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文
摘 要: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準確地把握探究教學的實質,開放地實施探究教學的過程,合理地處理探究教學和其他教學方法的并用,將創造性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高中生物 探究式教學 創設情境 互動性
當今教育形式下,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和素質教育改革的全面推進,探究式教學越來越多地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較強的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把探究式教學置于核心地位。筆者認為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創設較好的學習情境和學習途徑,使學生運用科研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在整個過程中注重學習的過程是學習的目的,要求每一位學生在老師和身邊同學的指導或協助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學習資料收獲知識,而不是由教師傳授得到。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掌握科學知識,在整個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一、創設情境
學習活動應該處于現實情景或與其相似的情景當中,在較為熟悉的環境中,學生以解決實際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為目標,能夠較好地調動自身原有感知條件。這就要求老師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將情境創設看做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教學環境是由教室、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及課堂氣氛等因素構成的課堂生活情境。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同樣教學環境會反作用于興趣,一個充滿活力的教學環境可以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在學習中體會到一種快樂,不會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做到樂此不疲,甚至廢寢忘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處理好教學環境中的各種要素,營造民主、探究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處于積極、自由、輕松的心理狀態,讓學生進入到自由迸發的心理空間。學生在這期間敢于提問,尋找自己需要的答案,梳理發表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形成和諧的教學環境。
二、注意實驗的重要性
實驗在生物課程中占了很大比重,通過實驗,學生獲得對知識的直觀體驗。學生經過實驗探究的學習,對事物進行觀察,對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概括、總結等,從而總結出初步結論,然后對初步結論進行考查、質疑、檢查,思考探究方案的嚴密性及所得結論的科學性,再用已有知識和實驗進行進一步探究和質疑、釋疑,最后得出可靠結論,并以文字、圖像、公式的方式表達出來。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行為流程如同科學家“搞科研”一樣“發現”科學規律,獲得巨大的成就感,激發出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和熱情。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設置出具有探索性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結合學生的實驗過程,使學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拓思維寬度,培養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整個實驗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走到每個實驗臺前與學生一起交流實驗儀器的使用、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步驟的操作和問題的發現。這時,教師有足夠的時間,成為學生實驗過程中的合作者、助手。這種經常性活動強化了學生與教師合作互助關系,對實驗室中的互動關系進行正遷移,發展到其他課堂教學活動中,在非實驗課上也會產生良好的互動效果。
三、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
課堂上,師生互動,營造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氛圍,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能夠感染到每一位學生,營造出一種人人參與、催人向上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身處其間,被感化和熏陶,從而迸發出無限熱情,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反之,沉悶消極、師生間缺乏交流甚至對立的課堂教學氣氛則會壓抑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學習積極性,更有甚者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自疑中來,疑則產生誘發探究,探究伴隨思考,思考獲得知識。教學時,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教學情境進行閱讀、理解、體會、分析和討論,從中發揚出蘊含規律的矛盾,并從中篩選出主要矛盾進行研究,明確研究對象。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只要是有意義的探究就加以肯定,從科學史上看,很多同主題無關的實驗探究往往很有意義,今后會有重大發現。
四、教學內容呈現出新穎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學生對學習材料和它的呈現方式發生興趣時,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并進一步探究,只有那些形象鮮明、直觀新穎、富有趣味性的認識材料,才能最有效地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和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開動腦筋,因材施教,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吸引學生興趣。實踐證明,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會讓學生感到疲倦和厭倦,長此以往會失去對這一學科的學習興趣。從現實情況來看,教師在學校傳授知識已經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渠道,隨著電腦和網絡的興起,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寬,教師在知識領域的權威性已經逐漸減弱,甚至對某些問題還沒有涉獵。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會帶著更多問題同教師進行探討研究,師生共同提高。教學過程中,學生越來越居于主體地位,教師居于主導地位,教師引導學生如何探索,而不是直接給予其答案,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學生對教師的施教不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以主動的姿態思考和選擇,做出更加主動的反應。
總之,以全新教學理論指導高中生物教學,將傳統課堂轉變為一個探究式學習為主的課堂,是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我們需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他們既得到了知識,又發展了個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