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不斷推向深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已在全國大范圍開展。高效課堂主要采用學生自學、小組交流、學生展示演示、教師引導輔導來完成,真真正正的把課堂交個了學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課堂教學是新時期教師所追求的目標。本文從小學課堂調研入手,指出了當前在語文高效課堂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高效課堂;多媒體;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302-01
高效課堂是在課堂上將學生積累的知識、獲得的能力、激勵的情感以及產生的學習期待達到效率的最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經過前期的探索,許多學校紛紛制定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課堂模式,各校之間也開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動,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位聆聽者。但聽過、看過、研討過之后發現農村多數老師還停留在以往的教學習慣中,還不能完全領會什么是“高效”,對高效的理解單一簡單,脫離不了傳統教學模式。經過對我鎮3所小學高效課堂的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存在問題
1、多媒體運用過多,學生想象能力的匱乏。在教學過程中,個別老師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進入學習課文情景之中,在開課開始就直接播放相關音頻視頻,學生帶著突然的感覺看完后,老師讓學生說一說感受,學生只能極簡單地說一個詞或一句簡短的話,幾乎沒有什么描述性的語言,更沒有多少情感的流露。在引導學生學習過程中,一些老師脫離開課文,分別以不同的視頻出示(甚至有的文字也用視頻代替),讓學生看后說感受。殊不知,過早或過多的畫面或視頻呈現,只是在不斷地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受,甚至變得眼花繚亂,不利于學生想象力的提升。此外,在沒有對所教授課文讀、悟之前,就直接呈現文中的“重點知識點”讓學生品讀,這樣就顯得牽引明顯,學生的學習是處在被動的地位。
2、老師“主導”過多,學生本位出現偏離。一些老師在引導學生回顧課文主要內容后,就讓學生齊讀課題,緊接著一連串地問,表面上看起來很順利,實則讓人感到學生們答的很機械。老師之所以這樣問,其原因就是不能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生緊緊地“抓”在手上,致使他們在不停的回答中,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更沒有得到思維能力的訓練。一位老師在執教人教版第三冊《識字7》時,把所有動物名稱都板書在黑板上(這花了很多時間,完全可以用課件展示),之后又拿出制作好的詞語卡片讓學生開火車讀。這大可不必,因為課件展示就已經一目了然了,老師追求的是手段的多樣化,也表現著一種強烈的“主導”的意識。
在引導學生記字、寫字時,老師不遺余力地引導學生一個一個地認識生字,然后分別組詞、說記法,老師想了很多很好的方法讓學生記住生字,我覺得還是“抓”得太緊,放手不夠。可以給學生更加自由的空間,讓他們更自主地識字、記字、寫字。比如,呈現所有生字,讓學生觀字、說字、討論、匯報,不僅節約時間,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自由發揮聰明才智,這樣,課堂會顯得更加和諧、生動。
3、老師分析過多,導致“語文味”的淡薄。對文本分析過多,一直是許多老師的通病,雖課改已有十年之久,老師們的觀念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分析過多仍然存在。一位老師在教《鹿和狼的故事》時,雖然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架構起開放式的課堂,但在學習過程中,卻走入了“分析過多”的泥潭,忽視了對文本內容的朗讀和感悟,喪失了語文應有的味道。
4、忽視大膽質疑,導致主動探究意愿不強。在參加了一些研討課、觀摩課后,我發覺很多老師很少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有的老師激趣引入后就帶領學生直入文本,引導學生找出重點的詞句進行分析研究、朗讀討論;有的基本上是老師問,學生答;有的是以幾個問題呈現,作為導學題,讓學生對照問題展開讀與議。這樣的課堂,直接導致學生在被動地學習,他們的學習目的或是為了完成思考題,或是為了回答老師的提問,沒有主動探究的意愿。即使老師用了很好的激勵方法讓學生走進學習當中,探究的意愿也不夠強烈,學習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我以為,課堂的高效取決于學生主動學習,所以,老師引導學生主動質疑是建立高效課堂的前提。
二、對策建議
1、擺正現代技術和發揮學生想象能力的關系。提高多媒體的應用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是在解決重點、難點時需要幫助引導、說明或激發興趣和情感時適當地運用,切不可一味追求畫面的精彩、形式的多樣,那樣就顯得泛濫了。
2、給學生自由思考的時空才是創建高效課堂的前提。老師立足“主導”,適時點撥評價,充分相信學生,才能解放自己。課堂永遠是學生的,一切問題的設計都應以發展學生思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為前提,而不是一問一答,只停留在對文本表層的理解上。老師應該大膽轉變觀念,要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自由思考的時空,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把學生向縱深處引領,讓他們的思維得以激活,能力得以提升,學生個性化的理解與感悟才會彰顯,課堂才會有更多、更精彩的生成。
3、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要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所以,課堂上,當學生對文本有所感悟時,要及時激勵他們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在讀中培養語感,升華感情。
4、形成學生自主探究習慣和探究能力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途徑。老師要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強烈愿望。只有激發起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有疑,就會思考,就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識。要注重引導學生從課題上質疑,從文中質疑,從學習過程中質疑。老師要尊重學生的每個疑問,保護他們的質疑心理,引導他們提煉問題,再鼓勵他們進行自主、合作式地朗讀、感悟、解疑、匯報……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主動地投入學習,才會激活思維,形成探究習慣和探究能力,學生參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才有保障,如此,才有可能實現課堂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