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 要]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初高中銜接英語校本教材,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研究農村高中英語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根據英語學困生的不同成因,論述了筆者自己的個案研究過程,最后提出有針對性的轉化策略。研究解決這類學困生問題,不僅是提高英語成績和英語興趣的需要,而且對學生本身的成長也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學校乃至對社會都有重要意義,順應了學生未來發展的要求,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有利于提高我校整體的英語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農村;學困生;成因;轉化策略;個案研究
學困生,這一概念由美國學者柯克(S.Kirk)在20世紀60年代首先提出,我國在80年代中后期開始進行研究。這一定義,自1963年作為一個新名詞登上教育大舞臺以來,已經有30多年歷史。本課題研究的“英語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英語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方法不當等因素的影響,造成英語學習效果低下,達不到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習困難學生。既然他們的智力正常,而且有些人的其他學科成績相當優秀,只要“對癥下藥”,采取合適的幫助策略,他們的學困是可以轉化的。
根據問卷調查和訪談的結果,生源來自農村的學生英語學習困難的原因如下:
一、外在的客觀因素
1.學校。 隨著大學院校的擴招,高中學校的招生人數額也增大了。學生人數多,不可避免的只能選擇大班教學。首先,這影響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有效交流,也給教師了解學生造成了困難。再次,學生人數多,使得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
2.教師。高中教師由于教學內容繁多,常不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思維方式,興趣愛好,以自我為中心,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仍受到以升學為中心的“應試教育”的困擾。知識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著英語教學,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對學困生缺乏愛心。
3.初高中英語教材與教學的銜接。當前,因為與初中教材相比,高中英語教材結構邏輯性、系統性更強。有不少學生在學習銜接過程中感到困惑,對學習方法把握不好,加上部分同學本身基礎比較薄弱。學生沒有采取相應措施調整學習方法;而老師也沒有對初高中知識進行合理銜接。
二、內在的主觀因素
1.學習動機不強型。對于大多數的學生而言,上高中的目的只有一個:升學。這也是學生們上學和努力學習的動機。勢必有一部分人結束高中階段的學習之后不能繼續升學,這種現狀致使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感到前途渺茫,喪失信心。而學習動機不強,勢必就導致了學生意志薄弱,上課不能集中精力,經常搞小動作;課后又管束不住自己,三分鐘熱度。
2.學習方法不當型。英語學困生的英語學習在這幾方面的問題體現在:缺乏計劃性,不能根據學科特點和自身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很盲目,很隨意,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跟著感覺走;缺乏主動性,不能主動去獲取知識,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不能主動請教同學或老師,所以常常使知識盲點堆積如山;缺乏適當的學習方法,學知識不求甚解,靠死記硬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又不能及時復習鞏固,因此遺忘率很高,收效甚微。由于理解性識記的內容少,所以在解決問題時就不能靈活運用,即不能順利地進行知識遷移。
3.信心不足型。具體表現為:上課不敢或很少舉手發言,不敢在集體面前講話,回答問題時緊張,聲音小,不敢主動參加小組或集體活動,不敢主動和同學交往,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遇到困難就退縮、放棄,不努力設法解決,懼怕嘗試新事物、新活動。最終學到的只是“啞巴”英語。這種現象的出現一般與學生的成長環境與自身性格有關,缺乏鼓勵,自卑心理作祟造成的。
三、學困生個案研究典型案例
1.實驗對象的基本情況。李某某,男,16歲,學習比較落后,學習態度較差:理解能力差,反映慢;經常出現不完成作業的現象;課上不會聽講,經常走神兒,是典型的學困生。后了解到其父母離異,跟著母親生活,母親知識水平較低,沒有能力對其進行輔導,而且工作很忙,所以李某某在家學習的時間很少,而且不會的也沒有得到及時的講解。
2.轉化過程
(1)了解情況,請求家長配合。開始的時候與該生真誠談心交流,找出學習落后原因。既有家庭方面,家長關注過少;也有自身方面,基礎薄弱,學習動機不強,信心不足,意志力薄弱。
(2)采取措施
(一) 與其家長進行多次電話或會面溝通,讓其在家時多鼓勵督促李某某學習。
(二)幫助他制定合適的學習計劃:詞匯天天積累,每天背10個單詞;準備一個隨身攜帶的小聽寫本,給他找了一個與她水平相當、作息時間,習慣與興趣愛好一致的同伴,每天進行同伴互助聽寫,并讓老師簽字確認。
(三)傳授學習方法:讓他做到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認真記筆記,課后及時復習鞏固。把考試和平時做的練習中的錯題整理在錯題本上。做好階段復習、小結。
(四)鼓勵他遇到不懂的問題及時請教老師或同學。取得適當的進步進行及時的鼓勵贊美,樹立其學習的信心和熱情。
(五)加強其自身的學習能力及自我監管控制能力。集體做法就是,讓他每天上交學習報告。首先讓他在課堂上把老師的講課內容盡量多地記錄下來,以此來鍛煉他集中注意的能力;同時,每天向我遞交上課的聽課記錄、自己每天課堂上學習情況、注意力情況的簡單總結;之后,就是讓他有重點地記錄課上我的講授內容,以板書為主線,有重點地記錄教學內容。同時,讓他反思自己記錄的哪些內容是有益的,記錄中哪些是理解和未理解的,這樣他在課后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3.試驗結果。采取措施后,經過幾次考試的對比,該生的英語成績明顯提高,課堂積極活躍,敢于回答問題了,變得更有自信,也帶動了其他學科的學習。明顯的看到自己進步之后,該生曾說他對英語很有興趣,英語成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一定會堅持努力的。
四、結論
通過以上措施,讓我深刻的體會到,英語學困生”的形成有錯綜復雜的原因,而幫助他們轉變學困的局面更是一項艱巨漫長的任務。但只要分清原因,措施到位,大部分“英語學困生”是可以被轉化的。總之,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應當只關注部分學生,更應當把學困生的轉化當成一項常抓不懈的任務,給予更多的是尊重與關注。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夠實現學困生的轉化,就一定能夠實現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
參考文獻:
[1] 錢在森主編,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初中學習困難學生教育的研究》課題組編.學習困難學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5.
[2] 黃敏. 初中英語學困生轉化的個案研究[D]. 曲阜師范大學 2012
[3] 孫艷艷. 淺談生源來自農村的高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課程教育研究·中》2014. 02.
本文系2014年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農村初高中銜接英語閱讀校本教材的開發研究”(課題編號:140452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