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
[收稿日期] 2016-07-19
[作者簡介] 劉 黎(1981-),
女,云南曲靖人,曲靖師范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摘 要] 城市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城市化不僅需要物質經濟的發展,更需要文化內涵的支撐。作為縣級小城市的嵩明縣,在滇中產業集聚區規劃的發展機遇面前,如何在轉型中保持自身具有的文化特色,以傳統的文化底蘊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實現自身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 城市文化;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
[中圖分類號] G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09-0095-06
2014年,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做出建設滇中產業聚集區的決定,規劃安寧、易門、祿豐、楚雄四縣市(西區)和滇中城市經濟圈中位于昆明東部的嵩明、尋甸、馬龍三縣(東區)為發展地域,這“有利于打造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戰略平臺……有利于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對于嵩明縣的發展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嵩明縣位于昆明市東北部,距昆明43公里,為昆明半小時經濟圈建設區,是滇中城市群規劃建設的東部區域。嵩明交通條件優越,為入滇重要通道,毗鄰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建有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個農業發展基地及職教基地,自然條件優越,境內河流眾多,屬溫帶和北亞熱帶混合型氣候,農業發展基礎雄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滇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云南歷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響。本文以嵩明縣為個案探究西部地區小城市的發展路徑,以助推社會發展。
一、嵩明縣文化資源現狀分析
目前,嵩明縣文化資源處于一種“散亂狀態”,沒有得到應有的整合和開發,一些文物資源正瀕臨消失的邊緣,一些民俗文化亦如此,在經濟發展的“沖擊”下也正在逐漸被“遺忘”。同時缺乏創新的大型文化企業,文化單位的主導作用不明顯,對城市文化的構建整合缺乏整體規劃機制,隨意性較強,具體而言:
(一)歷史文化及民俗文化
目前嵩明縣尚未建成反映當地歷史文化發展情況的博物館。博物館建設是對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及反映。因為博物館建設不是一個單一的體系,而是涉及到歷史、藝術、宗教、民族等多個文化共生元素。同時博物館建設還是對“傳統”的一種回歸、認可與傳承,畢竟我們是從“歷史”中來,這是根,未來的文化需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順勢而發展。隨著現代影視、流行歌曲等現代藝術及行為、意識思想的影響,民俗文化正在衰退,以花燈為例,據筆者調查,目前花燈流行的范圍僅限于老年人群,而且缺乏正規的訓練,多數為業余愛好者,且內容呈現出越來越“低俗”的發展趨勢。政府文化部門申報的全縣花燈藝術傳承僅為2人,其發展令人擔憂,所建立的花燈傳習館有名無實,從學校培養到社會認可,花燈發展正在萎縮,花燈傳承在青年一代基本上處于斷裂狀態,政府組織的“花燈”進校園活動,收效甚微。
(二)蘭茂文化
由于蘭茂①生前處于隱居的處世狀態,其在國家層面的史書及記載云南地方史志的書籍中都只是一些零散的記錄,不能從中找到關于蘭茂生平特別是其成就著述的完整記載。因此,后世在對其人及其思想進行系統研究中存在客觀上的困難。作為城市文化的建設,政府在規劃中亦缺乏對蘭茂文化的考察研究。相關部門只組織過一次紀念蘭茂誕辰600周年的研討會。1985年,政府雖說在原“蘭公祠”的舊址建立了“蘭茂紀念館”,但紀念館運行將近30余年來,其陳列的展物均為30年前的,且對蘭茂文化的研究熱潮也僅局限在上個世紀在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的10余年間,譬如《蘭茂傳》《蘭茂評傳》《蘭茂詩詞選注》《滇南本草》《聲律發蒙》等。即是這期間出版的一系列研究蘭茂人的著作,此后也是偃旗息鼓,造成這一現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政府投入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這使得原本重要的歷史文化人物變成只有當地民眾從傳說中知曉的“蘭仙人”,而外界對其知之甚少。
(三)生態資源、紅色文化及“二戰“遺跡
對生態資源的開發主要體現在旅游業的發展程度上,嵩明縣沒有如石林、宜良等鄰縣那樣氣勢磅礴的天然景觀,所以旅游業一直處于“停滯”狀態。雖然相關部門對嵩明縣嘉麗澤濕地的開發引進資金規劃了一個集旅游、休閑、度假、會議于一體的“水鄉”,但由于其消費水平普遍高于當地經濟發展及居民消費水平,因此,人們只能“望洋興嘆”。關于紅色文化的開發,政府相關部門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也只是簡單地把紅色資源單獨置于嵩明縣境內看待,較少聯系整個長征文化資源予以宏揚。紅軍長征過嵩明,是為了佯攻昆明,為渡江作重要準備,這點重要性應該突出。“二戰”遺跡留下的新春邑機場,由于歷史及現實原因,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與重視,當年機場的住房、■塔等都已經被拆除殆盡,只留下機場跑道。在西部邊疆地區中,嵩明縣自然地理條件較為優越,歷史文化底蘊較為深厚,同樣需要進一步挖掘。
二、嵩明縣城市文化發展的路徑探究
(一)戰略地位及目標定位
嵩明作為縣級行政城市,在發展目標定位上不能盲目追求或照搬大都市的發展模式,在納入滇中產業集聚區的規劃中,應認清當前自身發展之不足,在新形式的發展要求下努力彌補自身的缺陷,發揮經濟技術開發區、職教基地、農業發展基地的優勢,借著滇中產業聚集區規劃的“東風”加快經濟發展,繼而通過這些渠道優勢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嵩明縣城市發展應定位滇中產業集聚區內發展較有影響的縣市,影響輻射規劃區的東部區域,進而成為滇中產業集聚區下次一級東區的經濟文化中心。
(二)規劃措施
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文化事業的發展,把發展文化事業納入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工作成績考核之中,要加強發展文化事業的力度,特別是加強文化部門規劃、管理及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同時通過政策鼓勵、引導及扶持文化企業的建設與發展,培育一批在滇中產業集聚區較有影響力的文化企業,形成政府引導發展、社會主動參與文化發展格局。
(三)發展策略
其一,應以蘭茂文化和兩漢青銅文化為主,民俗文化、生態文化及紅色文化為輔,凸顯嵩明縣歷史文化底蘊,充分發揚民間藝術、生態資源及紅色文化的優勢。加大對蘭茂文化的研究,包括其在醫學、文學、教育、理學、音韻學及軍事學方面的思想,擴大“隱士”蘭茂在滇中產業集聚區內的影響,使其成為嵩明縣城市文化的形象。在考古學上,云南青銅器是中國南方青銅器的典型代表,而今昆明市周邊縣區發現的青銅文化亦是云南青銅文化的代表。嵩明在歷史上是與滇“同姓相扶”的勞浸、靡莫(我國西南邊疆滇東北的兩個古老民族,是現在苗族和彝族的祖先)之屬的居住地,與滇有重要的文化聯系,建設反映當地青銅文化的博物館,在當地建立一種文化榮譽感,向外界發揮輻射影響,對提升嵩明縣整體歷史文化影響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同時幫助當地少數民族保存一批有地域特色的服飾、習俗及相關祭祀儀式等反映民族文化的元素。在當前花燈發展面臨接續人“斷層”情況下,政府應扶持花燈藝術的發展,從本縣青少年中挑選一批人學習花燈,學成后政府對其進行相應的工作安排,同時鼓勵花燈跟隨時代步伐,做出相應的創新。
其二,政府應積極發揮政策鼓勵、引導作用,扶持一批民間文化企業崛起,成為嵩明縣文化發展的主力軍。在引導文化發展的同時,積極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建設自身獨特的城市文化精神,積極構建社會共有核心價值觀,為文化建設提供“永恒”的源泉。社會核心價值的構建對文化發展非常重要,使文化發展的重要性能深入人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應發揮職教基地大學城的影響,創造外部條件,讓更多的高等院校入駐職教基地大學城,提升嵩明縣的城市文化品位,讓知識經濟在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其三,應重視城鄉統籌規劃。城市文化的發展不能只依靠城市本身,城鄉同時發展才不至于使城市文化發展成為無源之水。在系統確定發展項目的同時,政府及其相關行政部門應加大對全縣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投入,如重點恢復一批有歷史價值和影響的古建筑,推進鄉鎮文化站的建設,各行政村或居委會建有農家書屋,行政村或居委會下屬小組建有綜合文化活動室,還要建設縣博物館、加強縣圖書館、文化館的建設,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旨在提高民眾文化修養的措施。把城鄉統籌發展作為一種常態行政規劃及意識,為城市文化的發展增加更多可用、有用的元素。
三、鄉土社會的轉變:個案解讀
中國城市人口每年以1000-1200萬增長,“傳統城市文化中的實體性領域,面臨著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經濟所排斥和驅趕,取而代之的是商品實體的侵占:城市文化建設場所讓位于房產經濟開放用途,古城建設保護讓位于新城區規劃建設之事屢見不鮮;現代城市社會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規范也更加趨近于經濟理性選擇,人本主義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排斥和踐踏……” [2] ,這樣“圈地運動”“造城運動”“政績工程”此起彼伏,致使城市文化建設成為一種工業流水線產品。城市地域特色文化正在不同程度地被遺棄、破壞、毀滅,這些“歷史”所反映的文化內涵、價值與要求被現代的“鋼筋混泥土”所取代,傳統歷史文化資源在這種“經濟運動”中被淡忘、漠視。筆者在某縣城看到一則弘揚當地歷史文化的工程宣傳,進去一看,才發現原來只是一個房地產項目,其弘揚歷史文化只是一個“招牌”而已,并無實質性內容,這不免讓人失落與憂慮。
縣級城市的發展是中國城市化發展道路的重要戰略步驟,“2009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響和輻射的區域,經濟總量達16.61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55.2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財政收入達11811.74億元,占全國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41.23%”[3] 。費孝通先生用“‘人口蓄水池來形容小城鎮的人口截留作用。他期望全國約3千個縣治鎮和約5萬個小城鎮都能像東部沿海地區那樣發展起來,如果每個鎮多則數萬、少則數千地吸納農村人口的話,那將能在城市化過程中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4] 。可見,小城市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城市文化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城市文化的缺乏或滯后,會對城市在經濟、社會等一系列問題上產生不良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影響社會和諧發展。我國的城鎮化進程目前正在向中小城市深入,尤其是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原本經濟文化等的發展就存在著明顯的滯后情況,在大規模的現代發展的沖擊下,原本保留的一些城市文化資源、文物遺跡可能會在大規模的經濟開發中被毀滅性的破壞。因此,不能過分追求建造大都市的目標,這只能會造成千城一面的水泥鋼筋混泥土景象,須知,城市人群精神文化資源稀缺,對社會穩定與發展有著極大影響。根據實際情況,探索制定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在傳統與現代化的界點上探索適合自身文化發展的可行之路,才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關鍵。西部地區的小城市有別于東部和中部地區,有著自己特殊的歷史地理條件下所造就的文化發展底蘊與態勢,現代文化的發展應當以多元化為格局,不是千篇一律的單一模式。
城市化的進程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路徑是多種多樣的,嵩明縣在其面臨滇中產業集聚區規劃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時,其城市文化建設的議題才被提上議事日程。這樣的縣級城市還帶著濃重的“鄉土社會”的氣息,在面臨大規模經濟發展之際,諸多類似的小城市的文化建設更為滯后,筆者認為,這種“鄉土社會”的轉變不能簡單地只重經濟發展,其實文化建設同樣重要。小城市處于半城半鄉的狀態,城市化不是簡單的以戶口從農民變為城市居民、住上高層樓房為標志,城市化是一種文化形態的物質反映,其背后需要文化的強力支撐。中國西部城市的城市化建設應該基于自身特有的歷史、地理及現實等因素發展,鄉土社會的轉變不能盲目追求大都市發展模式。類似嵩明縣這樣的縣級小城市應努力挖掘、整合自身固有文化資源,不應該好高騖遠。這不是畫地為牢的行為,而是自身的文化底蘊、經濟發展不足以托起過于“宏偉”的目標的現實要求。找到與本地適合的文化發展模式,并促進經濟發展,這才是正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建設滇中產業聚集區(新區)的決定[EB/OL].http://www.yn.xin
huanet,com/gov/2013-04-25.
[2]戴慶鋒. 當前城市文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社會科學評論,2009,(1).
[3]中國城市經濟學會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委員會.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中國中小城市綠色發展之路[DB/O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B3ZtUuFhwP8
mmmB2b8mnhTKy9_H5ls4il9I5B
wVRrpMqA4yA4z-7QVOh2nTIsU
X4UxANoVNh1Oo0ctlOi5tuyZzUn
oDQGmeji0I8w6gU9mG.
[4]沈關寶.《小城鎮 大問題》與當前的城鎮化發展[J].社會學研究,2014,(1).
[責任編輯: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