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石羨
摘 要: 文章秉承語文課程理念精神,闡述教師在閱讀課堂活動中要立足文本特點,采取多種閱讀策略,努力貼近學生的閱讀實際,提高學生的閱讀綜合素養,建構高效的閱讀課堂。
關鍵詞: 閱讀過程 語言訓練 閱讀個性 高效課堂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引導學生研讀文本內涵時,應以學生作為參與閱讀發展的主體,巧妙地運用多種形式閱讀策略,促使學生積極深入文本,通過讀詞解句感知文本內涵,營造個性化閱讀平臺,培養學生的個性閱讀學習能力,建構高質量的閱讀課堂。
一、解讀詞句內涵,張揚閱讀個性
在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應側重研讀文本語言,挖掘文本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文本的思想內涵,對文本中的重點詞句加以揣摩與品味,通過有效的閱讀對話活動,感悟文本語言蘊含的深刻內涵,表達獨特的閱讀見解,感受文本語言的強大表現力和應有的魅力,深刻體驗和掌握文本內涵,完善解讀文本角色的個體認知,有效地激活閱讀思維,豐富閱讀語言,充分地張揚閱讀個性,有利于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教學《梅花魂》時,我讓學生仔細研讀文中片段后,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作者是個懵懂孩子的語句,生1:“觀察文中的插圖后,發現作者當時是個六七歲的小孩子。”生2:“課文描述到自己五歲時,把外祖父的梅花畫弄臟,不久后,媽媽要帶她回到自己的祖國,作者當時應該只有五六歲。”生3:“‘小小的心充滿了快樂點出了作者當時年紀很小。”生4:“文中描寫了外祖父的言行,寫出作者心中的種種疑惑,說明作者當時是幼小的。”生5:“文中描寫了朗讀唐詩宋詞時落淚了,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看到外祖父落淚,作者感到很疑惑,說明作者年紀小,不懂外祖父思國思鄉之切。”生6:“文中寫到作者任意擺弄貴重的古玩,外祖父都不在意,唯獨把梅花圖弄臟了,作者對外祖父卻大發脾氣十分不理解。”生7:“作者無法理解外祖父因不能一起回唐山而哭。”生8:“文中描述了作者無法理解外祖父為什么會把墨梅圖和繡有梅花的手絹送給她?”通過緊扣文本詞句解讀,學生利用對話研讀平臺,深入解讀文本內涵,一方面陶冶學生的閱讀情操,另一方面在激疑釋疑過程中研讀文本思想內涵,培養學生的個性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強化良好的語感能力。
二、運用語言訓練,發展閱讀表達
在學生研讀文本內涵時,教師要挖掘文本中能夠發展學生表達的語言訓練點,如緊扣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訓練入手,與文本充分地對話,使學生較全面、整體地感知和理解文本的內容,較嫻熟表達個性化的閱讀觀點;如利用文本語言表達特點,開展小練筆語言實踐活動,實現讀練、讀寫結合,發揮學生閱讀想象空間,深化學生理解文本的內涵,有效地體驗文本作者的情感,訓練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內心世界的能力,提高學生說話、寫話的技巧,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教學《月球之謎》時,我利用多媒體屏幕出示文中語句:①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卻灑滿燦爛的陽光。句子旁邊配以宇航員首次登月的圖片,教師要求學生朗讀句子,認真觀察圖片,抓住“黑沉沉”、“灑滿”、“燦爛”這幾個詞語,引導學生體會奇異景象,說說各自的看法。接著出示文中語句:②月球滿是塵土、巖石和環形山,沒有水,沒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在學生讀完句子后,我提出:“月球呈現的景象和人類的美好遐想一樣嗎?”學生帶著思考題,緊扣文中句子的重點詞語相互探討,進一步感受月球的荒涼。通過一番探討交流,學生的閱讀情感體驗被充分調動起來,我利用多媒體屏幕繼續播放“環形山”的資料,以及宇航員從月球上拍回的照片。引發學生探討:“月球的景象和想象中的一樣嗎?”讓學生帶著思考題練說:“在我的想象中,月球是 ,通過了解之后,月球實際上 。月球上的景象讓人覺得 了!”練說之后,學生解讀文本內容,我給學生講述“月球十大未解之謎”,要求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未解之謎,仿照文本表達方法,開始連寫,如:“ ,難道月球 ?真是令人 啊!”通過品讀文本重點詞句,解讀文本的內涵,掌握文本語言表達方式,再通過讀寫相結合的閱讀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個性語言進行表達能力。又如在教學《窮人》時,在課文結尾處留下一處空白,為了加深學生進一步體驗人物特點,我創設條件,要求學生續寫故事《快樂的孩子》、《桑娜和漁夫一家子》、《希望的田野》等,引導學生補充描述桑娜和漁夫收養西蒙孩子后的生活情景。通過續寫文本故事,學生個性解讀文本的內涵,錘煉了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讀寫能力。
三、拓展閱讀空間,發展實踐能力
形成與發展學生的閱讀素養,都離不開閱讀實踐活動,教師要立足文本,拓展文本的內涵,引導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經歷過程與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在閱讀課堂活動時,善于拓展閱讀時空,對文本有效地體驗與感悟,以及積累和運用,引導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表達能力,實現情感熏陶與閱讀實踐活動相結合,統一閱讀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例如我充分利用教材中文本的插圖、空白處,這些課文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再次深入文本解讀、體驗,生成個性閱讀能力。文本插圖在教材中是一種十分直觀的教材,它擁有語言情境、富有時代感和童真童趣,形象生動地突出文本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插圖內涵進行敘述,再現文本內容,其他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運用文本語言文字給予補充,拓寬學生閱讀思維想象空間,豐富學生閱讀認知經驗,深化對文本內涵的感悟,訓練語言表達能力。又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我引導學生上圖書館或網上查找有關地球知識的資料,以及破壞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的事例、數據等,學生經歷課前的實踐活動,初步感受到“只有一個地球”的深刻內涵。在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后,我針對性地補充有關自然資源的具體數據和資料,讓學生聯系具體事例,講一講生態災難對地球的破壞,構成對人類的威脅;我引導學生說說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浪費資源,以及破壞環境的事例,暢談各自的感想。研讀文本內涵結束時,我創設小練筆:《保護地球,從我做起》,或《愛護地球,就是愛家》等,培養學生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意識,訓練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發展寫話及閱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