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陳錦飛
摘 要: 網絡信息資源的共享推動著教學的進步和發展。為順應醫學英語教學改革,豐富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于醫學英語的應用能力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作者實踐了基于網絡資源的醫學英語教學方式,總結了此教學模式的特色及具體措施,探討了網絡信息資源在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等方面帶來的變化,以及對未來工作的思考。
關鍵詞: 醫學英語教學 網絡資源 教學應用
隨著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醫學教育、醫學知識的更新可以通過網絡實現。互聯網為醫學生提供了緊跟時代前沿的醫學資訊,通過多媒體形式展現豐富、互動的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率。為實現醫學英語與醫學生醫院實習的良好結合,我們在教學中積極探索整合網絡信息資源的醫學英語教學模式。
一、高等醫科院校附屬醫院中醫學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醫科院校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對醫學英語開設了獨立的課程,但在附屬醫院的教學中主要側重于醫學實踐,對醫學英語缺乏足夠的重視。由于臨床教學中醫學理論和醫療實踐占據了絕大部分,而醫學英語沒有繼續在學校中的培訓,從而導致學生對學過的醫學英語缺乏應用能力,不能達到醫學英語教育的目的,影響醫學英語的學習效率。同時,醫學生只掌握了一些初級的學科或專業領域里常用的專業詞匯,在為期長達一兩年的醫學實踐中醫學英語應用機會較少,在聽說讀寫方面的技能掌握不足。此外,教學方式和內容需要改進。過去附屬醫院中醫學英語教學著重醫學詞匯量的提升授課方式單調,忽視對學生的實際能力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這種教學方式和內容重閱讀能力,主要通過傳統翻譯法,學生缺乏自覺主動的提高英文應用能力,交際能力低下,收效甚微。綜上所述,我國高等醫科院校附屬醫院無論在師資力量、教學模式和學習目標等方面,和其他非英語母語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多數學生在完成大學英語考試后就較少主動學習英語,參加醫院實習工作后,因為時間、條件有限,只能掌握某些亞??频牧闵⑨t學詞匯,閱讀一些英文文獻,但不能進行口頭交流,英文書寫特別是在英文論文撰寫中不能用自己的語言自由表達,表達方式單一。隨著醫學國際化交流的要求不斷提高,為培養有較高專業英語交流能力的醫學生,高科醫科院校附屬醫院中的醫學英語教學必須得到重視,推動內容、形式的改革。
二、基于網絡資源的醫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醫學教育平臺為醫學生、醫生提供了醫學理論、新知的英文文獻和基于多媒體的在線互動教育內容。這些可以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同時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我們積極探索實踐網絡化的協作互動的教學模式,要求本專業的學生在實習之余利用英文網絡資源自學。在實習工作中,教師組織指導相關教學活動檢查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導學生完成英文論文的撰寫。
(一)創造有利于教學改革的教學條件。
1.推廣、指定專業相關的醫學英語網絡資源。為適應醫學國際化交流的需要,我們對本專業實習本科生和研究生要求熟悉并運用medscape(www.medscape.com)、nccn(www.nccn.org)和pubmed(www.pubmed.gov)對本專業知識點進行自學和總結。這三個英文醫學教育平臺分別從綜合性醫學知識和病例探討、專科臨床實踐指南和醫學科研的角度,以英文文獻和專家討論的音、視頻形式提供自學方式。通過學習,學員可以在初步了解和掌握專業英語術語、縮略語的同時,鞏固聽說讀寫譯技能。
2.培養醫學英語教師。合格的醫學英語教師+臨床醫師的培訓和發展非常困難,主要是因為缺乏培養醫學英語交流人才的正規課程,在繁重的臨床工作之余,在缺乏英語交流的環境下,鞏固和提高臨床醫師的英文交流能力十分困難。在醫學英語交流領域,尚未提供針對臨床醫師的進修課程。缺乏語言交流環境是導致臨床教師聽、說、讀、寫、譯多方面能力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我們針對這方面的匱乏,對臨床醫師設立了每日以英語晨讀英文文獻30分鐘和每周以幻燈形式解讀英文文獻的制度,對具有博士學歷的醫生提出每年撰寫一篇英文論文的要求,通過邀請國外醫學專家講課、支持本科室醫生出國參加國際會議的方式鼓勵醫生進行國際化交流。這種自我培訓的形式已在本科室堅持實施了3年時間,提高了醫生英文閱讀理解、口語表達、英文書寫能力,通過不斷強化記憶和創造語言應用環境,使醫師的專業英語知識和使用技能得到了鞏固和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二)推進基于網絡的協作互動式的教學模式
1.在教學中,網絡教學在“人機交互”基礎上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例如在medscape網站中對于臨床疾病的知識點教學后有自測試題,病例分析多媒體教學中有同步病例處理的測試題,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醫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通過試題鞏固、提高對知識點的掌握,互動形式的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和學習興趣,體現了“網絡教師”和學生的協作式學習。
2.網絡技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medscape和nccn教育資源是免費共享的,我們是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具有獲得pubmed全文資源的優勢,豐富的學習資源供學員自主選擇學習;臨床教師通過學習平臺提供的自測試題可以良好地評估、督促學生完成專業英語的自我學習。同時,我們充分利用學習平臺,開展小組活動,讓學生在討論中運用醫學英語表達獲得的知識。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在教學中,我們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利用網絡教育平臺開展聽力、口語等教學活動。此種教學模式設計如下:(1)課前知識輸入:就本專業某一種疾病結合課內外中英文資料自學;(2)課堂吸收內化:教師通過準備中英文結合幻燈對知識點授課,學員協作式學習。教師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基于臨床實踐遇到的病例場景為例,鼓勵學生參與互動,鼓勵學生與南京醫科大學留學生通過互助形式交流學習內容,提高了學生協作式自主學習能力。課本知識和網絡資源材料相結合,學生分組協作,組員輪流做英文匯報。(3)課后網絡化自主學習:語言學習需要量的積累,學生根據教師在課堂提出的問題,通過網絡資源搜索答案,使用英文文字和口語表達的方式對該問題進行解答,完成語言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和主題相關的文化信息輸入和輸出。
2.醫學英語能力的考核形式:對于進入臨床實習階段的醫學生,醫學英語并不是一門必修課,沒有試卷形式的考核。基于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我們采用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完成學習評價。例如要求研究生就專業知識點或臨床病例準備30分鐘英文幻燈,在每半月1次的研究生例會中進行英文口頭匯報;要求本科實習生積極參與研究生例會和醫生的業務學習;要求研究生學習期間至少完成一篇英文論文發表。這些考核方式促進了學生在專業英語的靈活運用,使學生有學習的要求和動力。
三、反思和感悟
(一)充實英語學習資源
在網絡英語教學資源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多元化的網絡英語學習資源的渠道,提高醫院網絡覆蓋水平,為學生實現自主化、個性化、多樣化學習提供便利的條件。
(二)調整完善考評制度
實踐嘗試后發現還有一些地方有待改進,比如形成性評估的要素可以更細化,對網絡平臺提供的評價體系可以進一步改進,適應本科、研究生不同的醫學教育需求,保證測評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三)提高醫生的專業英語能力
網絡化教學模式使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等都發生很大的轉變。教師需重審和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教學活動,加強自身通過網絡平臺的學習,提高英語能力和教學能力,通過創造豐富生動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實踐和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興趣和能力。
四、結語
新的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學活動,提高了學生和教師的自主學習能力,網絡資源容易獲得,也為學生和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創造了有利條件。形成性評估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傊卺t院實習階段繼續專業英語的不斷學習是一項牽涉臨床醫師專業發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系統改革工程。它對醫院醫師提出更高要求,臨床醫師只有通過不斷地對自身提出英語學習的要求,做好表率,才能引領學生在熟悉臨床業務同時具備國際化交往能力,推動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為了滿足信息化醫學人才的培養需求,我們還要繼續努力,探索多種教學模式,進一步推進專業英語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ShulmanLS.Knowledgeandteaching:foundationsofnewreform[J].HarvardEducationalReview,1987(57).
[2]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網絡與21世紀的教育革新[M].1998.
[3]李星,吳志杰,張勤峰.醫學英語教學要解決的問題[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8,1(1):27-28.
[4]陳正方.大學英語教學四年不斷線的醫科模式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02,(3):115-117.
[5]陳淑霞.加強與改進高等醫學院校醫學英語教學工作的若干思考[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4(5).
[6]寧靜.醫學英語教學面臨的挑戰與改革設想[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4,(1):11-13.
[7]張燕,吳新煒,張順興.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醫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