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紅
摘 要:必要的反思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大多數學生對物理課程還是死記硬背,反思層次相對較低,缺乏反思的寬度和廣度。文章通過分析反思在物理課程當中的價值,引導學生反思,幫助他們培養相關的物理反思的方法技巧,養成反思習慣,培養反思意識,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優化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創新精神。
關鍵詞:反思意識;方法技巧;自主學習;學習效率;創新精神
中圖分類號:G421;G63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7-0044-01
一、反思對于物理課程的價值
1. 有利于拓寬物理思維的寬度和廣度,培養物理思維能力
初中課程涉及的知識面相對較少,研究的物理對象以及過程相對單一,比較直觀易懂。高中課程處理的物理對象多、過程復雜,這就需要不斷總結物理規律,研究經典題目,反思解題的突破口以及解決相關題型的技巧和方法。因而,反思對拓寬學生物理思維的寬度和廣度大有裨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
2. 有利于提高物理學習效率,優化學習過程
學生往往花很多精力掌握一個概念、一道題,效率相當低下。學生應當結合認知過程,反思并調整自身的學習行為,根據自身的學習特點,尋找合適的學習途徑,提高學習成績。用自己的理解將解題的分析過程(關鍵詞眼)、判斷的依據(創建物理模型)及知識之間的聯系(公式定理)歸納總結形成規律性的方法與思路,深化和完善思維和記憶。這樣,在解決問題時能突出重點,使學習變得輕松。而通過反思,也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優化學習過程。
3. 有利于提高質疑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在以往“滿堂灌”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上的絕對主宰,學生都是被動地思考問題接受結論,往往沒有經歷問題的反思并再思考的過程,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鼓勵學生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
二、物理反思的現狀
高中生每天要面對多門功課的沉重壓力,很少有時間靜心反思總結自己的學習行為過程。雖然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進行物理反思能夠促進物理知識的學習,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但是他們沒有養成經常反思的習慣,很少有學生會對教材中的內容與教師所教知識有不同的觀點,并且會提出新的問題。
三、有效進行物理反思的方法
1. 記好課堂筆記,課后養成反思習慣,加強反思意識
認真記好、用好課堂筆記進行課后反思是一種好方法。課堂筆記應該做到聽記結合,聽為主,記為輔;多記重難點,易錯、易混內容,對于理解不清或模棱兩可的地方做好標記,課后詢問同學和老師;課堂上記錄筆記時可以適當留白。課后自我總結反思多問問這樣一些問題:一是本節課老師主要講了哪些內容,這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哪些,通過回顧所學內容,對知識的再認識歸納整合,為下一步物理反思性學習打好基礎;二是本節課有哪些模糊的地方,通過反思查漏補缺,明確進一步學習的目標;三是留白的部分可以記錄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的感受、發現和想法。
2. “眾人拾柴火焰高”,利用小組交流合作討論進行反思
利用小組交流合作討論進行反思是開展物理反思性學習,提高反思性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反思不應僅局限于個人,它還需要和他人溝通交流。我們應該說“你一個思想,我一個思想,兩人交換,我們將收獲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通過交流討論,集體的反饋能有效地引發全新反思,提高反思的效果。通過比較每個人的思路技巧,分析各自的優缺點,可以共享反思成果,“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提高思維能力。
3. 加強解題后的反思,提高綜合分析和知識遷移能力
習題是理解掌握物理規律有效的途徑之一,通過對物理習題進行類比和歸納,有利于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解完一道題,應該反思該題考查了哪些物理規律,以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提高思維的品質;其次重點反思解題過程中暴露的一些問題,是審題不清還是對隱含條件挖掘不夠,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以提高思維的嚴密性;再次是通過方法多樣性的反思,加強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通過多角度分析、思考、探討多種解題方法來解決同一個物理問題,抓住知識的相互聯系,有利于促進物理知識遷移,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4. 注重教材“本章小結”的反思,構建知識框圖,“把書讀薄”“把書讀厚”
認知結構就是一個人觀念的全部內容和組織,或是一個人在某一知識領域的全部內容和組織。新的知識的獲得總是在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的,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相互整合,這個過程會使得學習者頭腦中的認知結構不斷地補充、完善,并實現了思維的清晰化、可視化。在單元學習結束時,“本章小結”給出本單元內容的知識體系和主要框架,結合它進行反思、總結,逐漸養成學習整理、回顧反思和自我評價的習慣,使得反思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構建物理知識框圖是對“本章小結”反思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從點到面架構立體式全方位的知識網絡,優化認知結構,達到培養物理反思性學習的目的,從而真正做到“把書讀薄”“把書讀厚”。
參考文獻:
[1]田琳,蔣新革,張晉魯.運用信息技術整合物理課程資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04).
[2]張大鈞.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王較過,王立.論物理學中的等效思想及等效方法[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