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對在服裝專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重點針對服裝專業的招生現狀和服裝行業的就業形勢,闡述了中職服裝教育與社會人才需求的矛盾,結合當前中職教育的特點,提出了服裝專業教學改革的措施,包括改革知識結構體系、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開展模塊式教學和運用訂單式教育模式等。
關鍵詞:服裝行業;中職學校;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7-0115-02
收稿日期:2016-03-20
作者簡介:廖貴燕(1967-),女,惠東縣惠東職業中學,中學服裝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與工程。(廣東 惠州/516300)。
一 、服裝專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服裝專業是惠州地區20世紀90年代各類中職學校的骨干專業,為珠江三角洲等廣東地區服裝行業提供了大量服裝專業人才。根據筆者從事職業服裝教學多年的經驗,對本校服裝專業的發展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服裝行業的就業形勢
技術落差大,畢業生難以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服裝企業用人,要求的是具有完成某工種工作的從頭到尾的工作能力,它可能涉及服裝材料、服裝心理學、服裝工業管理、服裝結構等多門學科知識中的一部分。而中職服裝教育大都采用學科課程教學。對于所授知識在企業中是如何組合、如何運用的不甚關心,與企業人才需求多樣化形成矛盾。
目前我國各大中職學校的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均普遍存在培養目標不清晰、辦學層次模糊,專業設置結構單一、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形式枯燥的不良局面。往往中職學校培養出來的服裝設計專業人才缺乏較強的實踐能力、變通的設計思維與敢于拼搏的實踐創新精神,因此他們很難適應服裝行業瞬息變幻的發展趨勢,與社會對綜合服裝設計人才的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
(二)服裝專業招生現狀
就服裝業而言,即便是簡單的純加工也較難接單,即便是接到了外單,但原材料、輔料、包裝用料不能本地取料,在成本控制上不得不讓商家頭疼,落在一線操作工手上的利潤就更是少之又少,此外,由于服裝行業的季節性十分明顯,導致服裝行業從業人員的工作時間長,每天的工作時間常常在13、14個小時以上。
對于服裝專業這樣一個以女生居多的專業來說這些因素自然使得考生們對服裝專業望而止步,使其逐漸成了學生報考的冷門專業。因此,服裝專業招生一度困難,還差點因招生人數不足而面臨停辦的命運,即使是在學校教育轉機的這兩年間招生人數也未見有較大的增長。
二、服裝專業教學改革方案
(一)整合專業課程
對于服裝結構課程,根據服裝企業基層的管理人員、樣板工等職業崗位實踐的內容開發校本教材。以針對企業工作崗位的服裝工作流程為教學主線,由簡單到復雜,并結合相應的理論知識講解;給學生提供模擬的情境教學環境,內化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從頭到尾實際操作的直接經驗。
對于服裝設計課程,將服裝色彩與服飾圖案、服裝構成基礎、服裝美學、服裝材料、服裝畫技法、服裝設計、服裝服飾史、手工染繪、形象設計知識攏和在一起。這有利于學生從各個方面去掌握服裝設計的專業知識、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對于服裝縫制工藝課程,依據服裝企業基層的管理人員、樣衣工等職業崗位實踐的內容開發校本教材。刪去原有授課內容中難度較大而不實用的部分,加入工藝單的編寫等內容。以針對企業工作崗位的服裝工作流程為教學主線,并結合相應的理論知識講解;給學生提供模擬的情境教學環境,培養學生從頭到尾實際操作的直接經驗。最后參考職業技能鑒定的要求,以標準化目標教學的標準定人、定時進行考核。
(二)整合選修課程
在第一、二學期開設服裝設備、服裝市場營銷等課程作為限定選修課。限定選修課程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學習。在第三、四學期開設自選選修課,培養不同個性、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獲得幾項不同的專項技能。這些自選選修課以職業資格導向,以模塊形式組合,以考取相應的技術等級證書為考核內容之一,使學生掌握多個單項技能,從而達到技能的復合性,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
(三)整合實習課程
實習課程要“仿真”企業生產的實際,運用模擬的情境,促進學生掌握完整的制作工藝流程。這有利于學生從整體意義上理解每一個工作任務,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四)相關檢驗及考核
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重點是考查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實踐教學的考核方法主要采取現場操作等綜合考核方法,單純筆試的形式應該減少;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與社會技能證書考核相結合,以職業技術中級工證書作為主要考核項目來評價教學效果。
三、服裝專業教學改革的反思
在進行服裝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的過程中,筆者認為職業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結合專業課程,完成實踐環節。關鍵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師資建設
雙師型師資力量的建設是教學改革的前提,專業教師必須了解企業生產的最新工藝和技能,必須深入到生產第一線,了解生產單位和部門的任務情況等,了解這些任務是通過何種技術手段以及何種技能來完成的。
(二)定單式教育模式的籌建
定單式教育的培養目標明確,教育內容吻合企業要求。學校根據市場需要來培養人才,學生一旦進入就業崗位,就能進入狀態,適應能力強。同時減少學生的就業壓力,使學生能夠靜下心來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和操作技能。
(三)多樣化培養目標的教學體系的構建
從培養人才的精細劃分入手,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在統一修完必修的課程內容后,根據其自身的特長及優勢再選擇專業不同方向的學習內容。
傳統的服裝職業教育體系運行多年,易使人產生思維定勢,大幅度的教學改革必然會產生各種問題。如校企合作不順暢、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學校要與用人單位一道努力,把教師引向或推向社會和企業,要充分借鑒國內外職業教育的經驗,結合專業的特點努力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四、結論
綜上所述,中等職業教育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職業教育正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我國的職業教育事業一定會不斷進步,走出一條既符合社會需要,又利于自身發展的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顧紅亮,周屹.杜威教育主體觀及其啟示[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1).
[2]鄒曙光.服裝專業口徑教學模式的設想與探索[J].服裝設計師,2001(10).
[3]王珉,潘先偉.論高職服裝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10).
[4]蔣紅英.服裝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初探[J].惠州學院學報,2003(4).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