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東
[摘 要]自主學習是創造性學習的重要形式,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不斷的自我完善、自主發展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教學中,老師善于激發學習興趣,形成學生自主學習自覺性;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設主動探索空間,讓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使其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力,以更積極地姿態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1)這是現代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事實證明,當今時代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一個人只有學會自主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然,只能被時代淘汰。自主學習是創造性學習的重要形式,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不斷的自我完善、自主發展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作為農村小學教師應努力創設主動探索空間,讓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有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使其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力,以更積極地姿態自主參與學習活動。本文結合自己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經驗,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一些途徑進行簡單闡述。
一、激發學習興趣,形成學生自主學習自覺性
1.變換手段,激發興趣。如用猜謎語、講故事、編歌訣、創情境、做游戲、設懸念等途徑,促成學生的自主參與。在教學中多動腦筋,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24時計時法》,為了讓學生掌握一天時間內時針正好走了兩圈這一知識點,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再現生活實際。先選取學生的幾組生活畫面,并給每幅畫面配上鐘面,能看到時針、分針的轉動。熟悉的畫面、悅耳的音樂,使學生賞心悅目,真切地體會到一天有24小時,時針在鐘面上走了兩圈。愉悅的情緒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濃厚、效果可想而知。教師的情感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間接的興趣,所以要以教師之情導學生之趣。
2.尊重學生,突出主體地位。教學中,小學數學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自己置身于參與者位置,服務者“地位”,與學生一道共同參與學習。要善于熱情鼓勵每一個孩子,實實在在的營造出平等、尊重、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課上想說、敢說、愛說、樂說,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鼓勵學生,正確評價。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學好,鼓勵學生提出疑問、異議甚至批評。正確看待學生的插嘴和答錯情況,多寬容、多鼓勵、少指責,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源源不斷地激勵過程。
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直觀操作,指導學生初步學會自主抽象概括思維。小學數學知識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為了適應學生的思維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指導學生抽象數學知識和原理,就需要為小學生提供具體材料,使學生通過操作進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為抽象數學知識的支柱。例如: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讓學生動手做出“1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的學具,并用學具裝一裝沙子、大米一類的東西,用米尺利用墻角實際體會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通過這些活動是學生充分感知什么是物體的體積、常用體積單位的大小、相鄰體積單位的之間的進率為什么是1000,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象“1000立方千米”究竟有多大,引導學生獨立概括出“體積”、“體積單位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可以直觀的認識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概念,這是一種引導學生逐步學會概括抽象數學知識的重要方法。
2.訓練語言表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語言和思維的協調性。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是指導學生學會有條理的思維,正確地敘述自己的思維過程。指導學生自主用語言有順序、有條理地闡述數學問題、表達自己的思維程序,是發展學生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
(1)要創造機會,鼓勵學生敢說。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給全體學生說話的機會,鼓勵學生說錯了不要緊,只要大膽說就可以。對于那些不善于言語表達的學生,更要熱心鼓勵。
(2)教給方法,使學生能說。可以讓學生先學著說,再試著自己說。同桌互相說一說,小組內說一說,再到班內發言,來逐步提高講題說理的能力。同時要讓學生認真聽別人說,提出自己的補充意見或不同意見,使學生說的水平進入一個新的層次。
(3)不斷改進,使學生會說。在說的過程中,不斷幫助學生總結,使學生的語言更加準確,從生活語言過渡到數學語言,達到會說的目的。
(4)借助于適當的數學活動,逐步使學生從敢說到能說、從會說到善說、善辯,從而達到促進思維發展的目的。
3.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逐步學會自主思考的方法和習慣。精心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起重要作用的問題,能夠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和聯想思維能力的發展。如學習梯形的面積是,先引導學生溫習一下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再提出這樣的問題:想一想,怎樣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呢?學生會主動地把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遷移到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去,從而指導了學生的思考方法。又如學習乘法的意義時,當出現2+2+2=6,3+3+3+3=12,7+7=14后,可以提問:觀察三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促使學生去尋找算式之間的聯系,抓住本質,尋找共同點,激活了思維,學到了有用的思考方法。
4.適時指導和總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適時地指導和總結,使學生自覺地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小數乘法是怎樣轉化成整數乘法的計算的,再提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否可以運用轉化的方法呢?轉化成什么圖形?再組織學生剪剪拼拼,看能不能轉化成長方形,再逐步推導出計算公式。依此類推,在教學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或概念時,都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借助已有的數學知識來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長期訓練,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
此外,我們在教學中也應注意指導學生養成看書的習慣。看懂書上的數學表達式,抓住重要的詞句,依據自學提綱,尋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義,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主體獨立參與學習,發揮主體作用奠定基礎。
三、創設主動探索空間,促成學生自主參與學習
1.巧妙提問,留有自主思考的空間。教學中,老師要創造真正意義上的讓學生自主參與嘗試的機會。如,教學《長方形的特征》一課,我們習慣于讓學生沿長邊對折、量一量,得出結論;再沿著寬邊對折、量一量,得出結論。這教學表面上看似全體參與,全體動手,實際上是學生按教師的既定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到終點。這種流于表面的淺層參與,難以激發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熱情。如果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看一看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就給全體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結論,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扶得過多,只會培養學生思維的惰性,不利于學生自主參與意識的培養,創新更無從談起。
2.預留時間,確保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機會。教學中,一般在做好鋪墊后,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處嘗試解答新知識,使所有學生能夠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悅,繼而以更飽滿的熱情參與下面的學習。避免以少數學生的活動代替多數學生的活動。能夠全體學生動手、動口的決不讓部分人代替。對“學困生”還要有一個傾斜政策,不但要多給他們吃偏飯的機會,還要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條件。如課堂批改,重點批改“學困生”的作業;小組討論,安排“學困生”首先發言;課堂提問,優先考慮其回答能力所能及的問題等。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予以鼓勵,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主動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教師在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重視,并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進行有效培養和訓練,久而久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定會得到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