且是為以后的閱讀奠定基礎,培養能力,閱讀幫助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筆者通過對教學經歷的總結分析小學語文閱讀現狀和能力的培養及改善意見。
一、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現狀
1.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由于學校和家庭在閱讀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學生沒有固定的時間進行閱讀,而且閱讀的領域較多限于自己感興趣的方面,涉及方面較少,限制知識面的開拓,沒有找到適合的閱讀方法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理解上還是應試教育的思想影響較大,缺乏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2.教師重視度不夠
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很多時候,對語文閱讀我們有一定的答題模式,為了應付考試,在限定的時間內答題,學生并不能充分闡述理解,認知局限,并沒有提高能力,相反還可能限制思維的發展。有些老師只是圍繞課本進行簡單的分析,使學生的知識面拓展受限,也容易使學生失去語文閱讀興趣。比如在講授《戈壁灘》這一課時,從文章中學生能夠認識到戈壁的荒蕪、胡楊的頑強,但不能感受這些感覺,通過結合圖片、視頻等方式更強烈地傳遞這種感情。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地教育。”只有能激發學生發自內心地閱讀,能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自主活動,才是真正的閱讀。因此,在閱讀教學時,閱讀的方法和指導是語文教師首先要考慮的。
二、結合實踐提出建議
1.學校為廣泛閱讀創造條件
學校為學生設立閱讀室,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借閱書籍,書室書籍涉及領域廣泛,建設網絡聯系,讓學生在家也可以閱讀學校閱讀室的書籍,為學生的閱讀創造條件,校內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在完成教學任務的條件下,各班根據課程安排,由班主任安排固定的閱讀時間,筆者安排固定的閱讀時間,并每周拿出部分時間讓學生分享閱讀體會。
2.改善教學模式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老師逐漸加深對課改理念的實踐,課堂閱讀教學始于學生,筆者之前授課時也是對文章進行細致的解析,將對各個教科書中的理解進行匯總,上課時進行分析,其實是將這種理解灌輸給學生,學生容易產生思維懶惰和抑制自己的想法的現象,強制自己接受答案。針對這種普遍現象,老師在備課階段,形成課案討論小組,闡述教案內容、形式、側重點,集思廣益,老師首先開闊思路,科學歸納總結且結合自身特點和學生年級不同的特點,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課模式。針對現在學生的特點,在教課的模式上進行創新,教授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培養主動、廣泛閱讀的能力,并鼓勵學生大膽闡述想法.例如筆者在講述《雷鋒的故事》一文時,通過學生的回答,針對他們的理解和感受,自愿寫一篇讀后感和做一件事,有利于老師對學生進一步了解。現代教學需要不斷改進,不斷地結合現實特點進行改善,提高切合度。關于課外的閱讀在班級成立閱讀匯,學生自愿參加,分享閱讀心得,一種思想交換就會有兩種思想,擴大知識面。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實施掌握學生的閱讀狀態、閱讀內容。
3.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
針對小學生兩點一線往返于學校和家之間,社會活動相對較少這一特征,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與孩子相伴時間最長的教導者。有些家長過于看中孩子的名次、成績,忽視對孩子的全面培養,不在意孩子讀的什么,有沒有閱讀,甚至認為課外閱讀是浪費時間,影響孩子閱讀興趣的形成,甚至這種觀念在對孩子性格形成方面影響很大。家長應該和老師形成統一的教育觀念,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鼓勵、肯定孩子的閱讀,家長應該樹立榜樣,且和孩子保持溝通,即了解孩子在看什么,想什么,對他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
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對人觀念、理解力的形成至關重要,本文從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四個方面談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各方的努力,相信學生的能力會有明顯的提高,以及這種改善對他今后的人生有重大的影響。閱讀不僅具有積累知識、強化道德意識、培養語言能力,還具有開發大腦、塑造個性的作用。一個人的一生離不開閱讀,閱讀者應該把閱讀變為自己的一種精神享受,語文教學更應該把閱讀者能夠享受閱讀作為至上的追求。
參考文獻:
[1]竇桂梅,主編.小學語文質量目標手冊[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5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