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英
摘 要: 語文一直都是基礎學科,其對于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標準,對于學生日后的發展尤其重要。本文從小學語文教育中融入審美教育的必要性出發,提出相應的策略,希望為相關人士提供借鑒。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審美教育 教學策略
每個人生而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但是如何正確培養這種審美能力,如何讓審美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則需要在后天學習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升和訓練。小學語文是進行審美教育的沃土,審美教育同樣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素質最有效的途徑。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融入相關的審美教育,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讓學生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讓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在美的感受中獲得有效的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羅丹的這句話讓很多人心中為之一振,深深感到發現美的重要性。要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首先需要具有的便是審美能力。小學是進行審美教育的最佳時期,此時期的學習對于社會的認識還處于萌芽階段,正處于審美的形成階段。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能夠讓學生正確地看待這個世界,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其次,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當前時代,對于學生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掌握,更需要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開花結果”,從而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審美教育與語文教學結合在一起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從而順利實現教學目標,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和進步。再次,學校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的基地,小學是學生打下良好基礎的重要時期,在此階段運用語文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夠讓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的工作更順利,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根基,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可見只有具有審美教育的教育才是真的教育,才符合素質教育的發展和需要。
二、小學語文中審美教育的教學策略
1.結合教材進行審美引導
教材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依托,是學生系統學習語文的重要工具。將教材與審美教育結合在一起則讓學生系統地進行審美學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在感受語文魅力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從而讓語文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比如筆者在進行《雨點兒》教學的時候,便使用電子技術讓學生感受雨的美麗,讓學生通過形象化的“雨”的展示,感受雨的靈動性,以及由此所引申的生命之美。從“雨”的學習中還讓學生感受“雨”的重要性,讓學生思考雨對我們的生活、生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而讓學生從思想上感受自然之美,感受自然景色和語言韻律的結合之美。
2.通過情境創建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
小學生如果單純從字面上進行語文學習則容易讓學生陷入抽象的理解中,無法真正促進審美的形成。而通過情景環境的創建則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更形象化,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從而讓學生的審美熱情予以點燃,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美”的含義。比如筆者在進行《蜜蜂》教學的時候,讓學生扮成可愛的蜜蜂,通過對蜜蜂的各種習性的研究和探索中,發覺蜜蜂對我們的重要性,感受蜜蜂的“識路”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非常生動有趣,既鍛煉學生對文章的閱讀能力,又讓學生的表演欲望得到滿足,讓學生對于蜜蜂的認識有深層次的了解。教師還可以通過更有趣的教學方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歡樂聲中感受文章的內涵和魅力。
3.聯想生活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
語文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的學習,其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們生活的重要展現。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運用生活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通過課外活動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真切感受生活、自然的美好。比如筆者在進行《父親的菜園》教學的時候,便讓學生嘗試播種一些植物或者蔬菜種子,對種子進行悉心的照顧,感受種子成長的過程,感受對幼苗照顧的過程,感受培育過程中的情感之美。這讓學生學會付出的重要性,陶冶學生的情操,不僅讓學生的審美層次得到提升,更讓學生的生活感悟得到深化,讓學生的生活能力、審美能力同時得以提高。
審美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需要通過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和設置對其進行優化,讓學生逐步提升自我的審美認識,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教師要不斷探索新的方式方法,讓審美教育與語文教學更好地融合,為學生美的教育做好基奠,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趙永華.小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235.
[2]王朝暉.學生審美體驗和小學語文作文訓練的融合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5,11:113+115.
[3]馬立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4,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