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芳
摘 要: 隨著國內微課的引進,其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只是一種僵化的應用,教育模式并沒有發生相應的改變,導致音樂學科微課系列不平衡發展。通過研究教材用微課解決實際問題,尊重教材,從而根據學科特點制作微課,確立播放載體為音樂課堂提供服務,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音樂素養,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微課 小學音樂 開發與應用
從微課產生背景看,微課是在國外翻轉課堂出現之后為了適應其實施才逐步發展起來的。隨著國內微課的引進,其在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只是一種僵化的應用,教育模式并沒有發生相應的改變,導致音樂學科微課系列不平衡發展,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但這并不是說微課在我國不能得到有效應用,只是教育理念與配套改革沒有跟上,下面談談筆者對日常音樂微課教學的看法。
一、小學音樂教學應用層面的微課解讀
參考相關文獻可知,微課主要的載體是視頻教學短片,該片中主要記錄了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而有意識開展的教與學互動的全過程,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用多媒體形式展示知識點,可以說是根據教學需要精心設計而成的學習資源包。需要注意的是微課并非一定要在網絡環境下才能實現,也沒有必要局限于在線資源[1]。其特點一是應用形式靈活多樣,微課被引進的初衷雖然是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發現,如果處理得當,其在傳統教學中的意義非常明顯。可以幫助學生充分課前預習、課堂理解、課后復習。二是教學目的強,由于微課是圍繞某個知識點展開的,就是為了向學生呈現一定的教學重難點,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可以有效輔助教學過程。三是主導性明顯,因為微課是精心設計的課件,會引起學生的短時注意,引導學生跟著微課的主線進行,有利于教師把握教學的重難點,從而不跑偏,對于小學音樂教學更是如此。
音樂這門學科的特點非常突出,可以說是“聽覺為主”、“結合表演”、“用心感受”的綜合性心神凝練的感悟過程,非常重視實踐與日常訓練,不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知識點很瑣碎,并且不容易掌握,很容易讓其覺得沒有什么可學之處,隨便聽聽就行,而如果單獨進行知識學習,又會特別枯燥無味,挫傷其學習音樂的積極性[2]。因此,日常小學音樂微課教學中,教師挑選出有目的的教學短片與試聽實踐進行緊密結合,把小學音樂知識重難點進行提煉、加工,使之成為有意思的片段化“微課”,而這些碎片化的知識點組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知識脈絡。教師再結合不同年級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自身教學需求,有機融合到自己的音樂教學中,從而增強小學音樂教學效果。可以說小學音樂微課具有重要的價值,結合學科特點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有效解決資源共享問題。
二、小學音樂微課開發與應用的問題分析
通過上文對于微課的解讀可知,微課的價值非常明顯。微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音樂教師減少工作量,避免重復講授,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在音樂課堂上偶爾引入微課,提高學生的能動性,保持學生注意力,增強課堂效果;微課設計是對教師技能的促進過程,加強教學互動。但是在實際設計與應用中,還存在以下問題需要解決。
1.教師對微課內涵理解不深入。
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對于微課的概念根本弄不清楚,不知道微課與微視頻之間到底存在什么區別,也有的老師認為微課就是微課程。這種簡單理解并不只是我國對于微課引入時間較晚的問題,除了在理論層次上的不理解,還有在實際教學中的無法深入與脫離等。對于小學音樂教師來說,很容易陷入忙于教授曲目,而忽略教學研究的誤區,他們認為音樂對于小學生來說,無需理論指導,單純聽聽唱唱就行。大部分小學音樂教師能夠閱讀微課相關學術論文的非常少,更不用說有意識地對微課進行日常設計與探索,他們覺得這是浪費時間和精力,或者有很多教師為了參加微課大賽,在不理解微課內涵的前提下就盲目被動地進行微課設計制作,沒有把握其實質的情況下無法制作出高質量的課件。
2.教師設計制作微課困難重重。
微課引入時間還是比較短,一線教師在微課設計上的實踐相對較少。這就使得很多一線教師在認可微課的過程中顧慮重重。一是教學任務比較重,再抽出時間進行微課開發,時間過于緊迫;二是一線教師在運用新媒體方面經驗明顯不足,這就使得很多教師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不僅浪費很多寶貴的時間,而且使得微課水平參差不齊。在微課開發過程中,教師往往迫于壓力進行微課開發工作,如參加教學競賽和課程觀摩,真正完整地進行微課開發、教學、效果評定等這一完整流程的經驗并不多。短時間內要全面進行微課教學,顯然現實阻力較大。基于這些現實困難,學校可以組織專業人員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微課設計、開發的培訓,讓教師在短時間內掌握最基本的微課開發、運用技巧,加強新媒體設備的規范操作,提高新媒體設備的利用效率。教師要積極轉變自身觀念,接受音樂教學的發展趨勢,積極主動地學習微課開發、設計、使用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3.教師的微課應用策略不合理。
音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使用微課往往過于單一。本該作為課前預習的微課用來進行課堂講授,這樣不僅達不到微課教學效果,而且浪費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微課類型不適合當前教學任務的情形。如“管弦樂器”微課教學中,教師往往播放一些“木管樂器”方面的微課,反映了部分教師的教學實踐不足等問題。
在走訪調查過程中,除了上述問題外,部分學校的媒體設備跟不上微課的技術需求,設備嚴重落后。還有很多教師對微課教學有排斥心理,對這一新生事物不愿接受。學校領導的教學觀念比較落后,對微課這一新生事物不夠重視,這在學校大環境下給開展微課教學設置了阻力。需要上級部門進一步開展工作,普及微課教學,改變教學觀念。
三、小學音樂微課開發與應用的有效策略
1.研究教材,用微課解決實際問題。
音樂教學要遵循教材本身的審美性、藝術性原則,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研究展開教學活動。教師在開發微課的過程中要致力于解決學科實際問題。
首先,音樂教材知識點分散,教師教學的重點性不強。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欣賞音樂的美,提高審美情趣,而且要在此過程中掌握一定的音樂基本素質。如學一些樂器,或者掌握一定的音樂技巧。音樂教學涉及的知識點眾多,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時,對學生的基本素質了解不夠,對知識點不夠熟悉,往往就會走進知識的迷宮。微課教學的特點是時間短,內容單一,并且做到循環利用,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微課教學能夠充分利用視頻課程的儲存性、可循環性等特點,基本解決知識點分散,而教學資源有限的實際問題。
其次,微課教學能夠基本滿足個性化音樂教學的實際需求。音樂課程涵蓋范圍較廣,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趨于分散,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訴求強烈。在當前實際教學中,這一個性化學習訴求基本得不到滿足。學生同班上課,學習相同的內容,使音樂教學流于形式。微課教學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制作不同的學習視頻,一種樂器一個視頻,學生可以利用計算機自主學習。不僅節省學習時間,而且教學更有針對性。
再次,傳統教學達不到實際音樂教材要求。音樂課是一門藝術課,使課程教學要生動、活潑。傳統教學達不到這一基本要求,在微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音樂視頻,在準備過程中可以根據教材要求自主編輯內容。這種教學形式的轉變,不僅使課程內容得到擴充,講課形式更生動,符合當前音樂教學的本質特點。
2.尊重教材,根據學科特點制微課。
音樂教師根據學科特點,將教材中的樂器教學、音樂欣賞等內容分門別類進行研究梳理,在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微課教學。在此過程中,教師尊重教材內容,在此基礎上,將音樂課內容進行適當擴充,使音樂教學更迎合班級學生的現實需求。
首先,音樂教師將教材中現有的管弦樂器教學分為“弦樂器組”、“打擊樂器組”、“銅樂器組”、“木管樂器組”、“色彩樂器組”五個部分。其中教師根據自身的特長,將每種樂器教學分配到擅長這種樂器的教師身上,教師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及不同年級的教學需求開發微課視頻課程。在“銅管樂器組”的微課視頻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結合三年級的“同伴進行曲”;在“木管樂器組”微課視頻開發的過程中,教師結合二年級的“單簧管波爾卡”等。
其次,音樂教師采取小組合作化教學模式,優勢互補。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教材內容不同,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不盡相同。在微課開發制作過程中,教師分成不同小組,對不同內容進行合理搭配。這樣不僅節省了教學資源,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目前,音樂教師初步完成了《搖籃曲》、《美麗的黃昏》、《認識口風琴》等微課的視頻創作,這對下一步的音樂微課視頻開發制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再次,教師在微課制作過程中可以互相討論,共同提高。音樂教師在不同的微課制作過程中,對課程內容、課程目標、教學過程進行充分的交流溝通。在交流的同時,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水平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促進和提高。
3.確立載體,為音樂課堂提供服務。
首先,學校可以借助校園電視臺、校園黑板報,進行音樂微課預習工作。微課教學內容單一,時間較短,針對性和目的性強。在微課教學過程中,教學節奏非常快,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實現預習,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學校可以借助校園電視臺、校園天地欄目進行課前預習工作,這對音樂課的教與學都是很好的幫助。
其次,教師嘗試在現實教學基礎上,引入微課教學。音樂教師進行完實際的教學任務后,進行微課教學。播放完微課視頻后,有針對性地走入學生中間,進行個性化輔導。在后期課程安排和鞏固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進行微課教學的預習工作。教師在后期跟蹤過程中,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解,認為微課教學可以彌補當前音樂教學的諸多不足,并且有效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學生在微課學習過程中,對管弦樂器的掌握程度明顯提高,這與微課教學的生動性教學方式有明顯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目的地播放學生需要的音樂課程,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而且讓教師在繁重的教學過程中解放出來,有更多時間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進行充分互動交流。微課教學在音樂欣賞課中可以大容量地播放音樂視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效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
再次,家庭多媒體設備滿足微課的“補救式”和“個性化”學習訴求。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不盡相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微課教學可以將教學資源下載給學生,學生利用家庭媒體設備進行音樂課程的重溫和個性化學習。微課教學有著針對性強、教學時間短的特點,使得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師的講課節奏,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將微課資源讓學生帶回家,利用媒體設備進行再學習。以上這些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微課開發和使用過程中,音樂教師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教學設備滿足不了現有微課開發和教學;微課教學與現有音樂課程改革匹配程度如何;教學效果檢驗等,都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行解決和驗證。
四、結語
微課的開發和運用不僅能夠彌補當前音樂教學的不足,而且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豐富教師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轉變。教師可以有效性地針對學生個性化學習訴求展開教學工作,極大地提高教與學的靈活性和互動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音樂素養不僅得到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不同程度得到提高,符合當前教學改革的大綱要求,迎合未來音樂教學的發展趨勢,為進一步開展素質化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04):36-42.
[2]呂莉.“微課程”模式的啟示[N].中華讀書報,2013-06-26(22).
[3]岑健林,胡鐵生.微課:數字化教學資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術,2013(04):19-21.
[4]井恒.“微課”熱效應后的冷思考——小學信息技術微課教學實踐研究[J].教育信息技術,2014(0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