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欣 喬玉娟 司巧巧 余濤
摘 要:盈余管理作為會計學界的熱門話題,一直備受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對于盈余管理的定義、動機的描述也是多種多樣的。現階段,盈余管理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本文總結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對盈余管理有更深的理解,以及為企業提供一點參考。
關鍵詞:盈余管理;動機;研究方法;文獻綜述
1 盈余管理的定義
Healy and Wahlen(1999)把盈余管理看作是發生在管理當局運用職業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規劃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時,旨在誤導以公司的經濟業績為基礎的利益關系人的決策,或影響以會計報告數字為基礎的契約的后果。陳建歧(2000)認為,盈余管理是指當企業能自由選擇會計政策時, 常選擇獲得效用最大化或使企業的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政策一種行為Scott(2005)認為,如果管理當局在一系列的會計政策中自行選擇,他們一定會選擇那些對自身效用或是公司價值最大化的會計政策。張祥建和徐晉(2006)認為,盈余管理是在不違反政策法規及會計原則的情況下,企業管理當局利用會計或是非會計手段,憑借一定的職業判斷,對財務報告中有關盈余信息披露或是與其相關的信息進行管理的過程,其目的在于誤導其他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對企業經營業績的理解或影響那些基于會計數據的契約,以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另外盈余管理與盈余操縱、財務舞弊及會計政策選擇是有區別的(涂云友,2006)。 相比較外國學者 ,國內學者對盈余管理的性質界定是相同的,都認為應是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 因此,本文界定的盈余管理是在指在遵循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前提下,企業憑借會計或非會計的手段達到特定期望的行為。
2 盈余管理動機
1、債務融資動機
Spiess和Affleck-Graves(1999)的研究發現,當管理者意識到股票價值被高估會通過發行債券或是股票的形式發出價值被高估的信號,從而通過這種手段對公司的盈余進行管理。劉娥平,施燕平(2014)的研究發現,發行公司在信用評級之前正向盈余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在信用評級之后公司存在明顯的負向盈余管理的趨勢,公司的盈余管理使得信用評級的作用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曹崇延,王阿靜(2013)對公司借款的研究也發現,公司在有借款行為的時候盈余管理的使用的頻率明顯增高。
2、應對稅收監管的動機
避稅也是誘發盈余管理的一個動機, 特別是對短期的盈余管理行為(陳琴,2010)。 呂敏和曾富全(2010)以 2001-2006年滬深兩市 A 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分析上市公司的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及其與所得稅稅負水平相關性,發現高稅率公司納稅籌劃動機更為強烈。但公司為了獲得稅收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相對較低的報告利潤,會使投資者和債權人對分紅計劃以及債務契約假設產生質疑。 雖然如此,我們仍可以將避稅動因的盈余管理與稅收籌劃結合起來研究,尤其是與跨國稅收籌劃問題相結合。
3、管理者激勵中的動機
Healy(1999)認為,盈余管理的出發點是因為獎金的存在,現代制度中的管理者和企業所有者是分離的,企業所有者根據企業經營者的財務數據或經營情況給予經營者一定的獎勵。Holthausen 等人發現,當管理者的盈余超過了獎金的額度時,管理者有將盈余調低的傾向。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所有者不能全面地了解企業的真實情況,只能通過經營數據來了解企業的情況,通過這些信息判斷管理者的經營情況并給予特定獎勵 。 何威 風,熊回,玄文琪(2013)通過對晉升激勵對盈余管理的研究發現,在存在晉升激勵下,管理者盈余管理的水平明顯提高,同時非國有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有更高的盈余管理來提升自己的職位。袁知柱,郝文瀚,王澤燊(2014)發現管理層持股以及薪酬激勵總額與應計盈余呈正相關,與真實盈余呈負相關,通過驗證發現管理層的持股計劃對整個盈余管理影響不顯著,但是管理層的貨幣激勵能夠明顯地降低盈余管理,這和國外學者的研究是不同的。
4、IPO動機
Teoh,Welch 和 Wong(1998)發現,首次公開募股的企業在前一年中有調整盈余,對公司的收項目進行調整。他們進一步研究了在首次公開募股后的幾年內公司還是有盈余管理的動機,公司會通過折舊政策和調整壞賬準本金率來增加公司盈余。張宗益和黃新建 (2003),陳共榮和李琳(2006)通過中國上市公司的數據也發現,首次公開募股的公司也有對盈余管理的動機,通過盈余調整在市場上表現出良好的業績。蔡春,李明,和輝 (2013)認為,首次公開募股企業不僅選擇盈余管理,而且采用真實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發行價格最大化,當企業面臨較低管制水平時,盈余管理更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發行價。孫威,郝洪(2012)通過盈余程度的研究發現,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企業在隨后的時間內公司的業績有明顯的下降,說明企業在首次公開募股的過程中明顯地提高了利潤,進行了高程度的盈余管理。
5、避免虧損的動機
蔣義宏(1998)提出了上市公司進行利潤操縱的動機是:在發行市盈率受到限制時為提高發行價格而進行財務包裝; 為獲得配股資格而進行財務包裝;為避免連續三年虧損公司股票被摘牌而進行財務包裝。陸建橋(1999)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對我國虧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進行了研究,認為虧損上市公司在出現虧損年份及其前后年份存在盈余管理行為。于文君 (2013) 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發生虧損后,管理者出于稅收、債務等目的進行盈余管理,通過會計政策等的調整,誤導投資者做出錯誤的判斷。謝柳芳,朱榮,何苦 (2013) 通過對退市機制頒布前后企業的盈余管理研究發現,在退市機制之前公司采用應計盈余管理,在退市機制頒布之后公司更多的采用的是真實的盈余管理。
3 盈余管理研究方法
1、具體應計利潤模型
因為總應計利潤模型估計盈余管理具有系統性誤差,而且只能評述企業的總體盈余管理水平;而對于具體的會計政策對會計方法選擇時和對特定行業產生影響的時候,總應計利潤模型就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因此,學術界又研究了從某些特殊的應計項目來估計盈余管理的程度,具體應計利潤模型就此誕生。它的特點是通過一個特定的應計項目或者一組特定應計項目來建立計量模型。最早運用該模型的是 Mc Nichols and Wilson(1988),他們對上市公司利用壞賬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問題進行了研究。
2、盈余分布方法
總應計利潤模型需要確定非操控性應計利潤,然后研究的準確度依賴于對非操控性應計利潤的有效估計。盈余分布法則是通過研究管理后的盈余分布來檢測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為。國內的許多研究也檢驗了ROE 的閥值點(6%~7%,10%~11%),證明了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盈余管理。Burfstahler and Dichev(1997)使用該方法研究表明盈余下降的公司有 8%~12% 運用會計判斷來增加盈余,而輕度虧損的公司有 30%~40% 運用會計判斷的方法扭虧為盈。
4 總結
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 IPO 的盈余管理、配股的盈余管理和 ST 公司的盈余管理等領域。對于盈余管理與債權人、公司治理、稅收、管理人員的薪酬的關系等領域的研究還是顯得很匱乏。這些都應該引起企業高度重視,也是我們進一步研究盈余管理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劉晴晴. 盈余管理文獻綜述[J]. 經濟視角(中旬),2011,05
[2]張炳紅. 中外盈余管理文獻綜述[J]. 財會研究,2011,17
[3]吳文鵬. 盈余管理文獻綜述[J]. 新會計,2010,12
[4]潘紅洋. 最新盈余管理文獻綜述[J]. 經濟論壇,2015,08
作者簡介
陳欣欣(1992—)女,漢族,安徽安慶人,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研究生,會計學專業。
喬玉娟(1992—)女,漢族,山東萊陽人,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研究生,會計學專業。
司巧巧(199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人,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研究生,會計學專業。
余濤(1992—)男,漢族,安徽六安人,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研究生,會計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