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佩佩
摘 要: 在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下,小學美術老師應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模式,培養小學生的美術感知力,解決美術教學中面對的難題。本文對互動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課堂的應用進行分析,供專業人士參考借鑒。
關鍵詞: 小學美術 互動教學 教學模式
小學美術教學應更改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學校要提高對于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大師資力量的投入力度,利用互動課堂的方式,培養小學生藝術感知力,提高學生藝術鑒賞能力和感受思維水平,提升小學美術教學水平。
一、互動教學模式的優點
互動指雙方或多方通過信號和行動的傳遞,在交流方面形成一定的反饋過程。互動教學是讓老師和同學之間、學生相互之間通過教學的互動,重點在于凸顯教學主體之間相互的影響,建立師生之間的關系,最終強化教學效果。在教育生態學研究中,課堂教育是一種具有比較特殊關系性的微觀系統化內容,在整個過程中,老師和同學分別是兩大類型主體,老師和同學兩方面都有主體地位。生態化課堂教學互動是一種主要性的教學模式,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強調老師的主導地位,整個教學環節變成一種良性的循環互動,提高學生的課堂主體參與性,強化教學效果。
二、美術課堂應用互動模式存在的問題
1.教師認識不足。一些小學美術老師對于互動教學的認識不足,片面地將其劃分到某個特定的環節中,在師生討論或是教學導入中才會應用該環節,互動教學效果不佳。
2.缺乏學生間互動。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動嚴重不足,老師在整個教學活動的組織和設計過程中無法及時有效了解學生主體的感受和反饋。長久以來,老師習慣將自己放在主體的位置上,是整個教學的主導者。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學生之間的互動能夠有效開發創造潛力,激發學生的欲望,提升學生的藝術感受。
3.師生互動表面化。隨著新課改的落實應用,部分小學美術教學中開始應用互動課堂模式,然而,所謂的互動模式過于表面化,課堂中組織系列化的互動活動,教學目標和內容脫離小學生的生活,并沒有起到作用,整個互動過程流于形式。
三、互動模式教學目標
互動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應用,需要重視教學目標核心因素,根據小學美術教學實際狀況,對互動教學的實施目標進行總結。首先,互動教學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美術課堂不僅需要教授學生基本的美術知識內容,更重更的是需要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其次,互動教學促進學生美術綜合能力的發展,利用課堂上的有效互動,提供更多靈活的動手表達機會,讓小學生的美術感受等能力進一步提高,陶冶藝術情操;最后,互動實施全程中學生需要作為主導性人物,老師是整個互動的組織和引導者,互動的根本為最大限度地帶動學生全面發展。美術互動過程要調節老師和學生的矛盾,提升主觀能動性。
四、具體的應用
1.情境創設。小學生生長環境不同,年齡較小,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具有不一樣的性格和思考方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有一定的特點,老師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幫助學生強化藝術欣賞能力,將美術學習融入實際中。將教學知識點結合實際的生活問題,考慮不同美術課程內容的要求標準,預先設置合理的美術教育情景,構造出有效互動的課堂條件,展示在學生眼前,引導學生感知藝術美感,讓學生融入情境互動中,在感知中接收到傳遞的信息。
例如借助各種現代化的教學資源設備播放相關情景,設計相關的文件或是資源,積極引導學生共同的欣賞,通過觀看、分析、討論、表達系列化過程表達對于美術作品的感受,對于美術作品提出建議批評,提高綜合能力;老師布置一定的主題讓學生進行藝術表演,師生之間或是同學之間互相配合,通過表演將自己對于美術作品的感知表達出來,在完成賞析之后寫下自己的體驗,激發大家的共鳴。教學情景的構建需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尊重學生的感受,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跟隨教學設計環節展開有效的互動。
2.有效利用資源。美術教學內容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教學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讓學生主動發現美、創造美。藝術能力的培養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互動教學模式中,老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將藝術感受逐步擴展到生活感受和體驗中,有效利用各種資源,將美術教學的范圍延伸到更加廣闊的區域,發揮資源的優勢,構建更好的教學條件。教學資源具體劃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兩種類型,學校內部的資源包括圖書、教學設施等,校外資源包括各種自然環境的藝術美、歷史文物等資源。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應用,老師還可以借助網絡資源,合理構建課堂互動話題。
例如從學校的環境著手,校園生活中的美術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借助學校的環境,走廊或是門廳上展示相關的名家美術作品,課堂上老師適當借助利用,讓小學生主體感受到藝術氛圍的熏陶,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培養感知能力,通過互動交流,表達對于校園內部藝術作品的欣賞感受,幫助豐富學生的感受體驗,讓學生的情感能夠升華。或是美術老師利用電腦幫助互動教學的落實,構建美術資源庫,學生利用業余的時間,根據自己的需要查找具體資源,在課堂上利用集中的時間,發表看法和意見,和老師相互討論自學的感受和認知,老師適當給予指導和提示。
3.合理轉化師生互動角色。小學美術教學工作中,老師在整個互動環節實施中扮演引導者、指導者、參與人的重要角色,在某種特殊的時刻,老師需要合理地將這三種身份轉化,帶領學生學習美術專業基礎知識,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深入探究,最大限度地發揮角色的作用,帶動學生參加整個互動環節,適當融入藝術情感體驗,加入情感元素之后,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學生的心理壓力有所降低,便于增強教學效果。小學生作為課堂中的另一主體,需要主動接受知識,藝術來源于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在再次的創造中表達對于生活的見解。學生作為互動教學實施的中心人物,是互動教學的合作者、反饋者、主人翁。培養小學生未來能自主進行深入的藝術欣賞能力,采用合作手段,進行基礎美術知識教育教學后,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提出自己所困惑的問題,同學之間的小組討論分析,老師進行詳細耐心的解答,在解答的基礎上拓寬相關知識面。
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利用互動教學模式,需要考慮小學生的性格、年齡特點,利用校園的環境,給予小學生表達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全方位的互動,提高小學生的感知力,激發學生的藝術學習興趣,培養美術欣賞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婷.小學美術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實踐[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
[2]趙鵬.互動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應用實踐[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