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蘭
摘要:群眾文化是是以人民群眾的活動為主體,群眾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是人民創造的,群眾文化的蛻化和演變,是全部文化的歷史。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群眾創造的一切文化被文化的“先驅者”總結、推理、凝煉為有規則的形式。中國文化在20世紀后半葉崛起,新時代,新生活。跟隨著我國跨時代發展的腳步,我們悄然的涌入了21世紀。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豐富了人類生活,提高物質生活質量,也讓我們對群眾文化有了更深的認知。
關鍵詞:新時期;群眾文化;思考
中圖分類號:G2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26-01
為了響應黨的十八大號召,建立新時期繁榮、豐富、多元化的群眾文化,我認為應當從具體情況出發,展現文化特色,增強群眾文化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搭建平臺,創新載體,拓展群眾文化的廣度與深度,清晰職責分配,建立體制,使群眾文化得到新一輪的洗禮與發展。
一、 構建文化發展新格局
培養人才,為群眾文化隊伍輸送新鮮血液。隨著文化不斷地發展,新時代、新力量、新創新和新的載體引領著文化的發展趨勢。走進群眾,發揮群眾文化的感召力與生命力,增強文化創新,開發群眾文化富有的內在潛力。開發活動場地,為群眾文化的開展提供硬件保障。要讓鄉村文化走進城中,同時也要讓城中文化滲入到鄉村中去。凸顯地方文化特色,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習俗,汲取國內外新鮮元素。使我國的群眾文化更加的豐富。思想和藝術相結合。跟隨時代的腳步,群眾文化不單單體現在宣傳政治方面[1]。在當代,三個“文明建設”是群眾文化的主旋律,服務對象是廣大群眾。
二、明確職責分配,建立系統的群眾文化體制
(一)從全局出發進行謀劃
群眾文化應當是城鄉發展規劃里面的一項重要舉措。應當提前對群眾的文化需求做好事先的調研工作,了解群眾文化的主體、環境、背景、需求,由此制定出科學的發展措施。真正做到用文化豐富生活,用文化來增強經濟建設。
(二)推動群眾文化建設
開展一系列群眾文化推動工作,吸納優秀的文化人才。無論是民間文化、民族文化還是國際文化,都應互相吸納與創新發展[2]。選取高素質文化人才作為指導,引領群眾共同激發文化活力與創造力。可以定期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各種文化活動競相舉行。建立一支感召力強、精神飽滿的群眾文化隊伍。
(三)各部門互相協作
要想認真落實這一政策,需要各方的積極配合,加大對群眾文化的投入。各級政府應加大本地方的文化財政支出與預算,可以設立專項基金來補助文化發展滯后的部分地區,根據情況的需要可以聯合地方大型企業共同規劃本地區群眾文化發展,提升本地區的文化軟實力,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積極聯合社會各界精英人士為文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四) 改革創新文化發展方式
加強國內外文化交流,通過互聯網與媒體宣傳文化發展戰略,讓民俗文化與國際文化接軌,開拓群眾的視野,使群眾充分了解并體驗國內外文化的魅力。積極探索發展群眾文化的新途徑,形成政府、群眾、社會三方投入相結合的多渠道的文化機制。
三、提供群眾文化交流平臺
(一)善于聽取群眾的意見
盡量按照群眾期望的方向處理問題。分析和嘗試新辦法新措施,采取接近群眾、地方、企業的方式解決問題,利用群眾集體的宣傳力,地方有限的決策權,企業強大的號召力,延伸文化發展的空間。不能因為一系列限制問題打消人民群眾深入文化中的積極性[3]。我們應該經常組織一些文化交流活動,形式要多種多樣,不能只是單一的呈現以往的比賽、競技、交流方式,我們要不斷地向前看,追求創新,在不同的新形式的載體上傳播群眾文化。我們充分的要給予不同年齡段的人充分發揮展示的機會。針對于學齡前兒童,我們應給他們更多認識、熟悉、了解文化的機會,讓他們在成長的初期就更能了解國內外的多種文化;對于青少年,我們要給他們充分創新的空間,他們有奇特的想法,對這個世界有不一樣的看法,把文化帶給他們,讓他們去探索更深的奧妙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不斷地升華;對于老年人,我們要注重他們身上沉淀著幾十年文化的氣息,他們是群眾文化進步的奠基石,會把傳統的文化基因交給我們。群眾文化本身就是從群眾中來,又走到群眾中去,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二)守護現有的文化
發展傳承現有的文化是我們必須要走的道路,但是我們在傳承發揚的同時更應該積極尋求新文化活動的新載體。群眾文化最大的特性是輻射面廣、吸引力強、參與面大,我們要充分發揮這個優勢。面對不同人群、地域、年齡設計各種群眾活動的新型傳播方式,比如舉辦社區文化比賽、民族文化交流活動、詩詞歌賦等創作活動,同時隨著科技互聯網不斷地發達,我們可以組建更多的活動組織,把一個活動愛好者擴大到多個活動愛好者,使一個單一的個體變成整體,一個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一個團隊的力量是無限的,我們應該讓每個人參與到群眾文化當中。
另外,我們需要注意,不能夠單一的發展某一種文化,某一地方文化,或者是某一特色文化,我們需要全面關注,現在群眾文化在普遍城市中均有體現,但是還并沒有完全深入鄉村中去[4]。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現在一些基本的活動設施并沒有走到一些偏遠的鄉村,所以我們要盡快的讓一些城市較為普遍的娛樂設施、活動設施走進鄉村,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這樣群眾文化才會更好的延續發展。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積極發現、發揚、傳承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讓更多的人認識那些不曾了解的傳統文化。我們在延續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譜寫新的文化章程。
結束語:
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至高無上。賦予藝術以更崇高的意義。群眾文化的個性,是21世紀文化格局中不可代替的地位與作用的彰顯。群眾文化在當代文化建設特別是在中國先進文化建設中必將引起應有的重視。群眾文化,從群眾中而來,又走進群眾去,群眾是群眾文化運輸的交通要道;群眾是群眾文化始終保鮮的容器;應該讓文化走進群眾,讓群眾更接近文化。
參考文獻:
[1]王明霞.如何做好新時期群眾文化工作[J].企業文化(中旬刊),2014(4):285-285.
[2]邵珠香.新時期如何做好群眾文化工作[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5,12(7):219-219.
[3]姚剛.新時期如何做好群眾文化工作[J].大眾文藝,2014,22(1):29-30.
[4]王瑋瑋.新時期如何做好群文工作的策略分析[J].群文天地,2012,14(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