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強
摘 要: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實現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前提。要在物理教學中滲透閱讀能力的培養,就要充分利用課堂。
關鍵詞: 物理教學 閱讀能力 培養方法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物理學科教學實施指導意見》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指出:“物理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使用各種文字課程資源,指導學生閱讀,拓寬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科學的熱情。文字課程資源包括教科書、科技圖書、報紙、科技期刊、各種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輔資料等。”現實教學中,大部分物理教師都忽略了這項規定,把學生閱讀書本歸結為文科范疇,或者認為是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求。平時評判一個優秀的富有教學經驗的物理教師標準是:平時教學根本不用教材,一根粉筆,就可以在黑板上演示各種典型例題……殊不知,這類教學已經偏離了《新課標》的要求,是典型的應試教育,理科學解題,文科學寫作,不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
新一輪高考改革已經從國家層面認識到這種弊端,中學階段不能生硬地把學生分為文科和理科兩類,文科學生需要理科周密的思維推理,理科生也需要文科的人文閱讀作滋潤。
一、為什么要在物理教學中滲透閱讀能力的培養
1.這是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需要。人們通過閱讀汲取知識,通過閱讀認識世界,閱讀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活動。通過閱讀,可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只有閱讀“活到老,學到老”才不是一句空話。
2.書是學生實現閱讀的載體,物理教科書和教輔資料既然是書,那就要會閱讀,而不能把這類文字課程資源束之高閣,更不能把閱讀歸為語文等文科學科的教學要求,何況提高語文成績的重要手段就是大量閱讀。“正是因為學生自己的閱讀、感悟和積累,才提高了他們的語文成績。”(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語)
3.大量事例證明,在物理學科學習中,有較強的閱讀分析能力的學生往往比其他學生學得快,學得好。物理教育是國民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提高“全民閱讀量”,改變“我們國家民眾每年的閱讀量還不到有些國家人均的十分之一”的現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會見中外記者時說),在物理教學中滲透閱讀能力培養,顯得很重要。
二、提高學生物理閱讀能力的措施
“物理閱讀與一般閱讀相同,是一次完整的心理活動。它包含對文字、符號、模型等的感知,對物理術語、圖表的深入理解,對物理概念的牢固記憶等各種心理活動”。而物理語言與日常語言、書面語言不同,它具有嚴謹抽象、高度概括等特點,使得物理閱讀又有不同于一般閱讀的特殊性。
通常認為,閱讀有精讀、泛讀、選讀等,而大多物理概念較抽象,語言表述邏輯性較強,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除了對有關物理量感知外,還要學會逐步運用物理研究方法,對物理概念、物理規律進行提煉,如運用比值法、類比法、建模法等。為最后達到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和應用,在物理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善于應用泛讀、選讀、精讀等方法。
1.用泛讀的方法指導學生閱讀目錄,明確本書有幾章,每章有幾節。以魯科版3-2為例,這本書共5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講電磁理論,包含第1、第2章;第二部分主講交變電流和變壓器理論,包含第3、第4章;第三部分主要是傳感器理論,內容不多。這本書重難點在第一部分。
2.用選讀的方法指導學生閱讀某節,明確本節重點是什么。學生怎么才能知道本節的重點呢?看篇幅的長短。出版社核算一本書的成本時,不會對無用的內容進行過多描述,增加書本的頁碼張數,造成無謂的浪費。發行前,一定要編者一審再審,刪繁就簡,最后定稿。根據這樣推測,一節課中,哪段篇幅最長,就是本節的重點內容,哪段篇幅第二長,就是次重點,由此類推。
(1)以魯科版3-1第一章第2節“靜電力庫侖定律”為例。本節共5頁,闡述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講“靜電力與點電荷模型”,占1頁;第二部分講“庫侖定律”,占2.5頁;第三部分講“靜電力與萬有引力的比較”,占1.5頁。由此說明,本節重點在第二部分。學生在學習本節時,重點閱讀第二部分。
(2)以魯科版3-1第六章第3節“洛倫茲力的作用”為例。本節共7.5頁,闡述二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講“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占4頁;第二部分分兩塊,第一塊講“回旋加速器”,占2.5頁,第二塊講“質譜儀”,占1頁。由此說明,本節的重點是“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第二部分的加速器為次重點。
3.用精讀的標準指導學生閱讀重點內容,明確重點內容是什么,明確重點內容的關鍵詞是什么。學生怎么才能知道重點內容是什么呢?關注黑體字(若沒有黑體字,重點內容由教師點題);學生怎么才能知道關鍵詞是什么呢?關注主語和賓語。語文語法中有說:主謂賓,定狀補,主支干葉分清楚;定語位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后補。
(1)以魯科版3-4第一章“機械振動”第1節“簡諧運動”為例。本節中第二部分“彈簧振子的振動”的重點內容是什么呢?本節有段黑體字“如果物體受大小跟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總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復力作用下的運動叫做簡諧運動”。這句關于簡諧運動的描述很長,關鍵詞是什么呢?——“回復力和運動”。什么樣的回復力?答:大小與位移成正比的回復力,方向總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復力。很抽象的物理概念,通過這樣的閱讀,就能讓學生快速捕捉到關鍵所在。
(2)以魯科版必修1第四章第3節“摩擦力”為例。本節中第一部分“滑動摩擦力”中有一句話“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接觸面相切,并且與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這句關于滑動摩擦力方向的關鍵詞是什么呢?教師指導學生閱讀,關鍵詞是“相切,相對運動,相反”。那,什么是相切,什么是相對運動。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實時用例子加以佐證。本節的第三部分“靜摩擦力”方向的描述中,也有句話“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接觸面相切,并且與相對滑動趨勢的方向相反”。這句話的關鍵詞是什么呢?用相同的問題提問,學生一定可以給出正確答案。這樣教學,既教會了雙基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3)以魯科版必修2第四章第1節“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為例。本節第一部分“線速度”中關于線速度的定義是什么,公式是什么?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有這樣一句話“通過的弧長S與所用時間t的比值可以描述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快慢,即,v=■”。同理,本節第二部分“角速度”的定義是什么呢?也有句“用半徑轉過的角度φ與所用時間t的比值來描述物體轉動的快慢,即,ω=■”。教師教學時,可強調,物理研究方法常用比值方法定義物理量。又如,3-1第一章“靜電場”第3節“電場及其描述”中,有一段關于“電場強度”定義的黑體字“電場強度是指放入電場中某點的電荷受到的電場力F與它的電荷量q的比值,即E=■”,類似例子,不勝枚舉。通過教師歸納總結,就可以扭轉初學者“物理概念定理或研究方法是那么枯燥和生硬”的慣性認識,原來物理概念和研究方法是如此的有血有肉,如此實在,充滿趣味。
三、培養學生物理閱讀能力的意義
1.培養閱讀能力,凸顯物理教材的引領功效。“物理教材是在充分研究教育教學原理、社會發展、物理學科特點、學生心理生理特征等諸多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制而成”。教科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有助于充分發揮物理教科書的功能。
2.培養閱讀能力,加強學生個體發展。學習能力有兩個層次。首先是學會,就是基本的學習過程;其次是會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是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要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就必須從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做起。
我們常說教學最終要回到原點,原點是什么,原點就是回歸課本。“閱讀只是給我們提供一些知識素材,是思考把所讀的內容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語),會閱讀,會思考,這才是教育的真諦。把物理學當成一座大廈,若僅僅會做題,那充其量是會砌墻的工人;若是會思考如何才能砌得更快更好,那就是師傅;若是會想象,全部砌完后,這座大廈像一件藝術品,那他就是設計師,就是專家。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提出:“促進學生自主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實現這一教育目標,培養物理閱讀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物理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文字課程資源,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滲透閱讀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有效地閱讀。
參考文獻:
[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物理學科教學實施指導意見.
[2]李志強.重視“閱讀”教學形式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08(1).
[3]陳真.學生的自學意識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資訊,2008(24).
[4]劉艷.淺談如何提高學生的物理閱讀能力[J].學周刊,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